佛教般若学的意义和智慧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

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注疏曰:“分言之,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俗谛曰智,照真理曰慧。”“梵语若那,译曰智。般若,译曰慧,后者又译才智、明慧、黠慧。合而言之,乃曰才智”。

法华经义疏》:“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

也就是说,梵学以为,智与慧都是认知知道(知道一词也是佛语),可是不在一个层次,大体而言,知解事相(现象、表象)叫做智;了解事理(实在因果及来源)叫做慧,既能了解现象也能观察因果关系,叫做才智。

能够明见全部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才智,释教称为“般若学”。般若意译为慧或者才智,可是实践这个概念在释教中的意涵非常复杂。

按照释教的学说,学佛修行的根本意图是经过才智——般若取得对人生和国际的了悟。修行者(菩萨)为达对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

其间之般若波罗蜜(才智波罗蜜)最为首要,称为“诸佛之母”,是研修其他五波罗蜜之总依据。

依据佛典,般若有二种、三种、五种之别。

A、二种般若包含如下之三者;

(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

(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才智所观照全部对境之实在肯定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全部法实在肯定实相之才智。)

(三)人间般若与出人间般若。(人间般若,即尘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人间般若,即超尘俗的、肯定的般若。)

B、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便利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

便利般若系以推理判别,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梵学诸经典。

C、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再加境地般若(般若才智之目标的全部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则称五种般若。

[诸说具体可参看《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三、《摆脱道论》卷九别离慧品、《摄大乘论》卷中、《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卷七十二]

有意思的是,梵学的般若这个概念,能够对应即康德、黑格尔哲学所言的理性。实相般若相当于客观理性,观照般若相当于片面理性,人间般若相当于实践理性。而所谓出人间般若,则相当于黑格尔所言的肯定理性。

梵学以为,俗谛曰智,照真理曰慧,通为一也,合名才智。

芸芸众生中,唯佛有最高才智,称“佛慧”。《智度论》:“全部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才智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从近代认知论哲学的观点看,佛经对智与慧的区别很为深入。智,所指是人的片面智性,私智,知辩之智,略相当于西方近代哲学认知论中康德及黑格尔所言的知性(即智性)。而慧,般若,则相当于康德黑格尔所言的比智性更高档的逾越理性。

梵学所谓般若菠萝蜜多,是以心证得到大才智,而渡达真理(真如)的对岸。这个灵通对岸的大才智不是个人的私智,智知,不是一般般若,而是摩诃般若(即大才智)。不是相对才智而是肯定才智。不是片面私智,而是客观才智即本体才智——相当于康德所说的先验理性,黑格尔说的肯定理性。

梵学以为,为达对岸,菩萨(修行者)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间之般若波罗蜜(才智波罗蜜),乃为“诸佛之母”,为通向其他五波罗蜜(对岸——真理)之依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由此可知,梵学中的般若学,实践就是研讨关于认知论以及办法论的释教学说。而释教中的有无(存在论)及性空学说,则实践是关于国际及国际的本体论学说。因明学,是梵学的工具论——论理学、逻辑学。

汉魏时期,释教传达区域有限,信仰释教的人数也不多,而且大多数是上层贵族。两晋南北朝时期,跟着社会矛盾的加剧,释教的传达既给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民众带来了一线希望,也为祸福不定的某些地主阶级人物供给了精力避难场所。在统治阶级有知道大力提倡下,释教取得敏捷成长的极好机会。

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思维发作一大改变,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盛行。形而上学家们以老庄思维解说儒家经典,提出本末、有无、动静、体用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并以哲学思辨方式打开证明,说明在现象国际背面存在着实在的、永久不变的精力本体“道”或“无”。释教般若学说旨在证明客观国际的虚妄不实,宣扬“诸法性空”思维,以为只有经过般若才智去体会永久实在的“真如”,才能到达觉悟,取得摆脱。因为般若学的这种原理与形而上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魏晋时期得以敏捷传达。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梵学有形而上学化的趋势,而且梵学也对老庄之学产生影响。

自支谶译出《道行般若经》后,至魏晋之际,各种般若类经典相继译出,研讨《般若经》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识,即“般若学”。般若学是释教以纯理论方式进入上层社会的开始;直到两晋,它始终是释教中的显学。名僧与名士的交游,也往往以般若学为契机。王室贵族和奉佛的士族官僚,几乎没有不研习《般若》的,《般若》成为名士玄谈的重要资料;名僧借助于老庄等传统文化的高度涵养,大多能于般若演示新义。所谓“般若”,意译为“才智”。但它不是指一般人的才智,而是指逾越尘俗知道、直接掌握释教真理的特别才智。它的梵语全译是“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度”,即经过般若这种才智,能够到达佛的精力境地(即成佛)。在鸠摩罗什系统介绍大乘空宗学说之前,大、小品《般若经》已经在汉地相当盛行。为了投合上层社会的需求,释教学者在介绍般若学说时,往往援引传统老庄之学,运用老庄的概念和术语,以比附、解说经典中的名词、概念,这种办法被称做“格义”。“格义”侧重从理论上融会交流中印两种不同文化,消除在形而上学和梵学交流中的隔阂和抵触。

因为受“格义”思维办法的影响,般若学者们不同程度上背离了《道行》、《放光》等般若经典的固有说法,把形而上学的争论带入梵学之中,在般若学内部形成学派的分化,这就是所谓的“六家”或“六家七宗”。

般若学的六家是:本无、即色、识含、幻化、心无、缘会。或从本无中又分出本无异,则成七宗。说的是六家七宗,其实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家,它们是心无、即色、本无。其间“即色”这一家比较接近般若学的原本意义。这家学说的要点,是“不坏化名,而说实相”,即并不直接否定客观国际的存在,而侧重证明事物的本性并不自有;虽有现象,但那只是假相,实质仍归于空。至于对般若学的实在全面掌握,则是由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完结的。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简称罗什,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四大译家”之一。他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入长安(今陕西西安),主持译经事业。在10余年时刻内,与其弟子一起译出《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问经》、《金刚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成实论》等重要经论30余部。罗什的梵学,力破小乘,专弘大乘。他以为,“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滞名相。”同时,他特别重视般若和“三论”之学,主张“毕竟空”论。所谓“毕竟空”,是指扫除全部形相,以为国际的实质非有非无,无生无灭,是完全的空。他的译经和梵学理论对尔后的中国释教影响极为深入。

僧肇(公元384—414年,一说公元374—414年)是东晋杰出的释教思维家。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参加罗什译经事业,深为罗什所重,罗什对他有“解空榜首”的评语,即以为他接受了般若性空的根来源理。

僧肇对罗什的大乘般若学有着深入的体会。在此基础上,他总结批判魏晋各家般若学观点,建立起自己完好的梵学系统。这一系统反映在《肇论》一书中。该书由卷首《宗本论》和《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四篇论文组成。其间,《物不迁论》发挥般若思维,从时刻和空间的角度,证明国际万物看似改变而实践没有改变的道理,所谓“若动而静,似去而留”,改变的只是假相。《不真空论》则从正面论说般若学说,以为国际由因缘和合而成,并不是实在的存在,所以虽有而无,虽无而有,非有非无,实质是空。《般若无知论》侧重论说释教的般若才智不同于尘俗的才智,般若对尘俗知道而言是“无知”,对释教教义而言则是“无所不知”。《涅槃无名论》首要论说释教的最高境地“涅槃”的无生无灭,永久实在。

《肇论》把释教神学识题和哲学知道问题紧密结合,以高度抽象的理论方式表达出来,标志着中国释教的理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晋宋以后,跟着涅槃佛性论的鼓起,这一般若之学才逐渐被取而代之。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关于般若

般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般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般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般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