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经典禅理解析
一、全部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全部相皆是虚妄;全部有为法如空中阁楼,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关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听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但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接触不到;悠远的总是最美,由于遥不行及,充溢幻想,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建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俗人一直去寻找,即便花去毕生的时刻,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仍然在憧憬。
关于生活:如果人不执着人间的全部物质功利,就不会被物质功利所操控;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全部皆流,无物永驻。俗人便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由于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住佛家的句:全部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二、不行说
许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行言传”的!佛的许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自身需要一个妄念才干实行,所以不行说!佛陀有这么多经文,这么多语录便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究不执着于文字便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禅语:有的事可说不行做,有的可做却不行说,有的既不行说又不行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我们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行说,生生亦不行说,生不生亦不行说,不生不生亦不行说,生亦不行说,不生亦不行说。有缘由故,亦可得说。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华!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全部,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安闲,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全部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发生的错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发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缘由联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此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根底。
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盲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盲动,伤其身痛其骨,所以体会到人间诸般苦楚
人生在人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森林之中一样,处处隐藏风险或许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梦想,心如止水,才干使自己的举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躲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苦楚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五、一花一国际,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国际,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浅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国际,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国际,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喧嚣。这全部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国际,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国际,而整个国际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全部众生人人皆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