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智慧和我们普通人的智慧有什么不一样


真实的释教实践上是一种才智,学佛便是学才智

有些人认为释教便是禅修,简单地在寺院里边或许某个地方修个瑜伽、修个禅定,就认为自己是在学佛了——当然也能够说是学佛,但不完整,由于真实的释教实践上是一种才智。释教里边有没有放生啊、做慈悲啊,这些有没有呢?有。但这些是不是完整的学佛呢?不是。咱们也做许多许多的慈悲活动,包含现在有些名人、慈悲家,他们常常做一些善事,那么由于做善事的原因就认为“我是释教徒”吗?其实也不一定,由于释教底子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慈悲心。咱们在《释量论》中也讲过,慈悲等并不与无明相违。意思是什么呢?咱们修的慈悲心再好,假如没有切断轮回的才智,也底子解脱不了。

所以归根究竟学佛是什么呢?便是学才智。假如咱们对万事万物,对自己的内心,对整个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真相灵通无碍,这样的才智能够称为释教的才智。那这一点是咱们释教徒自己说的仍是他人说的呢?实践上专门研究、学习、闻思佛法的人最终会理解,尽管释教有许多许多的行为、仪轨、典礼,有许许多多的行为规范、道德原则等等,但这些实践上是释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最底子的。最底子的是什么呢?便是才智!这种才智能够说包括全部,用咱们释教的专用名词来讲,包含胜义谛和世俗谛;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讲,便是实相和现相。也便是说,在不同的人类面前、不同的行者面前所显现的有一种道理,还有一种是它实践的道理,这两个道理都灵通的话,这便是释教的才智,也便是说灵通释教。那么真实名副其实的释教徒是什么样的呢?便是释教里边所讲的道理完全理解,这便是精通佛法。

全部万法都有实相的空性和光亮的部分。最近咱们学院傍边也正在给咱们讲一个光亮、才智、决心方面非常有深度的、藏传释教傍边极其出名的论典。假如要理解实相的话,可能需求讲这些。

作为一个释教徒,至少在才智上有一点沉积和积累;假如没有的话,轻飘飘的,跟着自己的崇奉……对某个上师或许某个崇拜的大德,非常非常有决心当然也是很好的。咱们有时分看到有些释教徒特别有决心,比如说见到佛像、上师,整个情绪都不同,哭呀……有许多感动的表情,这是很好的。可是呢,有些学佛的人,刚开始学的时分,佛在眼前,学了四年今后,佛在西天,也有这样的。刚开始学的时分,对上师也有决心,对法也有决心,对三宝有特别坚定的决心。但过了三年今后,如同佛也好、上师也好,基本上没啥感觉了。这样不是很好,这种决心特别容易改变,不坚定。

坚定决心的办法是什么呢?便是一定要懂得事物的真相,经过闻思,对佛法真实的实相和道理生起了坚持不懈的决心,这种决心不会被他人夺走、偷走,咱们通常称这种决心为随法的决心。还有一种是随补特迦罗的决心,而真实随法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一、让你生烦恼之人。佛言“烦恼即菩提”,在修行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之说,也没有一路畅通之所,皆是披荆斩棘,在修行路上苦苦前行。佛曾说,人人皆具佛性,却因梦想执着不能证得。梦想执著亦是烦恼的底子,假如想要断除烦恼,只要理解烦恼的本源在何处,以才智破除烦恼。但话虽如此,想要做到,却是千难万难。

在日子之中,在修行之中,咱们皆能碰到种种让你生烦恼的事与人,为何会生烦恼,其皆因咱们修行不行,咱们不能时间观照良心所至。古德有语;全部让你生烦恼之人,皆是来度化与锻炼你的人,亦是咱们需求感恩的一种。在典籍之中亦有说“想要成佛,其必须学会踩着烦恼前行”。假如你只能被烦恼踩着,其不单单修行难有前进,反而会影响日子,影响工作。

二、让你“火烧功德林”之人。火烧功德林,咱们都知道,便是发脾气,生嗔恨心,然后导致让自己的所培的福报或具有的福报散失。但往往这种人,咱们亦是需求清净之人,为何?由于他们能让你生嗔恨心,能让你自己理解修的是有多么的差劲。从他说到自观,慢慢的理解、接收,然后让自己心量扩展,不会生嗔恨心,反而升起感恩之心。

在经典之中亦说,人人皆有五毒心,如何寻找到对治自己五毒心的办法,除了佛说的戒定慧,其在人间法之中能找到对治自己的办法,亦是才智的表现,从最基本的他说,到慢慢懂得、理解、接收、改正、忏悔。亦是修行之人不能够或缺的一大步。修行,不是说一说,而是需求做到知行合一。

三、让你时间坚持精进之人。前面所说两种人皆是能够让咱们时间坚持精进之人,为何?由于从中能够理解自己修得好不好,修的行不行。假如你因一件小事,而烦恼无穷。从他人一句话,然后升起嗔恨心。种种表现皆是自己修行的不行好,需求加倍精进,然后达到踩在烦恼向全冲,让他人随便指正,而无烦恼,却是帮助你去接收。反之就算是佛想度你,也很难度化,由于你从无明,转化到了“无知”。无明不可怕,没有才智不可怕,其最怕的便是“无知”,知而不改。

唯有才智明利,能够破除愚痴无明。好比暗室之中不可见物,灯亮后全部都记忆犹新,天然没有利诱犹疑。

释教中才智为何如此重要?

为什么释教这么注重才智呢?由于从底子上来说,人间的全部恶,都是源于无明愚痴。而全部苦果,一方面由于有恶不善法为业因,另一方面也要有无明相应,才会呈现为苦。

唯有才智明利,能够破除愚痴无明。好比暗室之中不可见物,灯亮后全部都记忆犹新,天然没有利诱犹疑。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又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足以看出才智的重要性。

咱们常说才智不是人间的聪辩,但实践上对二者的差异并不甚知。

聪辩,首要表现在快速的认知与反响才能。所谓耳聪目明,感官上的敏锐带来认知上的敏捷。而反响的敏捷,乃至处理问题时能用他人无法想到的办法,都会让人惊叹其人的聪明。

假如只注重认知与反响的敏捷,很显然会忽略了另一个维度:认知的正确性。才智重视的,不是认知有多敏捷,反响有多敏捷,而恰恰是认知的正确性,以及是否能基于正确认知,做出正确反响。

假如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资质,那么是否才智,很明显是能够在后天培养的。咱们能够从如下故事中了解这二者的差异。

佛在世时分佛陀有一个弟子叫周梨盘陀迦,便以人间聪辩才能较弱而出名。

周梨盘陀迦尊者甚至无法完整记忆一个偈颂,佛陀耐心教导,方便施设,教他打扫卫生,在扫地时念“扫尘”、“除垢”,乃至仅仅往左扫时念左,往右扫时念右。

尊者对三宝信重之极,在僧团中日夜熏陶法义,在扫地的过程中便忆念到:心中烦恼,也像地上遍满的污垢,而佛法就如扫帚,心地也需打扫,用佛法来祛除烦恼。这样思维,导致他最终得证阿罗汉。

阿罗汉的才智是远超凡人的,由于对法的现见,他们彻断烦恼解脱生死。这毋庸置疑。可是成了阿罗汉,周梨盘陀迦尊者就变成一个很聪慧的人了吗?

并非如此。佛世时比丘僧团会轮番差遣阿罗汉大僧到比丘尼僧团中讲法,其他的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团中都能够长期流畅地讲述佛法,而周梨盘陀迦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团,反反复复只会讲一个偈颂,一个他仅有记得的偈颂。能够看出,他并没有由于有了阿罗汉这么深彻的才智,就成为一个机敏的少年。

文殊菩萨的才智究竟有多深?

菩萨要化导众生,当然不能仅仅自己了达实相,还需求有广阔的辩才。那么 以才智著称 的文殊菩萨,其才智又有如何表现呢?

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维摩诘经》中《诸法言品》(即《文殊师利问疾品》)所讲述的故事。

维摩诘居士是毗耶离大城中一位对佛法有深入了悟的居士,他与当地人交好,深为咱们尊敬。因此当他患病时,国王大臣不少人都前去慰劳他,而他则趁机为这些来慰劳的人讲述佛法,让他们建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在不少人间人前往问疾之后,佛陀也让他的弟子们前去问疾。可是佛陀的弟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不堪此任,由于维摩诘居士对佛法法义的了解深彻,都曾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指出他们不如法的言行。

然后佛便跟弥勒菩萨等菩萨说起问疾一事,而这些菩萨也均因各种原因被维摩诘居士指出言行知见中的不圆满

佛陀最后便跟文殊菩萨说到,咱们都觉得自己不行资历去问疾,那就你去吧。

文殊菩萨当场表示,这个维摩诘居士的确很了不起,对于佛法了解深彻,又能神通安闲,辩才无碍,并不是那么好应对。尽管如此,仍是愿意奉佛法旨前往。

这一前往,有八千菩萨,五百声闻,以及百千天人都跟着去,希望能从两位大士的对答中获得法益。

文殊菩萨先后问了维摩诘居士患病的缘由,详细的病症,又问他应该如何慰劳患病的菩萨,又该如何调服其心。维摩诘居士便借文殊菩萨的发问,一一作答,大开法筵。

两位菩萨的对答的确机锋横生,说是问疾,却 问出了菩萨本怀,让一众听众皆得法益,其中更有 八千天人因此而建议了菩提心。

也只要文殊菩萨的才智,才能在与维摩诘居士的应对中不落下风。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