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般若论和其重要的意义


佛教的般若论和其重要的意义

佛法的中心是什么?佛法的中心,便是般若。般若是什么呢?缘起性空。缘起跟性空的关系怎么样?因为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它靠许多的缘合拢来现一个假象,这个假象跟那个缘却不是一个东西,它别的有它的姿态、别的有它的效果,看起来就像有别的一个法出来了,可是,它本身没有自性的,这个缘起当下就含着性空的道理在里面。所以咱们说佛法的中心,全部佛法讲来讲去,它中心点讲什么?“缘起性空”,便是这句话。咱们佛学院入学考试的时分常常要出这个标题,来考试的学生,当然是学习过一些释教教理了,那么先问问他:你学过佛法,究竟佛法的中心在哪里?释教理论的中心在什么地方?缘起性空。什么东西都是从缘起性空这个准则里打开来的。

缘起的姿态许多。讲原始释教,便是用十二缘起。在讲义中有一个表,就介绍了四种缘起:剎那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远续缘起。在原始释教里面,缘起至少有这么四种。后来发展到大乘释教,还有中观的“受用缘起”、唯识的“阿赖耶缘起”、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许多。每一个宗派的理论体系都有一种缘起的理论掺在里面,每一个宗派都不同。咱们把缘起的道理知道了,佛法的中心也就知道了,所以这个很重要,咱们在这儿就要仔细地学一下。咱们学《心经》,便是期望有点收成,这缘起的道理便是一个重点,咱们来讲一下。学过之后,今后讲到缘起,心里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了。

讲缘起,主要是破“我”,一方面从破“我”(人我)下手,在此之上再进一步破法(法我),把人、法两个固执破掉,释教的主旨也就在这儿。释教学了那么多,为什么?便是破掉补特伽罗的人我,再破掉全部法自性的法我,这个达到了,也就成佛了。人我的空达到之后成阿罗汉,法我的空证到之后就成佛了。咱们修行的意图也就在此,咱们学教,教理的中心也就在这儿。

佛祖出生。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才智。以此才智。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原本无染。故曰清净。原本不昧。故曰光亮。原本广阔包容。故曰虚空。原本无妄。故曰一真。原本不动不变。故曰真如。又曰如如。原本圆满无所不照。故曰圆觉。原本寂灭。故曰涅槃。此在诸佛圆证。故称为大觉。又曰菩提。

诸佛用之。故为神通妙用。菩萨修之。名为妙行。二乘得之。名为摆脱。凡夫迷之。则为梦想业识。发而用之。则为贪嗔痴爱骄谄诈骗。造之为业。则为淫为杀为盗为妄。所取之果。则为刀为锯为铁为磨。甚至镬汤罏炭种种苦具。

皆从此心之所变现。正若醒人无事。种种乐境。皆在目前。少时昏睡冷静。遽然梦在地狱。种种苦具事。一时备受辛酸楚毒。尴尬难忍。正当求救而不行得。时堂前坐客喧闹未息。随有惊觉。嗟叹而起。视其欢娱之境居然在目。而酒尚温肴尚热也。枕席之地未离。苦乐之境顿别。要之乐向外来。苦从中出。由是观之。天堂地狱之说。仿佛呈现于自心。又岂为幻怪哉。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又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专心作。

以此观之。岂独佛法说专心。从上圣贤甚至全部九流异术。极而言之。至于有情无情。无不从此专心之所树立。但有大小多寡善恶邪正明昧之不同。所用之各异耳。故曰。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鳞甲茸毛。普现色身三昧。此皆般若之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

吾人本有之心体。原本广阔包容。清净光亮之若此。目前交织杂沓陈列于四围者。种种境地色相。又皆吾心所现之若彼。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并且误取自心。以为贪爱之乐地。目悦之于美色。耳悦之于淫声。鼻悦之香。舌悦之味。身悦之触。心悦之法。又皆自心所出。又取之而为欢为乐。为贪嗔痴。为淫杀盗妄。而造作种种幻业。又招未来三途之剧苦。如人梦游而不觉。可不大哀欤。

以其此心与诸佛同体无二。历代祖师悟明而不异者。独吾人具足而不知。如幻子逃逝而忘归。父母思而搜讨之。所以释迦出生。达磨西来。甚至曹溪所说三十余年。诸于流衍千七百则指示于人者。尽此事也。岂独老卢。即白叟今日为司直所说者。亦此事也。司直与诸现前共闻见者。亦此事也。

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知此一事外。皆成魔说。为戏论耳。是则诸佛全证若不出生。则孤负众生。诸祖悟之而不说法。则孤负诸佛。凡有闻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则孤负自己。负众生者慢。负诸佛者堕。负自己者痴。斯则佛祖可负。而自己不行负。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持珠作丐。可不谓之大哀欤。

司直今者。身婴尘海。心堕迷途。遽然猛省。回头寻求此事。是犹持珠之子。耻与丐者为伍。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白叟顿以此法直指向渠。俨若指示衣底神珠。原是司直固有。亦非白叟把似。以当人情世态也。然此满意宝珠。随求而应。种种事业受用境地。无不取足。至若求其随应之方。又在司直自心善互精勤。克苦之力耳。若果能自肯。竭力自求。一旦豁然了悟。则将山河大地鳞介茸毛。与夫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及尧臻周孔事业。一口吸尽。不假他力。否则依然一梦想颠倒众生耳。又何故称为大丈夫哉。

司直司直。宁可上负佛祖。下负白叟。万万不行自负负君负亲也。白叟今日所说般若。皆从上佛祖心肠法门。即与六祖大师开始所说。不差一字。第开始闻者。唯尔一人。既以一人而当旧日千二百众。白叟欢欣不由。故亦为说般若之法。如吾佛祖所云。如为一人。很多亦然。邓生持此自利利他。未必不为广长舌也。

注:这是憨山大师给邓司直居士的一封信,所以文中的司直便是邓司直。文中的老卢指的是六祖,俗姓卢。

世间智的世智才聪是有所知,是别离,别离是最坏的妄心。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白痴一样,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别离、不加取舍,好坏、长短、对错仍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憎不舍。因为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别离,均是梦幻泡影,了不行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着外境滚动呢?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讲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

一瞬间,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

老板说:“好呵!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

买主称心满意地走了。过了一瞬间,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

老板说:“好!给你一刀肥肉。”这人也称心而去了。

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

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买主也称心而去。

老板说:“看呵!我这儿块块都是好肉。”

啊!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确实,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彻底是买肉人的心在别离。而这别离心又是多年养成的习气所发生的知见。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气,就厌烦肥肉,所以说瘦肉好,肥肉欠好;他的习气是喜欢吃肥肉,就以为瘦肉欠好,肥肉好。就像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彻底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气、人的喜恶而构成的梦想知见所造成的。倘若习气消除了,梦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

是的,人的行为确实有好坏之分。在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晰全部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通。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从着一条因果规则。

“欲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此生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宿世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此生作者是”,此生的所作所为,便是你来世所受的果报。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端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则一样,自因自果,作茧自缚,恰如其分,丝毫不差。所以释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便是自利,害人实是自害,咱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因此,见了坏人,咱们也不要厌恨他、鄙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痛改前非。若心里总是存着“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彻底除掉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

释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便是,全部众生都有佛性。也便是说全部众生都可以成果为佛,是平等的。可是成果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缘由而定了。

所以,学佛的人要心量大,要能容忍各式各样的众生,在成果别人的一起成果自己。

般若又分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用文字言语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如三藏十二部经典、讲经说法等。

前面讲过,因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无法描绘。所以不行言说,说了即不是,故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如一言不发,又怎能引初学者入门呢?故又不得不于无言说处,说些义理,使初学者入门。

故文字般若,仅为表法方便。修学者通过对文字言语的理解、思想,理解了佛法的义理,再起观照实修,这便是修法的闻、思、修全过程。这儿还须阐明一下,用文字言语所表达的教义教理,是佛陀佛门弟子的心髓,供后学者方便了彻实相妙理,以起实修观照,照见实相般若之体,而起度生之用,乃妙才智法宝也。

观照般若: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才智。即观照全部有为和无为诸法俱不行得的才智。

比如:《心经》一开始就提出“观安闲菩萨”,这儿的“观”便是观照,它既不是用肉眼观看,更不是胸内肉团心的效果;既不是大脑神经的功能,也不是用第六认识去别离观想,而是无形无相之性的效果,即会集心力观照所修的法。

净土宗修念佛法门。在念“南无弥陀佛”圣号的时分,修学者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须会集摄在这句佛号上,不使外驰。佛号从心起而出于口,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干摄住妄念而安然入定,才干收到念佛的成效。这种口持耳闻的念佛法,是最好的观照念佛法。因为耳闻便是心闻,心观照在佛号上,妄念天然不生。

印光大师在《念佛三昧摸象记》中言:若证明三昧之法,“有必要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才干证入念佛三昧。所以,净土宗离不开观照。

再讲禅宗。禅宗也离不开观照。禅宗要参一句话头,要起疑情,使全身心都会集在话头的疑情上。疑情起时,笼罩着全身,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整个身心都凝到这个疑团里去了。禅宗把这比喻为吞了一个栗棘蓬,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于妄念剿绝处,猛着精彩,才有好消息到来,这也便是观照。

再说密宗。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加持。身密,脚跏趺而坐,手结印不动。口密,嘴巴连绵密密不停地持咒,而不行说话。意密,便是思想、意念都会集在所持之咒上,像前面所说的念佛一样,口持心闻,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这也是观照。密宗修法许多,有观像法,观本尊法等等,这儿就不多谈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关于般若

般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般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般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般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