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中的讲到的忍辱


佛教修行中的讲到的忍辱

大乘释教讲六度,也叫六般若蜜,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间这个忍辱,很难被一般人了解。尤其咱们中国人自古考究“士可杀不行辱”,释教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咱们去修忍辱,这确实是个问题。

其实释教所说的忍辱,并不是让人硬憋着。要是那样的话,就等于自己给自己积聚负能量,早晚有一天会憋不住了,一旦迸发,那就要出大事。释教的忍辱有以下三种意义:

一,忍辱是为了更好的修行。什么是修行?便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言行。修行从哪里修?就从最难的当地修起。什么最难修?便是忍辱。咱们中国人很重时令,宁可杀不行辱,把辱看的十分重,那就从这里改,这点要都能改了,其他的就都好说了。

那忍辱便是不知羞耻,被人当软柿子捏吗?当然不是呀,忍辱是为了让咱们改变坏脾气,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不要受一点委屈就怨天尤人,不要做什么事都没有耐心、没有意志,这是修忍辱的目的,但不要把忍辱当成懦弱的托言。

忍辱不是善恶不分,见死不救。如果看到女孩被流氓凌辱,坏人在行凶,外敌在侵略,那咱们还能无动于衷,冷眼旁观吗?不能。那就不是忍辱了,那叫没良知。学佛是为什么?是为了明心见性,恢复咱们的自性本心,良知便是本心自性。如果连良知都没了,你还学什么佛呢?

二,忍辱的忍字,有化解的意思,不是让你憋着。怎样化解?要有才智,要明晰事物的实质。

别人找咱们费事,对咱们发脾气,对咱们大发雷霆,是因为他心里有问题,想不开,负能量满满,需要发作出来才痛快。你要不让他发作,他就会憋出病来,或者闹出更大的事来。所以咱们就先无条件的承受,让他先发泄出来,当他的垃圾桶,这也等于在帮他,救助他。当然,不是什么都要承受,他要杀人你还能承受呀?那你脑袋成榆木疙瘩了,学佛必定要有才智,懂得轻重缓急,不能学呆了。

在忍耐别人发脾气,咱们当垃圾桶的时分,记得必定要把垃圾桶的底卸掉,可不能把他这些垃圾积聚在自己身上,让那些负能量即来即去,丝毫不留,否则自己就憋出病来了。要理解,无常才是真理,别人喜爱你、讨厌你,都是无常的,不要挂碍在心。你若跟他一般见识,跟他生气,这佛就等于白学了。

三,忍辱是要咱们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人在争吵的时分,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对方是越看越不顺眼,所以才越吵越凶,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升级成一场大战。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平白无故的爱,也没有平白无故的恨,当咱们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时,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为什么他讨厌我?为什么不找别人,专找我呢?然后咱们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的有欠缺。不要一遇到事就怨天尤人,要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再想办法化解。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如果大家都挑对方的缺点,朋友也会变成仇人。有十个朋友,或许显不出什么来,可是有一个仇人,就够你费事一辈子的。所以要转恶缘为善缘,这不可是协助别人,更是协助自己,摆脱自己。

所以,要理解忍辱是怎样一回事,忍辱不是让咱们硬憋着,更不是善恶不分,尽管有时分表面上吃点亏,但实际上是在帮咱们还账,帮咱们摆脱,一起也是在对治咱们的嗔恚心,检验咱们的修行功夫。

每一个层次都什么意思?

榜首:“生忍”

“生忍”可以说是一种极高的忍辱境地,当辱境现前时,又无法回避,又不能抵抗时,只能让自己强忍过去,似如被人逼供,挨揍一般,但却无法躲避,这种忍耐让人心如刀绞,痛苦万分,故叫做“生忍”。

第二:“力忍”

“力忍”与“生忍”又不同,如当辱境现前时,咱们不与其发作正面抵触,而是借助各种办法,竭尽全力,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将其压下去。古语有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故当逆境现前时,仰仗佛力加持,让自己的忿恨之心缓解,安定下来。这种忍辱有必要常令佛号,佛号若断则嗔心易起,故叫做“力忍”。

第三:“缘忍”

“缘忍”即是当辱境到眼前时,以才智来反观当下,懂得缘由观果,反思为何无故受辱,辨晓其间缘由。若平白无故受其凌辱,或许是业力照的果,如今随业受报;若非业障缘由所报,按佛家的意思便是外力所造。若可以作受报想、还账想,从忍辱精进中中领悟修行的真谛,天然就能做到委曲求全,不生嗔恨心,故叫做“缘忍”。

第四:“观忍”

“观忍”便是辱境现前的时分,用般若才智来观照身心世界,已然佛家以一切诸法原本无相、无我相,哪里还有我被凌辱、以及所辱的境地呢?已然空之我相与所空之辱境,要知二者皆空,则中心的辱相也了不行得。因此,若能以般若才智来观空性,万恶的嗔恚心即不复存在,这就为“观忍”。

第五:“慈忍”

慈忍”的意思便是当辱境现前时,不但不生起嗔恨心,反而生起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此人实在愚痴不幸,无理取闹,妄生枝节。现在对我毁辱,我则忍耐以德报怨。如若对别人恣意毁辱,定受缘由果报,种下毁辱的恶因,更严峻的乃至发作人命伤残,要受到法律制裁,将来亦遭缘由果报。”因此,菩萨能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便利教化,能令其醒悟,断恶修善,懂得知过必改、重新作人,故称为“慈忍”,受忍辱,故能以大慈悲心去感化别人。

以上的第三点的“缘忍”,第四点的“观忍”和第五点的“慈忍”统称为“理忍”;而榜首的“生忍”和第二的“力忍”则归于“事忍”。就如咱们“不发火,可是仍是说被气晕了”,这便是采用事忍中的生忍在修忍辱,这种忍辱力较为有限,才会造成气晕的成果。所以贤者告知咱们,要精进学以致用,用佛法的才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辱境,方得身心大自在

杰出的释教领袖赵朴初先生曾在《忍字高》上有云:“文明礼貌为美,粗暴蛮横最丑,忍得一时之怒,免得百日之忧。”佛家的经典《遗教经》佛陀有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欣忍耐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才智人也。”可见,能得忍辱精进修行者,也是一种大才智。对于佛家的五个忍辱层次,你有什么观点,你能做到你几层呢?欢迎一起探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感恩您的分享与支持,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修行

修行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修行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修行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修行。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