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般若从古至今的演变和产生的根由


佛教般若从古至今的演变和产生的根由

释教是当今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也有悠长的历史,遍及各地的名刹寺院、雕塑石窟和壁画文物等,已构成当今人们参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多数人对释教的基本知识还相当生疏,乃至对唐代高僧玄奘大师为什么要不吝身命、西行求法的实在原因,也不甚了解。本文试图从释教般若学说人手,略述般若经典的翻译及般若的含义,使人们了解一些释教的基本常识。由于这些内容涉及到玄奘大师的生平缓成绩,所以,也简略谈谈玄奘大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贡献。

般若经典产生的根由

般若,音译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才智”。但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才智,而是一种可以使众生摆脱磨难、抵达彼岸、并导致成佛的才智。按释教经典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早年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看到了人世种种磨难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因而落发,经过长期苦苦修持,终获大彻大悟,找到了摆脱磨难的般若才智。释教以为,人世众生分为六道,即所谓三善道:天、人和阿修罗;三恶道地狱、饿鬼和畜生。六道众生因迷误不觉,皆为苦所困扰,而这种种苦归结起来有八种:即生、老、病、死、爱分别、怨憎会、求不得和五蕴炽盛苦。由于众生愚昧无知,梦想执着,都沉沦苦海轮回六道而不得摆脱。唯有靠般若这种才智,经过艰苦修持,才干摆脱磨难。这便是般若经典在释教千经万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释教的底子经典。般若也是大乘释教的底子教义。据佛经记载,佛陀释迦牟尼在悟道后说法49年,其间29年专讲般若,足以见般若的重要。在29年的时间里前后举行了16次大小不同的法会,般若经典便是对这16次说法的结集。

般若经典的前期翻译

对般若经典的翻译,在释教传人我国初始阶段即已开端。东汉末年,来自月氏国的和尚支娄迦谶翻译出《道行般若经》,三国吴支谦在支娄迦谶翻译的基础上,又将此经译为《大明度无极经》,这部经被称为《小品般若》;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于阗和尚无罗叉、天竺国和尚竺叔兰合译出《放光般若经》,此为《大晶般若》。这些前期的翻译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汉民族对这种外来文明现象有隔膜,所以这些和尚删繁就简,以汉族人能了解为方针,所出译著多为编译著;一方面是由于言语上的隔膜,这些译经和尚对汉语略通大约,尽管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译著依然言语晦涩,文义沉滞。

东晋年代,北方少数民族国家多崇释教,后秦主姚兴时期迎来了西域龟兹国高僧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在当时长安建立起我国释教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以鸠摩罗什为译主,大规模翻译释教经典,创始了佛经翻译的新年代。罗什法师在翻译其他佛典的同时,受汉人之请,重新翻译了《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并第一次翻译了出名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由于罗什法师曾在姑藏(今甘肃武威)汉民族地区寓居过17年,知晓汉语,加之当时汉地释教昌盛,佛经翻译已形成了文学性极强的翻译文学语体。所以,罗什法师的许多般若经译著不仅言语浅显畅达,并且文笔空灵,辞藻美丽,极大地刺激了释教般若学说的撒播。可是,罗什法师考虑到汉民族不长于精密逻辑推演的思维习惯,在翻译时也采取了删繁就简的原则。所以,罗什法师的译著仍是编译著和节译著。罗什以后,国外、国内许多高僧对般若类经典又进行了多次翻译,但大都是编译、节译和重译。这样,汉族公民仍是无法窥见般若经的全貌。尽管如此,般若学说已深为汉人所了解和接纳。

玄奘大师与般若经的翻译

隋唐年代,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跟着国力的强盛,国土的扩大,文明的繁荣,广阔汉族公民视野也随之翻开,释教在此时也广被中华,许多宗派也开端形成。一代大师玄奘也适逢其时,他年少落发,深化研读了释教大小乘经论和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通晓各部经论,并到各地参访名师。正如玄奘门人慧立所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所言:“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正由于释教多种大部经论一直没有全译著,释教底子的、完好的学说不能显现出来,玄奘才立誓西行求法。公元626年,27岁的玄奘大师,不吝身命,孤身孑影,踏上西行之路,涉流沙,翻雪山,越葱岭,在阅历了千难万险之后,从印度求得很多佛经佛像。其间,就有般若经三种梵文原本。公元660年正月一日,在玉华寺开端翻译时,玄奘已61岁,此前十年内,已翻译出很多佛典,身心疲惫之极。但玄奘大师以空前的献身精力,以三种梵本彼此参校,全力投入,至公元663年十月二十三日悉数译完,全名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共计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对释迦牟尼佛16次说法之结集的完好系统的翻译,卷帙浩瀚,文义广奥,论辩层垒,波澜壮阔,行文如滚滚江河,汪洋恣肆,逻辑推理精密严谨,理论思辨幽深渊博,既是一部释教哲学的精品,也是一部汉译佛典中最为巨大的文学作品,集历代般若经翻译之大成。这部经典在当时印度、西域诸国被奉为镇国之宝,秘不示人。这部经典的翻译,耗尽了玄奘大师的心血,表现了一代大师玄奘为法忘身、普渡众生的大乘精力和广博情怀。这部经典的翻译,也是历代高僧和玄奘大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文明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般若的含义

般若学说的核心内容便是“缘起性空”,是释教对世界间万事万物、社会人生的一种观点。所谓“缘”,便是指全部事物、现象形成的条件、要素和原因等;“缘起”,便是指人世全部生灭现象、以及表现生灭现象的主体,都是由缘由形成的,万事万物,互为因果,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安闲的存在,也不会孤立安闲的运动,世界间全部事物和现象,是一个以因果为枢纽、多种要素相统一而构成的普遍联系的全体,全部事物和现象,都缘由而生,缘由而灭,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所谓“空”,便是指事物的相对恒常、固定不变的实质、赋性或许自性;所谓“空”,便是指事物的实质、赋性或许自性的存在,除了缘由和合之许多要素外,没有自身恒常的、独立的、固定不变的赋性。所谓“缘起性空”,便是指从事物的赋性上看,其存在是空无所有的,空无自性的,是“真空”。从事物的现象上看,其缘由而生的和合相体,却是不空的,因而是“假有”,或许是“妙有”。

最经典的案例便是对一粒种子由人土、发芽到结出果实全进程之分析。比如,首先要有种子,要有合适的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等。由于这些条件、要素或许说这些“缘”的具足,种子才干生根、发芽,而茎、而叶、开花和成果。每一个阶段都是由前一个阶段发展而来,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如有根、有芽时,种子已不再是种子,果实老练时,根、茎、叶皆已枯死,再无生机,每一个阶段都不或许持久,都只能作为整个成长周期全进程中的一个转瞬即逝的环节,也谈不上有固定不变的赋性。反之,这一进程即不能完结,而这一进程的完结,根、芽、茎、叶、花、果皆已无可执取,一无所得,而新一轮的成长周期又接着开端,如此轮回不已。所以全部事物、现象皆是无常,皆“无自性”,这便是“毕竟空”的含义。释教由此把“缘起性空”、“真空妙有”学说用于解说人世全部事物。释教以为,人世全部事物、现象,都避免不了生、住、异、灭,或许成、住、坏、空之变化迁流的规则,而每一进程和环节皆如镜花水月、梦幻泡影而不可欲求,皆空不可得。这便是对“缘起性空”思维的简略解说,其含义指向天然是为了破除众生因不明白这种道理,而生起的对外物的种种贪欲之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种种烦恼。众生由于梦想颠倒,执着自我,以“我”为中心,无穷尽地向外追逐,却不知道全部皆不可得的道理。所以,释教“缘起性空”学说的真正意图,便是要破除众生对“自我”的执着、对外物的执着、对人生得失成败功名利禄等等的全部执着,使众生在破除全部执着中获得顿悟与摆脱。

当然,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般若的含义不是表现在言说上,不是表现在对般若做出的种种解说上,而是更集中地表现于释教的饯别上,即大乘菩萨所行之六度: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波罗蜜多,也叫六波罗蜜多,而以般若统摄六度,惟有六度具足才干满意般若波罗蜜多。确切地说,般若波罗蜜多,集中表现于释教大乘菩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终究普渡众生、使众生出离苦海的详细行为上,表现于大乘菩萨在日常日子中持戒自律、顺化众生的道德观念和心性的道德修养上。所以,在了解般若含义时,不应当局限于从文字、知识方面来掌握,如果仅从文字上来了解般若学说,在破除全部执着中就会出现消极避世的思维认识,这显然不是般若学说的意图所在,也违反了释教大乘济世度人的精力。实际上,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已经破除了般若作为一种知识系统的存在,即对“般若”也不能执着,由于,般若只能表现于对崇高道德修养的人生境地活跃寻求的心性层面和行为层面。正如近代太虚大师所说:“人格成则佛道成”。近现代我国释教界所倡议的“人世释教”思维,其立意也在于对道德修养的寻求、人生境地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重塑上。今世的一些释教界大师还提出了“日子禅”思维,倡议将佛法的精力执行于日子、执行于当下,在日子中、作业中和各种社会职责与义务中醒悟人生,奉献人生。“日子禅”思维与“人世释教”思维一脉相承,都是释教般若学说在当今年代的详细表现,也是对般若学说比较正确的阐发,其活跃的含义不能忽视。

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才智。决定审理名智,造心分别号慧。谓菩萨于诸佛所,善观诸法,得实相印。实相者即无相之相,印者即印定之义,谓以实相印,印定全部法皆无相故。故菩萨能以此实相印,照了全部法皆不可得,而能灵通无碍,为众生种种演说也,故名般若,亦名才智。

一【实相般若】

即指众生所具本觉妙心之实相理体,绝诸对待,离全部虚妄之相,即全部种智也。所谓全部种智即佛之智也,谓能以全部智知全部道,知全部种。所谓知全部道,即指知全部诸佛之道法也。所谓知全部种,即指知全部众生之因种也。

二【观照般若】

即指依众生所具本觉妙心的实相理体,发起始觉照明之智用也,即照了诸法,无全部虚妄之相,悉皆空寂,即全部智也。所谓全部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谓于全部内法、内名能知能解,全部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所谓于全部内法、内名能知能解,即指佛所说之法相、佛所说之姓名,皆依众生所具本觉妙心的实相之理开出,对于众生所具本觉妙心的实相之理所诠之法相、能诠之姓名能知能解也。所谓全部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即指外道所说之法、所说之姓名,皆违反众生所具本觉妙心实相之理,对于违反众生所具本觉妙心实相之理所诠之法相、能诠之姓名亦能知能解。

三【方便般若】

方即办法,便即廉价,犹善巧也。谓菩萨教化众生应机利物,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说法也,即道种智也。所谓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谓能用诸佛全部道法,发起众生全部善种也。

四【文字般若】

文字即能诠之文;般若即所诠实相之理,而此实相之理,非文莫显,是名文字般若。

五【金刚般若】

金刚者,金中最刚,比喻也。具有巩固、光亮、锐利三义,以显般若之体真常清净,不变不迁,烦恼不能乱,邪魔不能动,巩固不坏,永劫常住。般若之相,光亮遍照,无所妨碍,慧日之下,无有暗处。般若之用,锐利能断,能断众生难断之惑著,照见五蕴皆空,度全部苦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关于般若

般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般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般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般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