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仍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咱们从别的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欲则能刚烈,你“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就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不是没有,“无”是无限量、无穷尽。那么,咱们怎样有一个“无”的日子呢?有四个修行办法:
榜首、诸恶无染:“染”有渐进的力量,不简单使人发觉,因而,关于全部的恶习、恶念、恶事、恶友,咱们不要去感染,一旦感染,就不简单舍离。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只需为人正派,不应做的工作,不要去做,天然不会招惹无谓的费事。
第二、诸行忘我:孔子说:“天忘我覆,地忘我载,日月忘我照”。六合忘我,所以成其大;日月忘我,所以能遍照。人生假如想要有一番作为,你凡事只想到自己,只有招致自私的结果,没有人缘、没人帮忙,势单力薄,难以成事。反之,若是心念作为皆能为大众设想,天然会有大众的缘由共同来成果,结果必定会更好。
第三、诸心无住:假使咱们往常的举心动念都住在五欲六尘里,念念在金钱上,念念在爱情上,念念在名位上,必定患得患失,不得安定。《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就能无所不住,“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如虚空一般,生命必定扩展无比。
第四、诸情无执:一般人与人互动支付时,总期望能取得对方相等分量的回报,用情愈深,等待愈大,假如没有契合自己所预期,烦恼也就越多。释教则建议用沉着净化爱情,用慈悲提高爱情。你的爱情提高了,你不执着,就不会有情执。古人有谓“情到浓时反为薄,情到深处无怨尤”;佛门也说“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你没有执着,看起来好像无情,其实平平淡淡最是真,平往常常最永恒,其间蕴含无限慈悲,无限智慧。
“无”是释教修行的最高境地,吾人薄地凡夫虽尚未能体证,至少在日常日子中,应该努力做到四种“无”。
培育柔软心分两个视点进行。
榜首, 从理体视点,要证得空性,诸法相等。万法都是自己本性所具足的,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都是未来佛,所以,应当恭顺跟柔软。柔软心最重要的是要降伏自己,对人家好是要提高自己,对人家好是要对得起自己的灵性,相等心对待他人是佛弟子的一个根本的修养。
第二,从事相的视点,观想全部的众生都是我过去生的爸爸妈妈、兄弟、姊妹来转世的,没有必要用嗔恨心来对待他们,应当用柔软心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兄弟、姊妹。
假如没有柔软心,咱们就度不了众生,全部的众生都不期望看到对方自豪和傲慢的情绪,自豪和傲慢不光自己的道业和心性会被伤害,一起也无法引导他人入于正道。
咱们修学佛法的意图是为了成办三世之高兴即今生高兴、临终安闲、未来愈加美好,他涵盖了世出人间的全部内容。这才是崇奉释教的悉数。
无妨先回忆一下,在咱们进入佛门之前,所从事的全部,无论是日子仍是工作,其意图不便是期望能得到美好和高兴吗?而现前咱们崇奉释教也是奔向同一个结尾,便是去成办美好和高兴,因而佛法与日子并不相违。
往昔有一位刚入门的信众问我:“对一个释教徒而言,释教最高的境地应该是什么?”当然,若以释教名词解说,那么所谓的最高境地便是为了往生西方神仙世界、成办摆脱以及成佛等等。可是我信任对佛法不太了解的人会对这个解说感到很苍茫,也会觉得佛法离自己很悠远,甚至还会发生许多诸如西方神仙世界到底在哪里、怎么往生、怎么摆脱等疑问,对佛法的了解也就更迷糊了。
因而当时我回答这位信众,释教最高的境地并不偏袒于某一方面,而是总括性的,现前我是站在其间一个立场之中而作解说。比方咱们现前在面临各自的日子时,心里难免会发生许多烦恼和苦楚,这是很现实的。可是在这些烦恼和苦楚面前,许多人束手无策,有时因为某些缘由,甚至还会加剧烦恼和苦楚。而当时咱们进入佛门的意图,便是能在面临许多烦恼之时处理这些烦恼。因而,若以日子作为比方,释教最高的境地便是在面临日子之时,日子并不会束缚自己的心里,此刻便是西方神仙世界。也便是说,不论你往常成办什么工作,外面的全部形象都不再束缚你心里的时候便是摆脱,便是释教的最高境地。这种安闲便是释教最高的境地,也是咱们在具备暇满人身之后应去成办的高兴。
可能许多人会说:“这点并不难,自己也可以做得到。”实际当中凡夫做不到。例如咱们晚上睡觉期间,晚上有梦仍是无梦,你能做到安闲吗?许多人会说自己往常很少有梦,但即使你没有梦,其实也仍是被梦牵着走,因为有梦仍是无梦你自己无法做主。这便是不安闲。
因而当全部闪现不再束缚自己心里的时候,也没有丝毫之苦楚,此刻便是西方神仙世界,便是安闲,便是摆脱,便是释教的最高境地!我信任关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信众,这样了解应该会觉得十分交心,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有者以为释教的最高境地便是在一念不生中长时安住。此乃对释教不了解所致。释教不是教训咱们消沉避世,也不是让一个有情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无情,更不是在他方建立一个西方神仙世界,等待着何时可以往生。要知道,所谓释教最高的境地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而仅仅心里不散乱的境地,即使是人间禅定也可以具有,因而以他来作为判断境地规范仍是十分偏颇的。
释教的精华是智慧,是缘起性空之诸法实相,故世出人间法均圆融于释教教理之中。若能灵通此义,了知甚至证悟缘起性空,则知底细、外器全部闪现均为本体之庄严,显而无自性。若能执持此等见解,在面临日子时,无论苦乐贤劣任何闪现,自心均能不生烦恼分别,即使暂时生起烦恼亦能如法调伏。如此则能取得安闲与高兴,亦是西方神仙世界之密意。故释教的最高境地是面临现实日子,自心不受束缚的大安闲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