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中的排序,最高的果位
释教诸神是释教徒所区分的生命体中较为高级的生命体,是释教徒所信仰崇拜的偶像,也是释教徒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释教诸神主要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佛陀的手印
佛、菩萨与罗汉是释教诸神中的主神,高于人类的四圣与诸天也属于释教诸神的范畴。接下来的几天,我有幸会为咱们分享一些释教中各种不同层次的神的一些情况。
菩萨
佛陀是释教对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由于释教强调佛法无边,并且增加了大乘佛法,认为时刻是无始无终的,包含空间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就有了无数的佛。在这些佛陀当中,“三世佛”和“五方佛”是最为咱们知晓的佛。
弥勒佛
菩萨是大乘释教中仅次于佛的第二等果位,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翻译成汉语就是“觉”,这个词来自于菩提树,由于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萨埵翻译过来使“有情”的意思。菩萨就是“觉有情”,有情主要是指咱们这个娑婆国际的具有情爱与性情的生物。
菩提萨埵
将自己和全部众生从愚痴中摆脱出来,而得到完全的醒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称之为菩萨。菩萨也称为一生补处,由于菩萨将来都是会成为佛的,他们主要是协助佛一同教化人间,传达佛法, 普渡众生。
莲花
在大乘释教中,罗汉是四圣中最低的一级,只能到达“自觉”,而没有能力去普渡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让诸罗汉在佛灭后不入涅槃常驻人间护法弘法。但是在乘释教中,罗汉是释教徒修行的最高果位,取得罗汉果位就能永久的超逸轮回了。
天女
诸天是释教的护法天神,她们的神像通常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东、西两壁间。释教中三十三层天、二十诸天等说法,不过有的也在二十诸天的根底上加入了道教的四神“紧罗那王、紫薇大帝、东岳大帝和雷神”,称为二十四天。
初果到四果的取证,是依慧力而非定力。
并且也有慧摆脱与俱摆脱的差别,若将摆脱道行者的根器细分,依阿含经还有身证、见到、信摆脱、法行、信行等差别。
但是初果取证的要害,是在断三缚结: 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而根本仍是我见。我见若断,其他二邪见要断亦不难。
但是贪欲与嗔则是到三果才断。 贪欲与嗔加上三缚结合称五下分结,是三果取证断结的标的。
因而,倘若楼主此生依正见而慧观,不断增上自己观行的才智与安忍,而建议了初果的见地,那麼此刻若还没有断除贪欲与嗔,则只是初果,最多只是二果(薄贪嗔痴)罢了。
而初禅的建议,有必要断除欲贪的,换句话说,若是尚未断除贪欲的初果行者,那麼他是还没有建议初禅的,有必要等到贪欲断除而建议初禅不退,才是俱足三果心摆脱的取证。
咱们可以这样说,摆脱的要害,在於承认五阴身心自我的虚妄、无常,断除能领受觉知的我与所领受觉知的人间是真实的我见,简单说:
其实我见与我执的修断并不是两个:
我见有必要透过观行,承认自我身心的是假的,但是这只有见地,但是深心对於自我、我所的执著仍是在的,有必要见道后修断。
最后,阿罗汉未必都具有灭尽定,由于灭尽定的取证,有必要有四禅八定为根底,在加上断除我见的功德,可以不畏惧自我灭除--於表里都无惊骇。方能入灭尽定。
但是若是尚未实证四禅八定,而纯依才智观行的摆脱行者,那麼当他以才智力断除我见与我执今后,最多就只能到初禅或二禅(我执若依才智力断除,必定能离贪欲而建议初禅,盖初禅的建议主要是离贪欲为主),若要亲证灭尽定,那就有必要加修四禅八定了。
但是此慧摆脱的阿罗汉,已经有才智可以看见(二乘)涅盘了,能确定自己舍报后不在受生三界,舍报后不会在出生三界任何一法,轮回存亡的苦可以以才智力承认止息了。但是他没有灭尽定的功德,所以只能等待舍报,而无法当即舍报而出三界。
见思惑者,见即别离也,意根对于法尘而起别离,曰见惑,即邪别离道理所起身见边见等。
思即思惟,又贪染也,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即 倒想人间事物 所起贪欲嗔恚等。
尘沙惑者,就所化众生得名。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
菩萨之行,专为化他,有必要通尘沙无量法门,应病授药,令断见思之惑,心性闇昧,于所治病能治法门尘沙无量差别,不能逐个了知,障乎化导,曰尘沙惑,其体即劣慧也。
如妙乐云: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以其不能别离药病等也。无明惑者,障中道实相理之别惑,于全部法无所明晰,故曰无明。
此三惑元为同体,约粗中细之义用,分为三种。
不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了假谛理,起尘沙惑。
不了中谛理,起无明惑。故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观,破乎三惑,即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三观者,若一法全部法,便是缘由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
若全部法即一法,我说便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全部者,便是中道观。
即并从缘生,缘生即无主,无主即空。无主而生,便是假。不出法性,并皆即中。故云一空全部空,三观悉彰破相之用也。
一假全部假,三观悉彰立法之功也。一中全部中,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三智者,全部智,道种智,全部种智也。全部智者,空谛智。
道种智者,假谛智。全部种智者,中谛智。观音玄义言于全部内法内名,能知能解。
全部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全部智。(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姓名。盖释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
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姓名。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能用诸佛全部道法,建议众生全部善种,是名道种智。
能以一种智知全部道,知全部种,是名全部种智,(全部道者,全部诸佛之道法也。全部种者,全部众生之因种也。)即于色心依正全部诸法,通达终究空寂之理,曰全部智。
知全部种种差别道法,应病与药,教化众生,曰道种智。
于全部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之体,曰全部种智。三德者,法身般若摆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一法身德,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
身者聚也,一法具全部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安闲。
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安闲无碍,净即离垢无染。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才智,谓佛终究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相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摆脱德,不系名解,安闲名脱,谓佛永离全部业累之缚,得大安闲,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摆脱德。
如前所述,三谛圆融故,证一谛即证三谛,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是曰三惑顿断,曰三智一心中得。
然观智有明昧浅深之别,故所断惑,先粗,次中,后细。
先于信位断见思尘沙,初住今后断无明,依是六即位。六即者,智者大师依涅盘经之贫舍宝藏喻及力士额珠等,设六种阶位,示从凡夫至佛之位次。
约修行位次,从浅至深,故名为六。
约所显理体,位位不二,故名为即。
一理即,二姓名即,三观行郎,四类似即,五分证即,六终究即。
全部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为理即。
谓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
次从善常识及从经卷,闻见此言,为姓名即。
谓理虽便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
或从常识处闻,或从经卷中见,如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姓名中通达解了,知全部法皆是佛法。依教修行,为观行即。
谓既知全部法皆是佛法,有必要心观明晰,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为观行即。
此位修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观行,称五品弟子位。
类似解发,为类似即。谓于观行即中,逾观逾明,逾止逾寂,虽未能真证其理,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是为类似即佛,此十信位也。
入此位,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德,称六根清净位。分破分见,为分证即。
谓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至此,破一品无明。
证一分中道,又名分真即,谓因类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此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也。
从所显说,名为分真。
从能显言,名为分证
智断满意,为终究即。谓破第四十二元品无明,道穷妙觉,种智俱圆,是为终究即佛,此极果妙觉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