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禅意的佛家经典语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禅道强调悟,全部成佛的法门都是开悟,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但“法”是不能明说的,由于“万法空相”,只要不执着于清晰的“相”才干“开悟”。而如果用语言说出“法”来,那就是着了“相”了,就不是法的原本面目了。
所以佛祖要“拈花微笑”,只能启示而不能明说。
2、全部皆为虚幻。
金刚经曰:所有相皆是虚妄;全部有为法如空中阁楼,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在佛法中谈“虚”字,应该不能与汉语古文中的“虚实”概念相关。佛家说:全部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国际是动摇的,在时间的谐和下,全部都是对也都是错。全部既是波顶也是波谷。由于对立而又真实同时存在,所以正负抵消。全部皆为虚幻!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全部,这句话根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安闲,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全部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发生的错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发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缘由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此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此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4、我不入阴间,谁入阴间?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阴间里有很多遭受苦楚的魂灵,不忍离去,所以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阴间,谁入阴间,阴间不空,誓不成佛!”所以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释教的大乘。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阴间未空、誓不成佛,天道无情、众生皆苦,红尘六欲、我甘沉浮!当年我曾在佛祖面前立下大愿,为罪苦六道众生广设便利,令其解脱、离苦得乐”这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发下的弘誓大愿,这是大慈善的境界。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国际,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这全部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处处皆是佛,全部众生人人皆是佛。
6、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无泪,是由于你心里不悲,或是哀莫大于心死。
大悟无言,由于无声胜有声,理解大悟后是无法用低劣的言语可以表达出来的。
大笑无声,是由于真正的欢乐未及你的心底,或是喜极难以表露。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领会就越深刻。
7、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改邪归正,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计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心里国际。佛家以为,境由心生,心里平缓,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8、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当代的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句子大全,换此生一次的擦肩。
此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美或苦楚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尔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互相的终身,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释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全部有为法皆如空中阁楼,教人不要梦想执着,才干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1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盲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盲动,伤其身痛其骨,所以领会到世间诸般苦楚。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相同,处处隐藏危险或者**只要不动妄心,不存梦想,心如止水,才干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然后有效地规避危险,抵制**不然就会苦楚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