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修心的开始


你们为何修定?

因为我们的心对于应了解的并不了解。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知道事物的实相,或什么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或错,是什么带来痛苦并让你们疑惑。

我们来此修习定与戒,是因为心不自在,他们受到怀疑与不安的影响。

虽然表面上看来,好像有许多修行的方式,但其实只有一种。

例如,树可能籍由嫁接方式快速收成果实,但这样的果树较不强韧与耐寒。

另一个种树的方式,则是直接从种子种起,如此种出比较强壮与耐寒的果树。

修行也是如此。

修心的时刻其它的事一律不管。

当我们刚开始修行时,对这点的了解有问题。

在还不知道什么是什么时,坐禅真是件苦差事,甚至偶尔还会因而掉泪。

有时我将目标定得太高,有时则又太低,永远找不到平衡点。要以平静的方式修行,意指将心放在高低适度的平衡点上。

和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方式修习可能会很困扰,一位老师说你必须这么修,另一位则说必须那样修,结果就是困惑、怀疑与不安。

没人知道应如何调和自己的修行。

因此你应试着别想太多,若真的想要,就一定要有觉知。

首先你必须让心平静,有觉知的地方就无须考虑,觉知会代之生起,而转变成智慧

一般的思考不是智慧,它只是心漫无目标与无觉知地游荡,那无可避免地会造成不安。

因此,在此阶段你无须思考,那只会扰乱心,过度的妄想甚至会导致你哭泣。

佛陀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如何停止思考。

禅修时你必须下定决心,现在是修心的时刻,其它的事一律不管,不要让心偏向左或右、前或后、上或下,此时唯一的任务就是修习入出息念。

首先,将你的注意力从头顶,经过身体,移到脚趾,然后再回到头顶。

从头到脚觉知你的身体,并以智慧来观察,如此做,是为得到一种对身体存在方式的初步了解。

接着开始禅修,记得你唯一的任务就是观察入息与出息。

不要强迫呼吸比平常长或短,只要让它保持轻松,均匀地流动,让每个入息与出息都自然地进出。

虽然你随它们自然进出,但仍应保持觉知,让呼吸舒适地进出。保持坚定的决心,在这段时间,你没有其它的工作或任务要做。

关于会发生什么事,以及会看到什么的想法,也将不时地在禅修中生起,不过一旦它们出现,就让其自行消失,不要过度地关心它们。

不要对感受做出反应,禅修期间无须注意法尘,每次心受到感官接触影响时,只要心中有感觉或感受,就放下它。

无论那些感受是好或坏都不重要,不要对感受做出反应,只要让它们消逝,然后再将注意力拉回呼吸上。

对入息与出息保持觉知,不要为呼吸的长短感到苦恼,也别试图以任何方式控制或压抑它,只是观察它。换句话说,不要执着

当你继续修行时,心会逐渐放下事情且开始歇息,呼吸会变得愈来愈细微,几乎如完全消失一样。

身与心都会感觉轻安与充满活力,持续的只是[一境性]的觉知,心已达到平静的状态。

若心惶惶不安,提起正念深深吸进一口气,吸到满时再将它完全吐尽。

接着再做另一次深呼吸,如此做个两、三次,然后再重新专注于禅修上。心应该愈来愈平静,每次法尘扰乱心时,就重复这过程。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行禅上,若行禅时心变得不安,就先停下来安抚心,重新建立对禅修所缘的觉知,接着再继续行禅。行禅与坐禅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使用的身体姿势不同而已。

有时可能会有疑惑,因此你必须有正念。

觉知者会持续追踪与检视骚动的心,无论它采取什么形式,这就是有正念。

正念会看管与照顾心,无论心的情况如何,你都必须保持觉知,不要粗心大意或心不在焉。

诀窍是让正念控管与监督心,一旦心与正念合一,一种新的觉知就会浮现。

入定的心受到定的管制,就如同关在鸡舍里的鸡无法在外面走动,但仍可以在鸡舍里活动。

它来回走动,不会陷入麻烦,因为它受到鸡舍的限制。

同样地,具有正念与定的心产生觉知时,也不会引生麻烦。在定心里产生的任何念头或感受,都不会造成伤害或混乱。

以正念维持觉知把心拉回来,有些人丝毫不想经历任何念头或感觉,但这也太离谱了。在定境中也会有感觉,心同时经历感觉与平静,没有阻碍。

有这种平静时,有害的结果就不会产生,问题只要在鸡跑出鸡舍时才会发生。

例如:你可能在观察呼吸进出时忘了自己,让心从呼吸上跑开,可能是跑回家、去逛街,或跑去其它地方。也许甚至过了半小时,你才惊觉自己正在禅修,并责备自己缺乏正念。

这里是你真正必须小心的地方,因为这就是鸡跑出鸡舍的地方――心已离开它平静的基地。

你必须注意以正念维持觉知,并试着把心拉回来。

虽然我说:把心拉回来,事实上心哪里也没去,只是觉知的对象改变了。

你必须待在此时、此地,只要有正念,心就会在场。

看起来好像是你把心拉回来但其实它哪里也没去,它只是稍微改变了。

当正念恢复时,瞬间你的心就回来了,无须去其它地方寻找。

若有完全的觉知,一种在每个时刻都持续无间断的觉知,就称为当下的心。若注意力从呼吸跑道其它地方去,觉知就会中断。只要觉知入出息,就会有心。

必须同时具备正念与正知,当下你清楚地觉知呼吸。

这观看呼吸的动作,会帮助正念与正知一起增长,它们彼此分工合作。

同时拥有正念与正知,就如由两个人共同抬起一块沉重的木板。

假设他们想要抬起多块重木板,但因太重几乎无法抬起,这时某个善心人士见状,便会赶紧伸出援手。

同样地,具备正念与正知时,智慧将会适时伸出援手,然后这三者就可以相互支持。

放弃一切的内在对话与怀疑,智慧对于感官所缘会有个了解。

例如,禅修时你可能开始想到一个朋友,但智慧应立即以那无关紧要、停止或忘记它,而加以制止。

若有个明天要去哪里的想法,智慧的反应将会是我没兴趣,也不想让这种事来烦我自己。

若你开始想到其它人,你应该想:不!我不希望涉入、放下吧,或那都是不确定的。

这是你在禅修时对于感官所缘应有的处理方式,视它们为不确定、不确定,并保持这种觉知。

你们必须放弃一切的思虑、内在对话与怀疑,禅修期间不要陷在其中。

最后,心里只剩下正念、正知与智慧等最清净的状态。

只要这些一减弱,疑惑就会生起,但试着立即放弃那些疑惑,只留下正念、正知与智慧。

试着如此增长正念,直到它能随时保持为止。

然后,你就会彻底了解正念、正知与智慧。

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点,你就能了解正念、正知与智慧三者。

无论你是讨厌外在的感官所缘或受它们吸引,你都能告诉自己:那都是不确定的。

无论讨厌或喜欢,它们都是应扫除的障碍,直到心清净为止,剩下的应只有正念、正知、定与慧。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