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佛呢(夏坝仁波切)


为什么要学佛

好,今天呢我要讲的题目就是——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这个题目,是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知道的重要问题。那么,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呢?

信仰佛教的目的,就像从事其他的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咱们人无论是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一切的目的就是在于:如何才能够减轻痛苦;如何才能够增长快乐?就这个问题。

所以说呀,学佛和信仰佛教,目的就是为了减轻痛苦,更是为了增长快乐。

让自己从简单的意义上说,能减少一点痛苦,增长一点快乐。如果往更深的角度来说,断除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乐和安乐因!以这样的目的,咱们要信仰佛教,学习佛法

有些人就会有疑问,说:“信仰佛教,真的能减轻痛苦吗?真正能让人增长快乐吗?”我说:“是的!佛教确实是能让人减轻痛苦,也能让人增长快乐。”

为什么呢?

因为佛教具备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学的,非常实际的,正确的,减轻痛苦的方法和增长快乐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任何一种其他的减轻痛苦的方法和增长快乐的方法,都要更为彻底,更为正确,更为究竟!

所以说,学佛和信仰佛教,确实是能让人减轻痛苦,增长快乐。因此,我们要信仰佛教。

那么就会有人问我们:“如果说佛教有什么办法让你减轻痛苦,有什么方法让你增加快乐呢?”其实,在二千五百二十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的菩提金刚树下,证得无上菩提果位之后的四十九天以后,来到瓦蓝纳西(Varanasi),佛陀第一次转动*轮,初次讲法时只有五个比丘,就是譑陈如等佛陀的头五个弟子。

当时佛陀讲到了非常简单,又非常深刻的一个法。那就是四谛法。什么是四谛法呢?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般若心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无苦集灭道”,佛陀第一次讲的法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

当时佛陀怎么说的呢?他说:“众比丘呀,当知苦、应断集、证得灭、趋入道”。

佛陀自从在他三十六岁那年的四月十五日证得佛陀果位之后,过了四十五天,头一次讲了“苦集灭道”四谛法。由此开始,直到圆寂为止,总共宣讲了四十六年的法。转了三转次*轮。

不过,无论是第一转*轮第二转*轮,还是第三转*轮。,无论是小乘的声闻教法,还是大乘显宗的教法,还是密宗的教法。都离不开头一次所讲的“苦、集、灭、道”这四谛。所以,我今天说,佛教就是用这四个字来让人减轻痛苦,增长快乐的!

刚才所说“当知苦,应断集,证得灭,趋入道。”那么佛教究竟减轻的是什么苦,增长的是什么快乐呢?释迦牟尼佛他就讲了两个法。一个是世间法,一个是出世间法。所以说,通过世间法的修习,让你可以暂时或者现前得到人天之快乐。而通过出世间法的修行,可以让你彻底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永久安乐及安乐因的菩提果位。所以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对宝行王说了非常重要的这么一个概论,他说:“先生增上法,后生决定善,

由得增上生,此生决定善,

增上生极乐,定善为解脱。”

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如果一个人修炼佛法的话,那么首先,应该修“增上生”的法。什么叫“增上生”的法呢?就是世间法。然后应该修“决定善”,就是出世间的法啊。那么先修“增上生”的世间法,能够使人脱离什么苦,得到什么快乐呢?答案是,能消除今生之中一切疾病、灾难、障碍等等各种各样的灾难,让人今生中能享受荣华富贵,及福、禄、寿、财、智慧慈悲等等,这样的一个人生享受。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你来生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的痛苦当中,让你继续享受人天的快乐。所以说“增上生极乐”。

那么,“出世间法”的“决定善”能做什么呢?让人彻底脱离轮回的行苦、坏苦、苦苦等一切痛苦。破除人们在轮回当中的最根本因素——“我执”和“法执”,让我们远离爱恨之心,能够得到永久的安乐以及安乐因的涅槃菩提果位。所以说,这叫出世间法。

佛陀所讲的一切法就是这两种,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首先就要“当知苦”。什么叫“当知苦”呢?如果你想脱离苦,应该知道苦。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苦,也就无法无所谓“摆脱一切痛苦”了。所以首先必须知道什么苦。那么苦有多少呢?苦有无数的,不过呢,大略上,苦可分为三种、六种、八种等等。今天我把苦分为三种来讲,分别叫行苦、坏苦、苦苦。

其中有些苦,人们平常就知道,但有些苦,人们至今还不知道是苦,反而一直认为是快乐。

应当认识痛苦之一:行苦

比如说行苦,这个行苦是什么呢?是过去所造的,身、口、意之善恶业力导致的,将来会受苦的,一种不自由的状况。它就被称之为行苦。比如说,人等天下一切万物生灵是没有自由的。今生的幸福或者今生的得失,都是由前世所造的善恶业力所推。他的现在的一切快乐和痛苦,是过去的善良业力的所推。所以说,如果不愿意受苦,只能现在行善积德,争取从明天开始得到一点快乐,不过,当天,当前的痛苦却是没有一点自由。

比如说上半辈子你杀过人,造过许多伤害百姓、伤害他人的事情,结果你的后半辈子就不得安宁。为什么不得安宁呢?因为你上半辈子所造的,恶的业力所报的怨,就让你不得安宁,所以说这叫业力所推。比如说你过去造过这样的杀人、放火一直没有破案,但未来的某一天一旦破案了,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你不由自主的,肯定要被枪毙,或者被判刑等等,或被别人复仇所杀等等。总之有许多都是不自由的。

同样,我们生下来就是第一个不自由。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出生在贵族家里,还是平民百姓家里;富有的家里,还是穷人的家里。这是由不得我们的。这是第一个“由不得”。就是由于出生的由不得,今生的命运会由于这个受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说由于你的出身是低处,如果你真的想闯过这个坎的话,你比别人多付出五倍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出身稍微好一些人的效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命运的安排。我说,这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自己过去的安排,今生所报的。因此这叫“由不得”。

那么生下来之后,就有许多许多的不自由了。包括得到什么样的学历;学习当中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学历;等找到工作之后又出现各种意外,就出了什么事啦;或者正当你的事业搞得非常好时,有一天由于自然灾害或某种原因,其实你自己没有任何一个错,无缘无故事业被毁于一旦等等。在一生当中有许多许多“由不得”。况且更大的由不得就是“生病”。谁愿意生病呢?可是由不得不生病。谁愿意死?可是由不得不死!死后会到哪里去也由不得自己,都是由善、恶业力所推。所以说,这就叫行苦。

应当认识痛苦之二:坏苦

其二,叫坏苦。文字里也有叫幻苦的,但这是不断变幻的苦。而人们常常把坏苦当作快乐来享受。比如说我们世间上所受一切有漏快乐,实际上在佛菩萨看来都是痛苦。为什么呢?比如说你站了两个多小时,心中会认为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那就是坐下来。可是,如果坐下来真的是快乐的话,应该越坐越快乐啊。因为你坐的时间越长,不就快乐积累的越多了吗?然而恰恰相反,坐的时间长了,他就慢慢膝盖也疼了,难受了,认为站起来才是最快乐的!所以说坐下来也不是快乐的。同样,比如说对饥饿者而言,吃饭那是最快乐的。但吃饭真的是快乐的话,应该吃的越多越快乐啊。为什么呢,因为积累的快乐多啊。可是吃饱后,他就肚子痛,他就难受,也不快乐啊。作为热带的或者非常热的情况下,人们常常认为越凉快越好。结果真的凉快就好吗?不是的,一旦凉快时间长了,就会受不了,稍微暖和一点感到非常快乐。那么这种快乐究竟怎么回事呢?这种痛苦积累的非常多,

从而显得非常明显了,明显了就难受了,有非常强烈感受了。一旦从这种痛苦转入另一种痛苦的时候,因为另一种痛苦一时间还没有积累出来那么多,所以还没真正引发这种苦的真正的觉受,它还不明显,所以就有一种轻松感,这种轻松感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快乐。实际上时间长了,就积累的多了,它就又变成痛苦了。

所以说,我们所认为的,因为非常热,认为凉快好;因为非常冷,因此认为热好。其实热和冷都不是快乐,关键的问题,你这个痛苦积累的稍微少一点的时候,虽然他有苦,不过他的苦并不明显,所以就感觉不到苦,他就有一种轻松感,因此他就有一种快感而已。世间上很多把它当做作快乐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这样。

你看。曾经我们家乡有一个女的,这个女的跟另一个男人有了非常深的感情,她希望跟他结婚,然而她的父母就不同意。由于不同意,她心里就特别特别地难受。她想不通,就吃安眠药。吃了整一个小盒的安眠药。唉,这父母着急得不得了。把她带到医院里面去,马上就急救啊洗胃啊什么的,解救出来了。她一醒过来,父母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同意,我们同意你的婚事,你千万不要做这样的傻事……”产生如此大的深爱,该不该白头到老呢?当然按道理是应该的。可是过了三年之后他们又不和了,离婚了。

任何一个东西,当你得不到的时候认为怎样都好,一旦得到之后,一点都不好。反过来你又对另外一些得不到的东西发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我刚才所说的,这种痛苦转为另一种痛苦,还没有积累出痛苦感的轻松感快感之外呢,这个上面有三个问题在作怪:一个是新鲜感;一个是难得感 ;还有一个是神秘感。

什么叫新鲜感呢?任何一个事物新接触的时候那就是新鲜的,可是接触的时间长了它就不新鲜了。因为不新鲜它就没有新鲜感了,因此就不觉得好了。

何为难得感呢?因为得不到所以说他就有了难得感,可一旦得到了它就不难得了。不难得了就没有难得感了。因此他就不认为好。

何为神秘感呢?又能看得见,但是看得很模糊,看不清。他就认为是神秘。一旦看清楚了它就不神秘了。他就不想看了,他也就不觉得好了。

所以说作为一个穷人而言,有钱有势的人非常快乐。可有钱有势的人认为,他能减少一点事情,减少一些事务,稍微能腾出一点时间让自己可以轻松轻松,反而他觉得好啊!过一些普通人的日子他认为他现在好!所以说人间没有这个一定好,那个一定不好之说。你心里认为好,它就好;你心里认为不好的时候它就不好。

就象一盘川菜。那么你说这个川菜究竟好吃还是不好吃?喜欢吃麻辣的人认为它简直是神仙的食品,美味佳肴啊。可是呢,不喜欢麻辣者认为,哇,!又麻又辣吃得非常难受。可是话又说回来,再等几天之后,不喜欢麻辣的人碰到了一个人跟他说:爱吃麻辣可以驱寒,这么这么好,那么那么好……他就觉得:他说的对呀!就渐渐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过了一个月之后,他就变成麻辣爱好者了。然而这个爱好者,又碰到了一个人对他说:吃麻辣不好,上火,它怎么怎么样,它对胃不好等等。一说他认为这有道理,从此再过一个月之后变成反感者了。一个月前反感者和爱好者,一个月之后恰恰相反,你说川菜究竟好吃不好吃?其实食物本身而言没有好吃和不好吃之说,你心里认为好吃的时候,它就是好吃;心里认为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

所以说,人间的坏苦从何而生的呢?就由不得自己不去纠正自己的动念,就是由于自己的这种痛苦转移到另一种痛苦的轻松感之上,并且增加了难得感,神秘感和新鲜感,这种想法导致了一种假相的好与不好,苦与乐(的分别心)。所以说在佛菩萨看来,这种苦和乐都是苦,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叫做坏苦或者叫做幻苦。

应当认识痛苦之三:苦苦

那么,生下来就是苦苦啊.苦苦大家都知道,什么叫生苦呢?生下来是有苦的.你看一个婴儿刚从母亲的肚子里一生下来就非常强烈地哭,为什么呢?因为他习惯了在母亲非常柔软的肚子里面呆着,一碰到人的手啊、布啊什么的时候,(就象)有千千万万的兵器往身上所刺一样痛苦。任何什么东西对他来说都不适应,如此等等。包括呆在肚子里面也有许多的苦。

那么人生下来了长大了,也会老啊。那么老当然有苦。如果一个三十岁的人,一下了变成了八十岁的话,那他肯定是无法忍受的这种痛苦的。只不过一般人慢慢的过度到八十岁,所以也就渐渐习惯了,不再觉得苦而已。

疾病是谁都避免不了的,非常痛苦。它能夺你的名誉,能夺你的工作,能夺你的前程,能夺你的命,甚至能夺走你的一切幸福!非常可怕,也是很痛苦的。

死亡更为痛苦。!因为死亡一来临,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对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彻底地告别了,从此以后再也不可能回头。而且你走上的是一条黑暗不明的路。一个将要死亡的一个人,未来对他来说,一片空白,(接下来的事情)他一点都不知道。人如果知道未来是苦一点或乐一点的话,还都好办。可是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带来许多恐惧,猜疑等等。所以说,他会非常痛苦。

那么活在这个世上也有许多苦。比如说,人们所爱之物,他越爱越执著,越执著就把它归纳到“我” 的范畴内,就成了“我执”、“我所执”了,越“我所执”呢,就几乎把它当成了“我”的。但是,你越把它当成“我”的之后,就越容易失去。比如说,一个自己的孩子, 或者自己的妻子、丈夫,因为你太爱了,这个爱已不是那种爱护和大慈的爱,而是变成了这种“在乎”的爱,变成了“我需要你”的这种爱,变成了把“你”当成“我”的一部分的那种贪爱之后,他几乎忽略了对方自我意识的存在。所以就要求对方所做的一切,比如丈夫、比如孩子、或者妻子,对方所做一切必须符合我意,一点点不符合我意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失望,感到非常痛苦,感到不能忍受。

由于这样的原因,因为对方有独立的思维,如果你把对方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谈举止等等,全部用你的意思架空了,那他的意识不就变成被动的吗?那他不就变成了机器人了吗?谁受得了啊?只能离开你了。在佛经里说,这就叫“爱离别苦”。你只会贪欲他,爱欲他,而不会理解他。,因而导致“爱离别”。一旦离别了,就会想不通。认为:我们如此之爱,为什么离别呢?有些人呢,就去吸毒。有些人,选择了自杀,有些人酗酒成了酒鬼等等,所以又该受苦了。

从来,人一旦对于自己所爱之物,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贪心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不过想得到的人不止你一个人啊!有许多的人,你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这个事物不一定由你得到,事物只有一个,许多人在追求,怎么能保证一定是你得到呢?得到了痛苦,得不到更痛苦!比如说,你越执著就越容易失去,越得不到。因为你以非常强烈的贪心,和自私的行为来求取它的时候,不但不会得到,反而使它远离你而去。这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原理。因为你的这种功利心太强烈了,就没有办法得到。

还有一种叫“怨憎会”。什么叫怨憎会呢?就是越不想碰到的东西就越容易碰到,恰恰纠缠不清等等。也有许多的痛苦。

总之,咱们一旦有了肉体的色蕴,和感受的受蕴,观察事物的分别心的想蕴,善恶行动的行蕴,以及意识形态的识蕴等,一旦有了这五蕴,因为这五蕴是有漏的,所有就产生了许多许多的痛苦、灾难、障碍、违缘等等,数也数不清。所以说,这就是苦。

我们想脱离苦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苦”,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佛陀说,想脱离苦,应当先知道苦。就象你想消灭杀父仇人的话,首先就应当知道谁杀了自己的父亲。要不然的话你就乱杀无辜了啊。

佛说:于集圣谛当知、当断。

第二,佛陀说:“应断集”。

你光是知道了苦,还是摆脱不了苦的。你要知道痛苦的根源何在啊。集就是集中的意思,这里指一切痛苦根源的集中、来源。

一切切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佛陀说就有两个:

应当断除苦的根源之一:业力

一个是业力,一个是烦恼心。业力是因,而烦恼心是缘。

什么叫业力呢?以今天为界,过去所造的,身体上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一切行为;语言所说的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一切言辞;心里想的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一切动念,这一切就构成了业力。因为它对你未来的幸福与痛苦起决定作用。这个就是业力。

业就是过去所做的一切善、恶、无记等三业,以它的力量决定了未来的幸福和痛苦。比如说,仔细想想,以今天为界,若你过去学习非常好,成绩非常不错,将来你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以今天为界,你过去工作表现的非常出色,那么你明天不但不会下岗,而且还会升职!过去表现的非常不好,有可能明天就下岗了!,过去学习不好,未来肯定享受不了荣华富贵!或者,若你过去做了许多伤害他人的事情,未来你肯定要杀人偿命。或者呢,受到许多怨敌的复仇,因此你会非常痛苦。这就是叫做业力。

这种业,不仅今生,前世,前世的前世,甚至推到无数的前世以来,在意识形态里面所留下的善的习气,恶的习气,和无记的习气等。,

导致今生的幸福或来世的幸福。就像有些人一生下来,就非常的善良,还是小孩的时候,人们就都非常喜欢他,而且他总是乐呵呵的,他心里边没有一点点坏的心;有些小孩一生下来心里就非常邪恶,谁看到他,还是一点点大的婴儿,都觉得不舒服。或者呢他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说恶口;会一点行动的时候,他就想整治人家,他心中起的就是这种恶心。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也有这样的。这绝对不是环境、父母或者血统导致的。而是他的潜在的意识形态里面所保留下来善恶习气的多少决定的。善的习气多,还是恶的习气多还是无记的习气多,就决定了这个人从生下来开始的一切发展。——咱们说的这个先天性啊,实际上不是什么先天,应该是前世的意识形态里边所留下来的习气,导致了你从生下来是聪明还是迟钝,是善良或者邪恶。

乐观的或者悲观的等等人啊,他从生下来开始就有了这么一个习气。那就是业力呀。所以说这叫业力。

为什么它是因呢?比如一朵花,种子就是因。和一朵花的种子一样,人们善和恶的业力就是得到幸福或痛苦的最根本的种子。那就是善、恶、无记等三种业力所导致的。应该说这就是生起痛苦的第一个根源。

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光有了种子没用啊,还得有水、氧气、营养等等。具备之后,种子才能生存,才能够生果呀。要是其中缺一的话,就生长不了果呀。既如此,这个水分啊、肥料啊、氧气啊、温度等等,它就是缘。

应当断除苦的根源之二:烦恼心

同样,我们所起的烦恼心就是缘。在你过去所造的善恶业中,善业肯定有无数的,恶业也肯定是无数的。不过呢,今生究竟爆发恶果呢,还是善报呢?就要看碰到哪一个缘了。所以说,如果遇到善缘肯定爆发善果,若遇到恶缘肯定爆发恶果。

何为恶缘?烦恼心就是恶缘。

什么是烦恼心?佛经中说,“贪、嗔、痴”便是烦恼心。

为什么贪嗔痴是烦恼心?因为一切痛苦,一切灾难,一切难受和折磨都来自于贪嗔痴。

什么叫贪欲心呢?贪欲心是对事物的一种自私的贪恋之心。有人会问,如果对事物没有贪恋心,社会怎么会发展?咱们怎么会有进步?这么说就错了!“自私、贪恋”与“追求”是两码事。追求可以有,贪恋不应该有。这两者的界限在哪里呢?追求——虽说我不会把事物看得很重,虽说不会在乎它,但会尽最大的力量争取做到最好,可由于某种原因做不到也不会在乎,大不了重新做,这就是追求。

什么叫贪恋心呢?贪恋心是指人被事物所迷,一旦失去了就无法想象的痛苦的那种在乎心。一旦有了在乎心,就是贪恋心了。因此它只会带来痛苦和难受,不会带来任何快乐。刚才我谈到的“爱离别苦”的原因,就是贪恋心。如果只有一种爱心没有贪心的话,他能够非常的好,可是一旦他的爱心变成贪心,对方就无法忍受了,因此就只有离别了。所以一旦离别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难受痛苦——“为什么要离开我呢,我对他这么好 ……”他一旦如此想,就有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更由于心理的折磨导致生病,一步步发展,严重下去,最后就死了。或者自杀 或者喝酒,或者吸毒,等等等等,诸多可怕的后果都会随之而来。

憎恨心从何而来呢?憎恨心是因为不满意而引起的。什么叫不满意呢?一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你就不愉快。当你不愉快的时候,你就寻找:“我为什么得不到呢?因为他得到了我才得不到了!”其实即使别人得不到,也未必就是你得到啊。为什么呢?还有其他好多追求者呢啊!为什么不是他们,而偏偏是你得到呢?

人是很自私的,很傲慢的。自己认为,只要拥有者没有得到,那“这就是我的”了!所以,对这个得到者产生了极强的嗔恨。痛苦啊! 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报仇。可是,报了仇,从此就了事了吗?不是的!你给他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一段时间以后将会十倍奉还给你!这样一来,怨怨相报何时了呀?

其实非常小的事情可以变成为非常大的祸,甚至变成致命的祸呀!这就是因为憎恨心理太强烈了,制止不住自己的心,克制不了自己的心所导致的。

所以寂天菩萨曾经说:“没有比嗔恨心更大的罪恶!也没有比忍辱心更大的善心!”嗔恨心一旦产生,人的意识就完全被嗔恨所占据,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就做了;该说不该的都说了;该想不该想的都想了。当你气消了,回头的时候,后果就不堪设想!会感受许多许多痛苦和难受。

什么叫愚痴啊?愚痴就是暗昧、就是愚昧、不明白、迷惑。因为他是稀里糊涂的,不明白是和非。不具有智慧就分辨不出是和非,分辨不出善和恶,分辨不出该做还是不该做。

所以,不该做的他偏偏去做,该做的他偏偏不去做。因此寂天菩萨曾经说“包括苍蝇蚊子在内的一切万物生灵,没有一个不求快乐的;可是由于迷惑愚昧,所作所为都是颠倒而行,最后带来的都是痛苦!”。任何一个生灵,没有不愿意离开痛苦的!不过因为愚昧迷惑,颠倒而行,把一切痛苦招手迎来。这都是愚昧所致!所以说,愚痴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来源。

另外还有傲慢。由于傲慢,让你失去一切知识,一切功德,一切福报,一切智慧!曾经有一位高僧说过:“傲慢的高山顶上,留不住知识与功德之水。”如山顶上留不住水一样,一旦有了傲慢心之后,别人提了再合理的要求,提了再好的建议,你都会自以为是。因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个王室,有多少个皇帝,在傲慢的手中毁于一旦。所以说,慢心非常可怕。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成就的时候,傲慢心就开始生出来了。一旦有了这种傲慢心,从此终止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产生了傲慢,就象到了山顶。到了山顶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下一步走的就是下坡路!一旦有了傲慢心,下一步你走的就是下坡路!

有人问起我,“我的前程将来如何?”我对他说:“我给你看了,不太好。你自己看看”。我对他说啊:“你观察观察自己,有没有傲慢心?有没有自以为是的心?如果你非常狂热!非常傲慢!自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你得小心了!你就多灾多难了。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还得修正。我还很多人都不如,非常地谦虚,是能明确认识自己缺点和漏洞的人”。我说,“你是万事大吉,一定会有发展的!”所以说傲慢心非常可怕。

另外还有疑心,怀疑之心也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怀疑心可以毁坏非常好的好朋友之间的感情。怀疑心毁灭自己的一切功德。一旦有了怀疑心和忌妒心,让自己一辈子受苦难!人与人之间,即使是一家人,睡的是一张床,吃的是一样的饭,但这两人所受的苦和乐显然很不一样!其中一个人可能是悲观主义者,对什么事都保持怀疑态度,总认为这个是不是不利于我呀,那个什么什么不好哇,老是往坏的方向去想。因此会给他带来许多痛苦和恐惧,他就会一辈子受苦。另一个人呢,他是乐观主义者,他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他明明知道有些朋友对他非常不好,但他想:“无所谓,以后我多防着点不就行了吗?”恰恰因为他眼里没有敌人,人们对他就越来越好。过去不理解他的人,渐渐理解他了,说“这人真是个好人,一定对要他好呀!”他享受的是一种快乐。我们所谓的痛苦和快乐,不是物质上的多与少,而是这种物质,或者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心理能够带来快感,或者是好受的感觉;或者是带来难受,痛苦的感觉。这就是苦和乐的唯一标准!

这些都是烦恼心!如果心不想受苦,你必须断除贪欲心,嗔恨心,

愚痴心,傲慢心,猜疑心和忌妒心。

这就是应断集的意思

应当断除苦的根源之二:烦恼心

同样,我们所起的烦恼心就是缘。在你过去所造的善恶业中,善业肯定有无数的,恶业也肯定是无数的。不过呢,今生究竟爆发恶果呢,还是善报呢?就要看碰到哪一个缘了。所以说,如果遇到善缘肯定爆发善果,若遇到恶缘肯定爆发恶果。

何为恶缘?烦恼心就是恶缘。

什么是烦恼心?佛经中说,“贪、嗔、痴”便是烦恼心。

为什么贪嗔痴是烦恼心?因为一切痛苦,一切灾难,一切难受和折磨都来自于贪嗔痴。

什么叫贪欲心呢?贪欲心是对事物的一种自私的贪恋之心。有人会问,如果对事物没有贪恋心,社会怎么会发展?咱们怎么会有进步?这么说就错了!“自私、贪恋”与“追求”是两码事。追求可以有,贪恋不应该有。这两者的界限在哪里呢?追求——虽说我不会把事物看得很重,虽说不会在乎它,但会尽最大的力量争取做到最好,可由于某种原因做不到也不会在乎,大不了重新做,这就是追求。

什么叫贪恋心呢?贪恋心是指人被事物所迷,一旦失去了就无法想象的痛苦的那种在乎心。一旦有了在乎心,就是贪恋心了。因此它只会带来痛苦和难受,不会带来任何快乐。刚才我谈到的“爱离别苦”的原因,就是贪恋心。如果只有一种爱心没有贪心的话,他能够非常的好,可是一旦他的爱心变成贪心,对方就无法忍受了,因此就只有离别了。所以一旦离别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难受痛苦——“为什么要离开我呢,我对他这么好 ……”他一旦如此想,就有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更由于心理的折磨导致生病,一步步发展,严重下去,最后就死了。或者自杀 或者喝酒,或者吸毒,等等等等,诸多可怕的后果都会随之而来。

憎恨心从何而来呢?憎恨心是因为不满意而引起的。什么叫不满意呢?一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你就不愉快。当你不愉快的时候,你就寻找:“我为什么得不到呢?因为他得到了我才得不到了!”其实即使别人得不到,也未必就是你得到啊。为什么呢?还有其他好多追求者呢啊!为什么不是他们,而偏偏是你得到呢?

人是很自私的,很傲慢的。自己认为,只要拥有者没有得到,那“这就是我的”了!所以,对这个得到者产生了极强的嗔恨。痛苦啊! 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报仇。可是,报了仇,从此就了事了吗?不是的!你给他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一段时间以后将会十倍奉还给你!这样一来,怨怨相报何时了呀?

其实非常小的事情可以变成为非常大的祸,甚至变成致命的祸呀!这就是因为憎恨心理太强烈了,制止不住自己的心,克制不了自己的心所导致的。

所以寂天菩萨曾经说:“没有比嗔恨心更大的罪恶!也没有比忍辱心更大的善心!”嗔恨心一旦产生,人的意识就完全被嗔恨所占据,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就做了;该说不该的都说了;该想不该想的都想了。当你气消了,回头的时候,后果就不堪设想!会感受许多许多痛苦和难受。

什么叫愚痴啊?愚痴就是暗昧、就是愚昧、不明白、迷惑。因为他是稀里糊涂的,不明白是和非。不具有智慧就分辨不出是和非,分辨不出善和恶,分辨不出该做还是不该做。

所以,不该做的他偏偏去做,该做的他偏偏不去做。因此寂天菩萨曾经说“包括苍蝇蚊子在内的一切万物生灵,没有一个不求快乐的;可是由于迷惑愚昧,所作所为都是颠倒而行,最后带来的都是痛苦!”。任何一个生灵,没有不愿意离开痛苦的!不过因为愚昧迷惑,颠倒而行,把一切痛苦招手迎来。这都是愚昧所致!所以说,愚痴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来源。

另外还有傲慢。由于傲慢,让你失去一切知识,一切功德,一切福报,一切智慧!曾经有一位高僧说过:“傲慢的高山顶上,留不住知识与功德之水。”如山顶上留不住水一样,一旦有了傲慢心之后,别人提了再合理的要求,提了再好的建议,你都会自以为是。因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个王室,有多少个皇帝,在傲慢的手中毁于一旦。所以说,慢心非常可怕。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成就的时候,傲慢心就开始生出来了。一旦有了这种傲慢心,从此终止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产生了傲慢,就象到了山顶。到了山顶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下一步走的就是下坡路!一旦有了傲慢心,下一步你走的就是下坡路!

有人问起我,“我的前程将来如何?”我对他说:“我给你看了,不太好。你自己看看”。我对他说啊:“你观察观察自己,有没有傲慢心?有没有自以为是的心?如果你非常狂热!非常傲慢!自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你得小心了!你就多灾多难了。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还得修正。我还很多人都不如,非常地谦虚,是能明确认识自己缺点和漏洞的人”。我说,“你是万事大吉,一定会有发展的!”所以说傲慢心非常可怕。

另外还有疑心,怀疑之心也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怀疑心可以毁坏非常好的好朋友之间的感情。怀疑心毁灭自己的一切功德。一旦有了怀疑心和忌妒心,让自己一辈子受苦难!人与人之间,即使是一家人,睡的是一张床,吃的是一样的饭,但这两人所受的苦和乐显然很不一样!其中一个人可能是悲观主义者,对什么事都保持怀疑态度,总认为这个是不是不利于我呀,那个什么什么不好哇,老是往坏的方向去想。因此会给他带来许多痛苦和恐惧,他就会一辈子受苦。另一个人呢,他是乐观主义者,他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他明明知道有些朋友对他非常不好,但他想:“无所谓,以后我多防着点不就行了吗?”恰恰因为他眼里没有敌人,人们对他就越来越好。过去不理解他的人,渐渐理解他了,说“这人真是个好人,一定对要他好呀!”他享受的是一种快乐。我们所谓的痛苦和快乐,不是物质上的多与少,而是这种物质,或者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心理能够带来快感,或者是好受的感觉;或者是带来难受,痛苦的感觉。这就是苦和乐的唯一标准!

这些都是烦恼心!如果心不想受苦,你必须断除贪欲心,嗔恨心,

愚痴心,傲慢心,猜疑心和忌妒心。

这就是应断集的意思

佛说: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

现在跟大家说一下如何增长快乐。

首先大家必须了解什么是现前暂时的快乐,什么是究竟的快乐。现前快乐指的是人天的荣华富贵、名声、地位、权力以及所有的世间享受等等。人们就认为这些是快乐,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自然无可厚非。

但从根本上说未必这样,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心里好受,使自己开心,只是现前的快乐罢了,这种现前的快乐,在佛菩萨看来,还不是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坏苦。

那快乐是什么呢?只有究竟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才是究竟的快乐啊?寂灭一切痛苦才是真正的快乐!

佛经里面说证得“灭果”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灭”呢?所灭的是什么呢?只有灭除将来有可能生起的一切痛苦的最根本的根源――我执、法执,那才是永久的快乐。

菩提达摩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一个大丈夫应该以寂灭做为自己所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修者以离相为宗。”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才是自己修行的宗旨,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灭除一切我执和法执,远离一切执著。

怎么样才能达到呢?一旦明白了万事万物自性皆是空的、现象是缘起的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是真谛和俗谛的道理,就窥见了一切法的本来面貌,我们便能达到“灭”,从而破除我执和法执――对“我”的自性和“事物”的自性的执著。

但它是破事物本身吗?不是的,事物本身没办法破,也不能破。事物本身的客观实相是怎么样,它就怎么样。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只不过是表相,而表相变成了一种像真的一样的假相,因此,不该执著的便执著了,不该着相的也着相了。由此我们生起贪欲、嗔恨和愚痴之心。

那事物本身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一切万事万物只有两种存在形态:一个就是现象,一个就是它的本质。

究竟的快乐根源之一:缘起之理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 ,一个水杯,它的现象是什么呢?包括它的颜色、形状、内外的各种形态以及构成水杯的土的成分、水的成分、温度的成分、风的成分、空间的成分等等。这就是这个杯子的现象。这些成分一旦聚合了之后,就变成了这个杯子。

因此,佛教为什么讲包括水杯在内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呢?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构成,必须要有构成它的原料——因,和它的缘,比如包括制造杯子的工厂、工人等等。另外,只有在我们用这个杯喝水的时候才称之为水杯,这就是杯子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因果是不虚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过它的本质却是自性皆空的。

虽然水杯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水杯,那我们为何称之为“水杯”呢?这只不过是人们给它强加了一个水杯的假名,安立了这样一个水杯的假名而已,之后我传你、你传他就变成了“水杯”。其实在它构成水杯的每一个事物当中,都没有称为“水杯”的一个东西,去掉这些所有构成的成分之后,剩下的也没有“水杯”。所以说,水杯的自性是皆空的。

如果水杯是有自性的话,水杯真是“水杯”的话,那这个水杯就变成从它本身的角度来说就是水杯了。也就是说,无论用这个水杯喝茶还是喝酒,都不是酒杯和茶杯,仍然必须是水杯。但事物恰恰不是这样的,喝了茶它就是茶杯,喝了酒它就是酒杯,喝了水它就是水杯,所以,所谓“水杯”,不是事物本身当中就具有水杯的成分,而是人们给它强加安立的一种假名而已。

由于事物本身不是这样自性存在的,而是由许多事物聚合在一体的一种暂时的凝聚,或者是暂时的一种聚会而已。所以说它的本质是自性皆空的。那么这跟佛教有什么关系呢?佛教里面所讲的一切内容,并不是因为是佛所说,才应该是这样;而是因为事物本身就是这样,佛才这样说而已。

我们反过来说,比如在有些宗教里面,因为是某一个主或某一个神灵所说,所以必须是这样的,不是也得是。然而我们佛教的理论,几千年以来,佛之所以这样说: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任何事物的现象都是缘起、,本质都是性空,是因为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这样,佛亦只不过说真话而已。

因此,咱们的佛祖是发现事物的真相者,而不是创造事物者,佛教不承认有什么创造事物者、有什么决定命运者,人们的命运永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在任何一个神灵的手里。所以说命运是老天爷的安排等说法,佛教一概不承认。只有自己善恶的业力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决定了你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不是某个神灵决定了你的命运,这就是佛教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的原理。

但是,既然现象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佛教为什么又说它的本质是皆空的呢?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或者真谛和俗谛。俗谛就是现象、缘起的意思,真谛就是本质、真正的面貌的意思。龙树菩萨曾经在《中观论》当中说:

诸佛以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以胜义谛

这就是说,佛陀以二谛来为众生说法,一个是世俗谛,二个是胜义谛。什么是世俗谛呢?世俗谛就是一切万事万物因果不虚的现象、缘起,故此我们要除恶扬善,要断除一切业以及烦恼才不会受苦。

什么叫真谛呢?真谛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质,这就是真谛。所以说,佛是通过二谛来讲法。


究竟的快乐根源之二:性空之见

既然如此,那这个跟“证得灭”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能灭掉对于万事万物自性的执著,你从此以后便不再会生起贪欲心或憎恨心。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房子,电视机里面看到的良马、名车、金银珠宝等,你不会产生想起偷窃它,或者想办法把它拿出来的这种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这个电视里面显出来的都是假的。就像人家拍摄后冲洗出来的影象,实际上不是真的。所以说你在屋里面搁再大的电视机,没有任何一个人,对里面显现的任何事物产生偷的想法,也不会生起任何一个贪欲心和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它是假的,

如果我们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碰到的或心里想到的等一切外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够明白如水中月、镜中影,或者电视机里边各种的形态一样虚假不实,那么再也不会对它生起在乎心 ,因为没有了在乎心,也就不会(生起)想得到的贪欲心,也不会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会生起不了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所以说一旦远离了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会有痛苦、难受和折磨,你就真正的快乐了。

其实我刚才所说的真正的快乐,就是没有任何折磨、没有任何难受、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寂寞。如果你没有了贪欲和憎恨,从何而来难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没有了。没有了它就是证得灭,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果。

无论是断除一切烦恼心的小乘罗汉果位也好,还是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大乘无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静的灭果。所以说证得灭果才是我们要所求的。而且通过禅定的修法,非常坚定的一心修炼,就可以得到一禅、二禅之上的身安乐和心安乐,然后用智慧来观察事物本身的实相。当一旦观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后,就安住于这样的落空当中修习禅定。通过这种反复修炼,最终会彻底在意识形态当中消除这种贪欲和嗔恨以及把一切万事万物当真的那种习气。所以说,这时候,无论是座上还是座下行为的时候,你再也没有任何的“在乎”了。

但没有了在乎难道就没有了追求了嘛?不是的,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举,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这种追求,不是在乎的贪念的这种追求,所以说他就没有难受和痛苦,因此,佛陀说,“证得灭”。

佛说:于苦集灭道圣谛当知、当修

第四句话叫“趋入道”。既然刚才所说的灭果如此殊胜、如此快乐,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你得到这样的快乐呢?在佛经里面讲,闻思三藏经典、修三学道法,便能证得佛陀果位,因此它就叫“趋入道”。但是你要趋入道的话,前提要知道什么是道,因此要学、想,所以说闻和思非常重要。

闻什么呢?律藏、论藏、经藏等一切佛教的经典。有些人认为:“哎呀,看经书会起烦恼心、分别心,还不如一心念佛号。”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你不学佛经,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妙义,所以说也永远不得解脱。因此你必须要看三藏经典,读三藏经典,而且还要在上师面前聆听这许多许多的三藏经典的内涵 。因为这些才是你修道当中不可缺少的道理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后如何趋入道呢?只有三个:一个是戒,一个是定,一个是慧。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一:修戒学

这个戒就是戒律,有人认为: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么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难守啊?我说:你说错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把戒当作捆绑自己的一种枷锁,而是把它当作庄严自我的,比金银珠宝还要超出百倍的庄严装饰。由此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使得我的行为和言谈举止非常的规范和完美,没有缺点和漏洞。因此,有了菩萨戒――十八根本戒或者二十八根本戒或者四十五堕戒等等的话,不仅仅是行为和言谈举止,包括心里的动念在内都会非常的清净、完美、规范。戒不是用来捆绑自己的,而是用来庄严自己的。所以说让我感到非常的庄严。

那么这个戒是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规范自己起心动念、行为和言谈举止呢?无论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还是密宗戒,它们都是通过约束的方法来让你规范行为、言谈举止和心里的动念。实际上就像调伏一匹野马一样,首先通过用绳子来把它的四肢全部绑紧,然后再由许多人来抓住它,调伏它。同样,咱们这种淘气的心现在也是非常的野,需要调伏它。那用什么方法来调伏它呢?就是用戒律的方法来调伏它。只有通过戒律,才能驯好咱们这个心马,才能够让行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达到完美 ,这就是第一步―——戒。

那么只要有戒就行了么?不,还要有定。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二:修定学

定学,实际上就是很多经典里面所说的心学,是三学——戒学、心学、慧学的一种。因为禅定这个概念比较小,如果你要说定的话,一定要说修的内容为定,不能说禅定那种简单的定,说心的话就更恰当了。在《入菩萨行论》中就说的是戒学、心学。

那么这是什么呢?这是修心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修心的方法,你要永远约束自己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呢?若要让自己主动约束自己,从被动的约束行为言谈举止和念头,变成为主动的约束行为言谈举止和念头,这就要靠心学或者定学。如何做呢?一般心学或者定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观察修,还有一个叫定修。

什么叫观察修呢?不用把自己的心放在某一处、一心不动,不要这样,可以去思考,但是思考的目的是围绕在如何改变某一种内心的习性,这就叫观察修。比如说咱们修的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就是拜上师。为什么要拜师父呢?要是没有老师来教导你、引导你,你怎能从一个凡夫俗子最终达到智慧、慈悲和德能都圆满的无上菩提殊胜果位呢?是不可能的。这要有非常复杂及有次第的系列修行才能达到。所以说必须要有引路人,这就是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之理按照菩提道第广论来说,有如下几点:

1、所亲近的对象――善知识应具备的德相;

2、亲近者——弟子应具备的条件;

3、亲近善知识的胜利功德;

4、不亲近善知识或不如法亲近善知识的过患;

5、心里如何亲近善知识;

6、行为如何亲近善知识;

大概总共有此六个部分。

然而《掌中解脱》中用四个方面来讲:

1、亲近善于知识的胜利功德;

2、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

3、心里如何亲近善知识;

4、身体的行为如何亲近善知识;

这个问题在《学佛为什么要拜师》这个光盘当中我已经讲过了,在这里不再多加阐述了。

总之,这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宗喀巴大师说,一切修道之根本是如何修亲近善知识之理。说是一切修道的根本中的这个“根本”两个字非常重要,要是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修任何一个法都不可能得到任何一个成就,所以说学佛者必须拜师。没有师父或没有如法的亲近善知识,不会得到任何一个功德及增长。

然后就要修暇满人身难得,要知道现在咱们得到的人身就有“八暇十满”这么好的条件。然后,咱们要充分要了解咱们人身的无比价值,并能够充分发挥具有无限作用的人身价值。然后要明白人身虽是无价之宝,可是他很短暂,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因此要取“大义”。这个暇满人生难得之法,将来我也会讲怎样才能做到。人生有意义就如这样所说。

然后,要修习生命无常,三恶道的痛苦,以及皈依三宝。因为你没有生起怖畏三恶道痛苦之心的话,你不可能真正的皈依三宝,所以说要观三恶道的苦,它是生起皈依心的最根本的因。

那为什么要皈依?皈依谁?如何皈依?以及皈依之后的学处等等,以后我会详细讲到的。若修好了这个三皈依后,若不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业报之心的话,你仍然不明白为什么会堕落三恶道,为什么会投生到三善道,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免去三恶道的痛苦,让我得到三善道,来得到人天之快乐——荣华富贵幸福等等,以及如何才能得到的方法。所以说,我将来也会专门讲一讲因果报应。

为什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呢?就有业果这样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你就可以详细明白善恶的因果报应,以及让自己多得到一个善报、少得到一个恶报的一种方法。

然后要修六道轮回的苦,我们通过三苦、六苦、八苦来认识六道轮回的苦。佛教为什么说轮回是苦海呢?刚才我已经讲到了一些简单的道理,更深刻的要在心中体悟才可以明白。

那么完了之后你要学会十二缘起支。什么叫十二缘起支呢?一个人为什么会死了之后进入中有?中有之后为什么有投生?投生之后为什么会老死?这要学习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样的十二缘起的顺转和逆转之理。 一旦明白了这个之后,你就会明白我们人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你就明白这个道理了。这个将来我也会非常详细的阐述。

然后要学菩提心 ,通过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这两种方法来修菩提心。

然后要修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到禅定波罗蜜之前的,智慧波罗蜜以下的部分。这些都是属于观察修。到了禅定波罗密的时候,就是定修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就不允许转动,必须要一心不动修禅定,直到通过九住心的修法,得到身安乐、心、安乐的这种真正的“奢摩他”为止。有了这样的奢摩他之后呢,你要修这个智慧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就要修万法自性皆空。只是性空和禅定结合起来才能破除我执和法执。要证悟座上如空似的性空正见和座下如梦幻似的性空正见等等。因此你要通达因为缘起就皆空,因为是皆空的所以说它才是缘起的这个道理。

正如龙树菩萨所说: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他就这样说的。所以说你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三:修慧学

那么慧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六波罗蜜当中智慧波罗蜜的部分,那就是慧了。因为有智慧波罗蜜才能破除一切“我执”和“法执”,这个智慧波罗蜜具体认识我执和法执,从而加以破除。破除我执法执后的这种万法皆空的状态还需要由奢摩他来安住,这就是说止观双运的修法,也就是这里面的所说的慧学。因为你光有定学,虽然你的意识形态会达到安住一处,但你还没有明白万事万物的真正本来的面貌。只有通过智慧来观察,你才会明白一切万事万物的自性皆空和现象妙有的这种真正的本来面貌。所以说他才会真正通达“性空假有”,或者如僧肇法师所说的“性空假有”,或者就是咱们通常中观派所说的“性空妙有”之理。由此你可以彻底消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铲除一切我执和法执,证得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涅槃清净的灭果——永久的快乐,这就是说佛陀说趋入道。

修持和弘扬佛法的伟大之处

苦、集、灭、道,我已经简单的阐述了,佛教为什么能减轻痛苦?为什么能增长快乐?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这些,比如说智慧波罗密蜜来破我执和法执,虽然暂时达不到这种很高的境界,但哪怕能破掉一点点,也会破除世间的这种迷惑,或者迷住或者执著,或者在乎的这种心态,因此做人就轻松多了。

看问题若要看得稳、看的广、要高瞻远瞩啊,所以说佛教里面所说的这些法,我刚才说了,它不是说这是随便的,仅仅因为是佛说的所以就说它是对的,不是的。因为事物它的本身的原理就这样,所以说我才这样说的。因此说佛教的真理,确实是完美的哲学和人生的哲理,具有这样法的佛陀菩萨或者能弘扬这样佛法的佛陀菩萨真是非常非常的伟大。寂天菩萨他说过这么一句话:

若人匮乏安乐具具足众多痛苦事

谁以诸乐令满足而为断除诸苦痛

愚痴暗昧能遣除如此善心何能匹

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就是这样说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万物生灵,你们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他最需要就是快乐,他最缺乏的也就是快乐,即使是具有家产万贯、荣华富贵和名声地位的权力拥有者,他所欠缺的也是内心的快乐,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好受。

街道上要饭的乞丐、整天干活的这些老百姓以及工人,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快乐,最匮乏、最欠缺的也就是快乐,包括万物生灵当中苍蝇蚊子在内的一切众生,整天不停的奔波他们最欠缺的是什么?还是快乐,它们最需要的也是快乐。

那么,即使是具有权力、名声、地位以及荣华富贵的这种富翁或者这种上层人物,他最多的又是什么呢?忧愁、烦恼和痛苦和伤心。街道上要饭的乞丐,天天拼命干活的平民百姓以及中层人等,上上下下全世界的所有的人,他们心中最多的也是忧愁,最多的是难受、最多的就是担心,最多的就是伤心和烦恼心。天下一切万物生灵包括苍蝇蚊子在内,在不断地奔波的这一切苍生,他们最多的就是恐惧、痛苦、忧伤和灾难。

既然如此,有谁能够(带领)这些欠缺快乐,有许多许多痛苦的这些一切天下苍生,到一个永久快乐及快乐因的这样的果位当中来,让他们满足于快乐,帮他们断除一切痛苦以及痛苦的来源的烦恼和业力呢?

能做到这些的人,你说天下哪有比这个人更为伟大的呢?哪有比这样的人更为应该尊重的呢?哪有比这个人更为有恩德之人呢?他才是真正的恩公啊!

而且他不但能消除痛苦,还能将一切痛苦来源——愚痴和暗昧之心从咱们的心里面遣除,让咱们得到一个光明的智慧,谁能做到这个,他才是我们真正的所崇拜的对象、顶礼的对象、磕头的对象,磕十万百万千万个头都在所不惜。

平常人们说我帮帮你、你帮帮我,也算是好心人,但要帮天下一切万物生灵的这种心,谁有呢?你们说,还有比这个更为善的人吗?咱们说朋友呀,因为是朋友,所以可以帮我们排忧解难,他排的忧不过只是一次的忧,解的难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次的难而已。而让你从根本上明白痛苦以及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让你彻底破除一切痛苦以及痛苦的来源这样的朋友,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朋友,那还有比这个更为亲近的朋友吗?没有。没有比这个亲近。

若谁能做到这一点:拿一点钱来做一些供养,做一些布施,解救几十个、几百个贪困户,我们都说他是善人。如果让天下一切众生得到永久的快乐,造这样的福报,有比这个还大的福德者吗?没有。他是谁呀?他就是咱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咱们佛教当中,二千五百年以来的历代的这些高僧大德啊!

他们专门牺牲自己的一切来研究这一项、观察这一项,一再的去强调和宣扬这一项,并且自己充实的这项事业。因此,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应五体投地所顶礼、所皈依之处。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为什么要学佛?因为它能让咱们明白一个通达快乐的道路,通达智慧的道路,通达慈悲的道路,让我们走上一条从此结束一切痛苦和烦恼到达永久安乐的彼岸的一个道路。如果我们不去亲近他,不去皈依他,不学他的法,就好比是一个快饿死的人,给它许多美食让他随意享用,但他却苦苦的等待饿死而不吃一样,没有比这个人愚昧的了。

所以我今天讲《为什么要学佛呢?》。这个道理比较简单的这么讲了,以后大家要不断地去看佛教正规的经典,佛教正规的论典,因为我觉得佛教的三藏经典,那是无价之宝的如意宝藏的宝库,其中的妙乐是享不尽的,其中的受用是用不尽的 。

今天我说这些话,愿能够听到我的这个法的、能知道我所说的道理的所有的人,愿你们远离一切内心的忧愁、烦恼、痛苦和外在身体的一切灾难、魔障等等,愿你们永久的快乐,现前具备福、禄、寿以及具备一切修炼佛法的顺缘,消除一切修炼佛法的恶缘,能够家庭幸福美满、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入门

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