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归传授(澳洲-净空法师)


三归传授 (澳洲) 净空法师主讲一九九六年净空法师讲于澳洲昆士兰诸位同修!承蒙邀请,今天有缘在昆士兰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与大家谈谈佛法中的「三皈依」。这在佛法里也是很重要的课题,是我们修学入门之处。在未说三皈之前,首先对佛法要有正确的认识。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为佛法是「宗教」,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是宗教,这是变质的佛法。其实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现在确实变成宗教了。另外一种,变成「学术」了,特别是在日本某些学校、学术团体,佛法变成哲学,这也是变质的佛法。一九二三年,欧阳竟无大师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讲,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说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它是现代人都必须学习的。佛法变质成为宗教与哲学,实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对社会,还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佛法变成「邪教」。诸位如果仔细观察,这对于个人、社会是有害的。另外一种,佛法变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现前社会上时有所闻,这种变质太离谱、太过分了。欧阳大师告诉我们,佛法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么,并未说明。他要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我们冷静观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学」,从经论上最常见的称呼可以证明。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自称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学中才有此种称呼,这是师生的关系。「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佛法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说一切众生的无量苦恼,起于不明了自己及生活环境的真相,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许多苦难。若能彻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环境,则其思想见解正确,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乐。这是佛法教导的宗旨,教学的内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在可以为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正是欧阳大师所以说「佛法是一切众生所必须修学的」。修学佛法,入门就是「三皈」的传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方向。学佛是从三皈做起,它是学佛人这一生必须遵行的修学总原则。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时候这种说法,大家不会发生误会,可是佛法自古流传至今,依中国历史所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传,免不了有些不正确的知见掺杂在其中,错解了三皈依的真实义,即中国人常说的「以讹传讹」。《六祖坛经》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约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三皈依」,则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使我们联想,早在唐朝时,大概就有很多人误会皈依三宝的意义。如果没有人误会,六祖又何必用这种说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错会了。一千三百年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产生误会,何况又经过一千三百年,今天讲三皈依,难怪大家错会其义。《坛经》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六祖解释佛法僧三宝:「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样教导我们「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什么是「皈依佛」?一般人对自己、对眼前的生活环境,确实是迷而不觉。佛教导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来依正觉,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讲的「三宝」有很多种说法,皈依觉是「自性三宝」。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学,就是佛门所谓的「外道」。佛家讲外道,不是轻视别人,而是心外求法称为「外道」。佛法教我们从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内学」,从自心里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错了,一样也得不到,向内求则有求必应。这个道理,不但佛在经论上说得很清楚;中国的儒家、道家,也说得很正确。皈依三宝,真正的皈依处是依靠自性三宝。从迷惑回头依自性觉,这句话说得很容易,可是究竟应如何作法?我们很想回头,很想觉而不迷,却偏偏迷惑颠倒。如果不落实在生活中,这种讲法就变成玄谈,变成玄学,而实际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与「觉」的现象是什么,也就是「迷」是什么样子,「觉」是什么样子,「佛菩萨」与「凡夫」那里不一样。我们从这里可以摸索出一条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处。《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就是现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无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种种身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与凡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穿衣、也吃饭、也上班工作、也应酬,这些皆与我们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处何在?在他的心清净。事跟我们一样,没有丝毫差别,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他也工作八小时。我们在生活中天天生烦恼;他们则是天天生智能,这就不一样。我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烦恼;他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智能。何以见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证明。他到黄梅见五祖时,曾经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能」。我们读到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他的心常生智能,我们的心常生烦恼,这就是佛菩萨与凡人不同之处。智能怎么生的,烦恼从那里来的,只要搞清楚,就知道从那里回头、依靠什么。烦恼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着,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着,在此处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六道轮回是这个念头造成的现象。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就是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迷惑颠倒。我们学佛,佛教导我们回头,皈依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性。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超越世出世间法。永离妄想分别执着,即是真心、佛性。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生活即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一天到晚应酬还是菩萨行。关键在此,就是将妄念转过来,从观念上回头。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所用的就是真心。「真心离念」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念是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里没有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清净。也许有同修说:「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没错!当你工作需要思考时,尽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还去想它,就是妄想。「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其它,其它与我不相干。这样,你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妄想少了,智能就增长,工作就很顺利。一切时一切处,知道长养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则任何事都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我们也要学惠能大师,「弟子心中常生智能」。现在做种种工作皆须思考,这是习气。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若功夫成熟,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皆不需要思考。智能现前,何必思考!智能未现前时,还是离不开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范围缩小、时间缩短,尽速将其程度减轻,使智能渐渐往外透。若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则智能完全无法显露,因为妄念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能。若将「觉」与「迷」的样子搞清楚,理论也明白一些,必须认真做,真正下功夫。须学诸佛菩萨运用六根,眼见的是色相、耳听的是音声,练习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起作用时,学「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真智能。再学「不起心、不动念」,即是修清净心、自性本定。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即是大禅定。定慧就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中修,这是从根本修,是高级的修行方法。《华严经》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在这方面用功,所以不拘于形式。修禅定不是盘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对六尘境界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智能」,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转烦恼为菩提。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贪瞋痴;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起作用是戒定慧。此即何以菩萨常生智能,我们常生烦恼。烦恼就是贪瞋痴三毒,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从妄想分别回头,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回头,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此即「皈依佛」。「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认识与见解。真实智能现前,思想、见解才是正确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想法、看法皆是错误的。我们是初学,一定要依靠经典,来纠正我们错误的见思。经上所说的,就是诸佛菩萨的正知、正见,决定是正确的。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即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老实学着怎么做就对了。因此,皈依佛是总纲领、总原则;「皈依法」是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琐碎事务中修学,遵守佛的教诲。佛的经典很多,我们是不是要每部经都学习?不需要!佛经是当年佛教导大众的记录。每个众生有他自己的困难与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下来就成为一部经。可见他是经由佛陀一次的指导,就得利益,就解决问题。由此可知,一部经就够了,这是决定正确的。现在我们没遇到佛,佛留下这么多经典,要依靠那一部才好,这是很现实也是很困难的问题。佛好比是大夫,我们都是病人,遇到大夫为我们诊断用药,真的是药到病除,解决问题。现在大夫不在了,留下一大堆的处方(经典好比处方)。我们是病人,这处方要是用对了,病就好了。如果用得不对症,麻烦可就大了。佛法确实如此,经典的理论修行方法若与根机相应,这一生决定成就。若不相应,如同吃错了药,不但这一生救不了,还带来更大的麻烦。各位同修一定深有同感。何以见得?许多学佛的同修,未学佛前还好,学佛以后烦恼更多,愈学麻烦愈多;个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烦都来了,那是药不对症,吃错药了。克实而论,「法门」的选择是一件大事,但我们无能力亦无智能。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遗留一大堆的处方放在这里,却没人指导,这事情麻烦。要是碰碰运气,不太可靠,就像买奖券,想中特奖并不容易,没那么幸运。必须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学的善知识,帮助我们选择法门。然而,当今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认识他。愈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愈谦虚,你若问他;他回答「我不会,我没有智能,没有能力,没有修持」。若说「我行,我有智能,样样都行」,那不是真的。现今我们都没有能力辨别真假。唯一可行的,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为现代人指示出一条明路,即是《大集经》上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无论依中国或外国的说法,我们皆是生在末法时期。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年以后,即是末法。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决定选修净土,老实念佛,决定成功!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禅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极少的特殊根机,不是普通人。我们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尝试学禅、学密、或学其它法门。如果觉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实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老实念佛,没有不成就的,特别是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净宗经典,亦即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其分量虽少,若细讲这六部经,十年也讲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经修行就够了。「皈依法,我们就选择净宗五经一论」,非常踏实。净宗学会成立时,于「缘起」里提出行门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项守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皆是净宗五经一论所说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时时与佛所说的话对照,若相应即是正确的,就没有做错、没有想错;若与佛所说相违背的,就是想错、做错了。我们真正抓住纲领,以此检点、修正自己的生活行为。「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义,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特别是净宗,着重修清净心。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是指团体、社团。世界上社团有很多,小则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人的团体,在一切世间团体里,是最值得尊敬与赞叹的,因为它是「模范社团」,可以作为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是社团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个和合的团体。团体最怕不和,他们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见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识。想法看法一致,是一个团体和敬的基础。特别是在澳州,这两天我们见到此地政府的两位首长,都很慈悲善良,实在非常难得。他们告诉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种族,与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异中求同,建立共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两天我们接触,彼此皆有此共识,希望我们在此地能团结发展,真实的基础就是「见和同解」。和合社团的第二个条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别人,尊重法律,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爱、互助合作,社会才能和睦相处,才能繁盛,共存共荣。佛门六和敬的团体,在所有团体中是最尊贵的。「皈依僧,众中尊」,我们要朝此目标努力。别人不尊敬我们,我们必须尊敬别人;别人排斥我们,我们更要爱护别人。用耐心与真诚感化他们,这样才能达到和睦相处的目标。「僧」字含有这层意义。「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时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就是觉悟,就是正知正见。所以,「觉、正、净」实在是一而三,三而一,皆指我们的真心本性。自古以来,中国佛法有十大宗派,有无量法门。无论宗派法门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归纳为「觉、正、净」三大类。一般而言,禅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觉门入。禅宗的目标是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见性,这在觉正净中称为「觉门」。禅宗以外称「教下」,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皆是从经典入门,即是由「正门」入。用经典的教训、理论与方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是走正门。「净宗」完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修清净心,这是由「净门」入。「觉、正、净」三门,「觉门」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能,无法开悟。由「正门」需要长时间,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依佛的经教,长时间熏习才能契入;虽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时间太长。比较起来,还是「净宗」好,不必上上根机,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句「弥陀佛」修清净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在门外看是不一样,进了门就一样。由此可知,无论从那个门进来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时,觉正净必同时得到、同时具足。往生净土即是契入佛境,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赞叹的,还是此法高明,因为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费很多时间,的确是最殊胜的法门。《无量寿经甄解》曰:「今就利益论,彼(指华严、法华)假此(指无量寿经)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此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若论真实之利,无有过于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故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将「如何皈」、「如何依」,为诸位说明清楚。「自性三宝」之外,尚有「常住三宝」,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宝」,经典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形象上的三宝很有用,如果没有三宝形象,今天虽将三宝的大意为大家讲得很详细、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楼就忘了,过两天就完全没有了。因此,供养形象三宝的利益太大了。家里供养佛像,一见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学佛菩萨,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见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这个用处,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养,向他磕头,那一点用都没有。你以为这样佛菩萨会喜欢你,佛菩萨早就跑了!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不希望我们迷惑颠倒,但有不少人错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所以,须知道供养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觉而不迷;见到经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净而不染,就会想起自己要修清净心,要六根清净,要跟大众和睦相处。如此时时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三宝」很有必要,它是三宝的形象,但是要有实质的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单是表面形式则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晓得如何入门,此即是「传授三皈」,就是将三皈的意义、修学的纲领原则传授给大家。「三皈」的仪式是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发愿、宣誓,从今而后发心一定要这样做,由一位出家法师为你作见证,证明你确实发过誓,发愿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三皈仪式简单而隆重。现代有许多很复杂且长时的仪式,又不懂得三皈的意义,胡里胡涂皈依佛,皈依之后仍然胡里胡涂过日子,这与佛法的教义完全违背。真正回头依靠自性三宝,此人完全改变了,一般讲改造命运,甚至改造体质。命运、体质皆可改造,心念回归,就完全改变了。三皈依的仪规,我们采用弘一大师从戒经节录的三皈仪式。弘一大师说,世尊当年在世,就是用此仪式为弟子们传授三皈,所以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皈依佛」,我们落实皈依「阿弥陀佛」。为何不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皈依阿弥陀佛,而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正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期望。「皈依法」,我们落实皈依《无量寿经》。「皈依僧」,我们落实皈依「观世音、大势至」,这两位菩萨僧宝。若有人问,你有没有皈依?「我皈依三宝」。皈依那位法师?「皈依阿弥陀佛大法师,我是弥陀弟子」。谁为你作证明?「净空法师为我作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正确,而不是说我皈依净空法师,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过去我传授三皈时常讲,我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皈依某一个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团分化了,此种过失很重。若依戒经结罪,这是「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所以,证明三皈的法师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为我们作证明的。从《坛经》看来,「三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误解,此事必须澄清,我们才有一条真正的出路。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入门

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