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寿命无常 (五加行修法三)


 现在开始讲外加行的第二个修法——寿命无常

一、修无常的重要性

昨天讲了人身难得的修法,通过修习人身难得和死亡无常,可以断除对现世的贪欲心。一般凡夫人对现世的名誉、财产等有着非常强烈的执着,不肯放下。如果对现世有强烈的贪心,就无法进入真正的解脱道。解脱道和非解脱道的差别不在于所修的法,关键在于动机。比如说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大家都觉得这些肯定是解脱法,其实不一定。如果为了得到一些现世圆满——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健康、长寿、发财,只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修大圆满,那么大圆满也不是解脱道,而变成了世间法。大圆满变成世间法有没有可能呢?这是有可能的。阿底峡尊者在藏地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吃早饭时,他对身边的弟子说:“在印度有一位我的弟子,本来是修喜金刚的,但是今天早晨他却堕到了小乘声闻道的灭定。”弟子就问:“修喜金刚怎么可能堕落小乘道呢?”“喜金刚本身是无上密法,但是如果修法动机不对,修喜金刚的人也可能堕入地狱、饿鬼、傍生,如果如理修法,也可以成佛。因此,发心比所修的法更重要。”同样的,无论是修大威德也好,修时轮金刚、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也好,如果发心不正确,都有可能成为世间法或小乘的法。

什么是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不能使人脱离轮回,只能在轮回中得到一些快乐的法。很多人都认为修忍辱、持戒布施等是世间法,其实也不一定。如果为了得到佛的果位,或者为了得到解脱,以这样的发心而行忍辱等法,那么这些法就成为得解脱因,成为解脱道。

佛教里的三士道是指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士就是修行人,修行人有三种道路:大士道即菩萨的道路,中士道是声闻和缘觉的道,普通人为了下一世得到人天福报而修行叫做小士道。大、中、小三种道是由什么来分别呢?一切都是以发心来区分。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得到佛的果位,在这样的动机下做出来的都叫大乘法;仅仅是为了自己一人解脱,以此为前提做出来的都是声闻和缘觉法;为了得到后世的一些世间圆满所修的一切法都叫小士道,等于是世间法。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出世间法与世间法、大乘法和小乘法,它们的区分界线不在外面,而是在于发心。

如果追求现世圆满的念头始终存在,在此动机下修一切善法都会成为世间法。世间法的果报是什么?世间法的果报就是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些世间圆满,比如得到人、天人之身,同时享有健康、长寿、财富等。但是这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仅能使人于轮回苦海中暂享人天福报,却不能令其跳出轮回。如果我们对现世的贪心不能断除,那么无论修五加行或任何法都会成为世间法,由于它与解脱无关,这种法再怎么修,也不能脱离轮回。但它不是没有意义,它可以使我们暂时享受轮回中的一些快乐,却不能让我们最终超越轮回的范围。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放下对现世的贪欲。

这并不是说从此以后不要去上班,不要去挣钱。要在人世间存活,上班或处理家务事是在所难免的,但这只是一种临时的生存方法,不是我们究竟要做的事。我们究竟要做的是选择解脱之路,这也是人与其它生命最大的区别。

总之,修法动机相当重要,只有认识到这些,才会愿意放下贪欲现世之心,若对它坚执不舍,是无法修解脱道的。

从目前情况看,很多居士自称为密法行者或大乘行人,实际上,其所修的多是世间法。既是世间法,则连声闻、缘觉道都不及,自然也谈不上大乘佛法,更谈不上密法了。无论是在庙里烧香拜佛,或在自家佛堂内做功课,大多数人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够健康、长寿、发财、谋就好工作等等,以此发心任修何法只能是世间法,不是解脱道,因此我们首先要反省的就是这种念头,正是它使我们从无始以来至今仍在轮回之中。

每天24小时里,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无不在轮回范围之内。明知这是轮回,现在却无法断除,那该怎么办?简单地讲,首先要找出轮回的根源,再设法断除它,这样轮回也就很难继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根源是什么呢?正如以前所讲,流转轮回苦海既非偶然,也非造物主安排,而是有其内在因缘,最关键的就是我执和贪欲现世之心。如何断除呢?仅仅要求我们放下就能放下吗?没有那么容易。我们首先需要理性地思维,即用佛赐予的慧眼去看整个世界和人生,从而清楚地了解到人生、轮回的真实面目,便会发现轮回的许多过患,发现贪恋现世的种种弊病,这时就可以放下贪执现世、轮回之念。比如,当一人觉得某物十分宝贵可爱时,对它的贪欲就很难放下。一个有效的对治法,就是让他发现此物也有许多缺陷,并非象以前想的那样可贵,于是对它的贪欲心就可以逐渐淡化,最后可以很轻松地断掉,这是唯一的方法。

现在我们需要做什么?第一、要修人身难得,若不这样做,就不会觉得暇满人身是很难得到的。现在是人口膨胀的时代,人口数量增长很快,因而大家觉得人身好象很容易得到,但实际上他们所得到的不是暇满人身。只有明白这样的暇满人身来之不易,我们才会珍惜机会精进修行。

第二、要修寿命无常。现在我们虽已得到暇满人身,但它不是长住不灭的。它没有任何可信度,随时可以丢失——无常随时都可能到来。一旦无常来临,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得到人身呢?昨天讲了,只有具足三种因缘才有可能得到人身,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再得人身都是不可能的。当我们深深体会到人身无常时,其结果就是赐给我们修行的动力,使我们再也不会懈怠、懒惰。

既然知道人身这么难得、这么无常,我们就会开始考虑:什么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活着的真正目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后,我们肯定就会精进修行。每个人都希望快乐,每个人都不愿遇到任何痛苦,若想没有痛苦,就要去做能够远离痛苦的事情;希望得到快乐,也要去做能够得到快乐的事才会达到目的。如果只在心里期望却什么都不做的话,那这只是一个妄想,不可能实现。要去做什么呢?就是去修行。

无常的修法可以赐予我们精进修持的动力,对修行是非常有帮助的。从善根的角度讲,很多人都觉得念佛、烧香、拜佛有很大功德,是有功德,但所有这些都不如修无常殊胜。佛在经中亲口宣说,哪怕是在一弹指的短短时间里修无常,所得善根也远远超出其它烧香、磕头的善根。

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修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有的话,修行也不是难事。所以我们要想真正修持正法,首先要具备能够顺利修成功的条件,而条件就是这些,这是修无常的重要性。

二、寿命无常的具体修法

以前讲的入座和出座之法,在修无常时也是一样的。当身口意的要点做完之后,下一步的具体修法是什么呢?《普贤上师言教》从第八十五页开始讲具体的实修方法,共分七个阶段,即七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全方位的阐述可以让我们从方方面面明白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

(一)思维外在器世界而修无常

佛教里讲的器世界是指什么?器世界就是外面的宇宙,除了众生以外的一切物质,如山河大地等。首先要观察它是不是无常的。

平时,用肉眼看一座山,连续看很长时间,也瞧不出它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看房子等比较坚固的物体,同样也感觉不到生灭的存在。它们看上去都是静止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它们每一刹那都在发生变化,这是从细微的角度说。

从比较粗的角度讲,就是佛教里讲的成、住、坏、空,这是宇宙演变的四个阶段。“成”是整个宇宙形成的阶段;形成以后,六道中有了生命,他们最初是从其它世界迁移过来的,这些生命不断繁衍,直至坏劫出现,即是“住”的阶段;此后会有极大的灾难将宇宙彻底摧毁,这就是“坏”的阶段。此时,一些众生也会移到他方世界;整个宇宙最后进入“空”的状态,这时太空里没有任何一个星球,只有虚空。这一阶段过去后,宇宙又会经历成、住、坏、空,如是循环不息。

这样观察后,我们能够感觉到山、房屋等坚固之物也是活动的、有生灭的,所以外面的器世界是无常的,其中没有任何物体是长住不灭的。

具体观修时,在三个要点(毗卢七法,排污气,祈祷)做完后,就思维外面的山河大地是如何地生灭,怎样地无常。思维的结果是: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外在世界也是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是无常的、不可靠的。知道这些后,就可以慢慢地控制对身外之物的贪欲心。如果只修一天两天不可能有什么感受,但是时间久了,体会就会越来越深,对身外美好事物的贪欲心也就越来越淡,最后基本上能够控制。

(二)思维有情世界而修无常

六道轮回中的所有众生叫做“有情”,“有情世界”也是无常的。以人为例,如果仅用肉眼观察,很难看出他瞬间的生灭,我们经常觉得“我”存在,周遭的其他人也存在,凡夫人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但实际上这些是怎样存在的呢?

通过推理可以知道,人的肉体内外,包括心识,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一刹那有多长?它不是一分钟、一秒钟,而是整个世界时间概念当中最短最短的单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也在生灭。从诞生到现在这一刹那之前的一系列刹那都已经过去了,不存在了,比如五岁时、十岁时、二十岁时的“我”的身体现在何处?即使时间可以倒流,也不可能再遇到,因为它们都已经彻底消失了,而现在这一刹那之后未来的那些刹那还没有出生,那么所谓的我、所谓的物质是什么?仅仅是一刹那,当前的一刹那叫做世界、叫做我。实际上,一刹那会不会是我?会不会是一幢房子?以我们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但事实就是如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无常,看到空性,看到无我,看到很多很多,这些是以后的课程,现在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要明白物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其中没有一个是不生灭的,所有的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变化,这是从细微的角度来说。

从粗大的角度讲,人出生后,从呱呱待哺的婴儿长成天真可爱的小孩,又发育成朝气蓬勃的青年,再经由中年步入老年,最后是死亡,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通常我们只会简单地认为从出生到死亡,“我”始终是同一个人。实际上,不要说一生当中,就是一分钟里第一秒钟的“我”与第六十秒的“我”也有很多不同,但我们总觉得现在的“我”就是出生时的那个人,老年时的“我”还是那个人,然而此时的你与未来年老体衰的你完全是两回事。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概念,正是因为有无明,但这些修法告诉我们:一切内外的人、物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都是无常,其中没有一个靠得住,全部是靠不住的生灭。

现在我们做人,住在这样的一幢房子里,向外可以眺望城市的景象,但是如果即刻换一个身体,去做地狱众生或饿鬼众生,会是怎样的情景?刚刚还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遇到一些死缘便突然去世,如果生前造了很多严重的业,可能立即投生为饿鬼,几秒钟后再看现在的城市已经面目全非,环境也完全不是以前的环境,自身及身外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不是先前的模样。

总之,无论从微观或宏观来看,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一切物质不论身外或身内的都不离变化,所谓的身体、生命随时都有可能毁灭,只是我们自己不这样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人身就有可能长住不灭,但它随时随地都在变,当它的第一个刹那过去以后,要有许多因缘,第二刹那才能够继续,如果这些因缘中缺少任何一个,生命都无法延续,当下便会结束。

所以,我们要知道身体是变化的,生命也是变化的,随时都有可能停止。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哦!人身是这样难得,得了以后又是那么容易丢失,我已经有了这样的人身,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那么我现在一定要去做!如果不做的话,明天、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谁都没有把握,在有能力的时候,要做的事就马上去做。”我们会有这样的念头。除非是对现世非常贪恋或非常愚蠢的人,才会对这些无动于衷。他只要吃得饱穿得暖玩得好,便没有别的要求,就不会去管别的事情。其它的,他都觉得无所谓,但到时候不是无所谓,那时就没办法了。而有智慧的人看见了未来要面临的痛苦,就要先做准备,否则将来要怎样去面对?如果没有面对之法,那就只有等待无常的到来,要是有办法,现在为什么不做呢?

例如,有些中年人想多挣点儿钱,因为他们考虑到如果有能力时不存钱,老了孩子们又不照顾,晚年时就会面临很多困难,所以现在要多攒点儿钱,为未来作一些准备。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又为什么不为下一世做准备呢?这也是应该的呀!虽然晚年还未到来,可是我们知道它迟早会来,所以现在就要做准备,同理,后世、后世的后世也一定会来,既然会来,为什么不事先为它做好准备?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思维释尊及高僧大德而修无常

释尊即指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以后,三转*轮,度化无量有情,为所有众生开示了一条光明之路,但是在凡夫人的境界中,佛陀也与其他人一样,最终离开人世圆寂了,我们现在无法亲见佛陀,所能看到的只有他的传记及三藏典籍,从显现上看,佛也是无常的。同样,从佛法传世以来,印、藏、汉等历代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也都圆寂了,无一人仍在人间,到今天,我们也只知道他们的名号,仅了解他们对众生、对佛法的贡献而已,所以高僧大德亦是无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释尊,以及修行那么好的高僧大德,也要显现无常,那我们更不用说了,这是理所当然的。

(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如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等,寿命可长达数劫,但他们也无法摆脱死亡。此外,具有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也难免一死。人间财势极高的诸转轮王、印度圣地的众敬王延袭下来的数不清的国王、还有三巴拉王和三十七赞扎王等印度东西方地位显赫、财产丰富的许多国王,现在也都不在了。

在西藏雪域,自吐蕃国王涅赤赞普以来,已出世了天座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期十三代、极乐五代等王朝,然而这些都已成为历史。

在中国自夏至清出现了很多王朝,这些国王在位时也都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为众人所仰慕,但是,现在这些也都成了历史记载,除此之外,没有一样留存于世。如果思维这些,那我们现在的住房、受用、眷属、权势等虽然自认为比较善妙,但与以前的各大转轮王相比,却如小虫的巢穴一样易于毁损。所以应当观修:所有世间的妙欲没有任何恒常稳固的。

(五)思维各种比喻而修无常

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人由年轻到中年再到老年,这些变化在书中讲了一些,但还不够。你们经常看新闻,从中可以找到非常合适的例子。比如某人今天还是国家总统,下个月可能就沦为阶下囚……。所有这些都在说明:一切都是无常。普通人或出于好奇或由其它目的去了解这些事,但站在修行的角度,因为这些都是真人真事,所以特别有说服力,对于修行人,它们便是很好的修行材料,而且这样修出来的结果也非常踏实可靠。在社会上,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类似的比喻,然后一一思维:今天他做官,明天会不会在做?今天他是百万富翁,明天或下一个月却有可能自杀,那时他一分钱也带不走,只能两手空空地回到中阴。总之,最好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很多类似的公案来思维,也可以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的。这是第五个修法。

(六)思维死因无定而修无常

这很重要。任何人都知道自己肯定要死,对此没人会有异议,同时很多人都觉得,虽然我会死,但我还能活很长时间,再过二三十年、四五十年都不会死,会有这样天生的一种感觉,虽然它没有任何理由。你有没有把握明天还活着?有没有把握下个月还活着?没有。然而我们不愿意这样想,总希望活得久一点,便随此欲望而产生这样的观点:我可能还会活很久,但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想法。

为什么?因为死因是不一定的。死亡也要有其因缘,令人死亡的因缘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比如为了健康、长寿而服用一些保健药品,若药没有吃对,反而会成为死亡之因。其它诸如衣服、装饰、食物等都有可能成为死因,世界上什么不能作为死亡的因缘呢?没有!总之,死因很多,随处可见,什么时候会遇到这样的因缘,谁都说不清楚,且一旦遇到,在此因缘面前,我们的身体、生命都显得那么无奈和脆弱,没有一个凡夫人的身心能够抵抗死亡的召唤,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这就是死因无定的意思,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思维。

(七)思维猛厉的希求而修无常

猛厉的希求是指平时都不能离开无常的念头。比如,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在出门时就会想“我这次出去后,就不会回来了”;在进门时就修“我已经回来了,再也不会出门”,他们都有这种感觉。其中有一位格西名叫喀拉巴,是个修行人,他修行的山洞至今仍在。在此山洞口有一丛荆棘,每次出去时,他的衣服就会被挂在荆棘上,进山洞时也是这样,进出都很不方便。一次,他准备把荆棘砍掉,此念一出他转而又想:“我出去以后,到底还回不回得来?”他没有把握,“如果再也回不来,砍掉荆棘有什么用?我最好利用这时间好好修行才对,为什么要去做这些无聊的事?”。进山洞时他还是被荆棘挂到,又想把它砍掉,此时另外一个念头出来了,“我进去打座后,到底还会不会出门?如果不出门,砍它也是无聊,干脆不管它,多修点法才有意义”。这样,他在此山洞修了九年,都已经成就了,那洞口的荆棘还没有砍掉。这些高僧大德就是这样对待世间琐事的。

而作为在家人,必须要照顾很多人,处理很多世间事务,很难效法前辈的行持,即使这样,也要适当地去修无常,否则就无法进入正行的修法。比如,每次进出家门都要这样思维——出门时要想“我这次出去了就不会回来”,进门时想“这次进来就不会再出去”,但实际上也许会回来,这并无大碍,仅仅这样想对修行都很有帮助。若不这样思维,就会觉得“这次出去了肯定会回来”,回来后又想“这次进来了肯定还会出去”,总是这样就没有无常的念头,就会一直认为自己是不会死的,可以永远在这门里进进出出。但是总有一天,你出去后便不再回来,或者回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出去,这是一定的。

那些已经看透无常的人,在死前就会做好准备。米拉日巴也说:“我因为怕死到山洞里去修死亡无常,修无常修了很长时间,现在终于不怕死了。”他因非常害怕死亡而提早修行,最后就是无惧死亡。而凡夫人现在是一副无畏的样子,不作任何准备,到临死时却没有不怕的,那时再怕也没有用。凡夫人因为智慧鲜少,且贪欲之心却异常强烈,难以控制或不愿控制,对轮回的痛苦、下一世的投生之所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大难临头之时,他绝不会无所谓的,但那时已是无计可施、悔之晚矣。相比之下,那些修行人,无论是高僧大德或是一般行人,都非常在乎生死大事,因而精进修持。当死亡来临时,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无所谓、真正的自在,死也可,不死也可,此时生死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就是凡夫人和修行者的差别。

现在,修法已掌握在我们手里,但有些人会说,我们是在家人,要上班工作,不可能经常修行。这话说得对,但每天有24小时,从中抽几个小时来修行,这是应该的吧?也不必24小时全花在修行上,比如,每天早晨修一小时,晚上修一小时,或者早晚各两小时, 24小时中的4小时用在修法上,其余的20小时都可以用到生活上,这样总能做到吧?如果连这一点都不做,也可以,但是大难肯定是会临头的,无一例外。从古至今世界上有多少有钱有势之人,都一个一个地走了,无论地位再高、财富再丰,在生老病死这生命的基本痛苦面前,没有一个是不投降的,所以我们应该马上修行。但是有些人还是不做,如果这样,临命终时只有束手待毙。佛陀也只能告诉我们真理,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如何在轮回里寻找出路,然而找不找全由自己掌握,不找也行,佛也不可能勉强谁。可是如果现在不做,何时再有机会,谁都没有把握,包括自己在内,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现在就是关键时刻,有些人可以活到七八十岁,有些人只活到三四十,无论活多久,人生就是我们在整个轮回过程中的一个黄金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刻过去以后,什么时候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呢?恐怕千百万劫当中都不可能再有。明明知道这些,却还是不想修行;道理、修法、解脱方法全部教给你们了,但是都无所谓,那谁来强迫你?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也是以前高僧大德曾经讲过的:这种人就跟畜生一样。

第一天讲的第一个重点就是,首先要观察那些旁生,牛、马、鸟、鱼,它们和我们不同在哪里?当然有很多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同,但这些不是关键问题,最关键的是人能思维将来,能够在轮回中找到一条完整的出路,这是人类的优点,旁生却没有。若生而为人,又明白许多道理,却不利用自身的特点,仅仅为了活而活,那就与畜生没有太大差别。

这些修法不是教条!若不给思维空间,只凭我告诉你要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叫做教条。请认真看看这些道理是不是教条,是不是佛要求这样想,所以才要这样想,而不是自己去思维。如果不是这样,这就不是教条,而是事实。事实摆在面前,让大家自己分析、动脑筋。在座的每一个人,不论掌握的道理有多深,没有一个人能够推翻这些理论。不但是在座的各位,即使是整个城市或全世界的人也无法推翻佛的这些理论。因为它不是教条,也不是宗教里的某些说法,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若真相明白了,我们应该不应该去修?如果觉得应该,那修法就是这样。若觉得好是好,但可以慢慢去做,那么请问,我们还有没有时间?如果有,可以慢慢做,但无常告诉我们,没有这样的时间,要做就马上去做。

书里也讲了,每天起床、晚上睡觉、走路、吃饭的时候,都要观察无常。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吃完饭后就把碗倒放在地上,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意味着我这顿饭吃了以后,下一顿饭就不一定吃了,所以这样放碗。这说明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修无常,把无常的修法用到日常生活里,所以人家修得那么好,因为动力很强,即使没有人让他们去修,他们都会去修。若没有这样的动力,希望你修、求你修,你也不会修的。这是第七个修法。

三、一种特殊的休息法

七种思维方法都已经讲了,这既是理论又是具体修法。正式的修法也没有别的方法,首先要把修法弄清楚,之后坐下来一一思维。因为已经全方位地说明了无常,若如法思维,一定会有感受的。有些时候,由于反复的思维,觉得很疲劳,不想修了,这时可以休息。此处讲的是一种特殊的休息方法。

休息时,身体仍要做毗卢七法,不能躺着,内心因为刚才反反复复思维觉得很累,于是什么也不想——既不要想无常,也不要想别的修法,即不要起任何杂念,心就这样平静下来,这时会有非常舒服的感觉,非常宁静。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得好,在修后面的加行中,也有可能在此宁静的状态当中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在中国禅宗里叫本来面目;在大圆满里叫自然智慧,因不造作的缘故;在《楞伽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叫如来藏;在般若波罗蜜多里叫大空性。不同的经典对此有不同的称呼,用不同的术语,但它们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形容心的本性。

刚刚讲了,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得比较好,即使还未学正行修法,在这休息的片刻间,依然有可能接触到本来面目,因为那时所有杂念都平息下来,心里非常宁静,就象水没有波浪时可以看到水底之物,同理,心无摇动时(心里没有太多杂念),很容易看清它的本来面目。要了解它,不能往外面看——宇宙为何、日月怎样运转等等,而是要回头向里观察,我到底是什么。

从出生到现在,人们总觉得我就是我,虽然心和身体持续了这么久,却从未认识到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心是什么样的、它的本性是什么。有些人觉得这很简单,心可以思维、可以理解掌握很多知识,而瓶子等物质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只有心才有,但这并不能回答上面的疑问。问题是心有时会胡思乱想去造业,有时又能生起善念令人得善果,有这种能力的心,其本体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心的综合体,好比一台摄像机,从外面看只见是个机器,只知道它可以记录图像及音声,却不知其内在的构造方法及工作原理。同样的,凡夫人只知心有思维、理解的能力,却根本不了解心为什么有这些能力,它的本性是什么。

心的本质是用语言无法表达、无法形容的,要想彻底了解它,只有象中国禅宗所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像从没有吃过糖的人,无论给他怎样形容其味道,也无法令他如实了知甜的滋味。同样的,我们也不可能通过语言了解心的本性,只有在这样休息之时,才有可能接触到它。如果现在看不到也不用着急,只要加行修得好,以后会接触到的。

休息时即使不能证悟,心里也不要起别的念头,静下来,这种状态保持三五分钟都可以,当产生下一个念头时,说明它已经休息好了。这时不给它生起杂念的机会,再回来从头开始思维,这叫无常的修法及无常的禅定。人身难得也有修法及禅定的分别,思维的过程叫做人身难得的修法;当觉得疲劳不想思维时,心就静下来,安住在什么也不想的状态中,这一阶段叫人身难得的禅定。下面的所有修法也都一样。

无常修到最后要达到什么标准呢?就是以那位喀拉格西的故事来作标准,但是我们要做到这样的标准是不容易的。适合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在没有学此法前,不觉得人身是那么无常,有那么多的不可靠。通过修法后,就深深感觉到人生随时随地都可能停止,停止以后也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人身是非常容易毁坏的,所以我要珍惜它,要去修行。这样的体会可以做为凡夫人修无常的初步标准。如果你没有达到此标准,就要继续修。

修外加行最重要的是修出结果,即内心生起相应的感受,没有结果哪怕修几年也是需要的,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些修法。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修行好,修行才能够解脱,不修就只有在轮回里受苦,但是因为对现世的贪欲心太强烈,便无法控制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基础修法没有掌握好。大圆满、密法、净土等很多正行的实修法当然殊胜,然而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来说,马上修这些还为时过早,目前对我们来讲最有用的就是加行修法。

我们首先要打好一个扎实的基础,再选一个正行修法,这样成就是很快的。所以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从现在就开始修行,若能这样,不可能没有结果。问题是做不做。不做就没有办法;愿意做就有办法。好象一个病人,如果他根本不接受药物,即便到死,病也不会好;如果他肯服药,病保证可以治好。这些加行修法就是治愈贪恋轮回病根的良药,最关键的是肯不肯修。所以,首先不要求结果如何,只要求大家如法修持。修法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安排。

经书里有一个极好的比喻: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悬崖,在悬崖边上有一棵树,树上结有果实,味甜可口;一人用左手抓住一把草,然后不顾一切地将身体悬出崖外去摘食树果,他全神贯注于果实,忽视了手里的那把草;有两只老鼠,一只白色,一只黑色,先是白鼠出来吃掉他手里的一根草,然后黑鼠又吃掉一根,如是轮流着,而那人一心只顾低头取果,根本不管其它;如果他发现这些老鼠在不断地吃手中之草,草也越来越少,就一定不会再要果子,而是回到崖上,此时他是有办法回来、不堕悬崖的;但是如果他对草之增减不理不睬,只想吃果,当两只老鼠把手里的草全部吃光后,坠崖而死便是不可必免的了。

这比喻什么呢?悬崖就是轮回,树上果是指五妙欲——色声香味触,手里的草便是生命,白色老鼠是白天12小时,黑色老鼠是晚上12小时,这两只老鼠每天各吃一根草说明什么?每天24小时过以后,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了一天,随着昼夜的交替,生命越来越短,不会增长只会减少。但人们对此从不在意,不管它有多短,只是拼命地去赚钱,拼命地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其余的全都抛在脑后。如果现在感觉到生命越来越短,而且最终要堕落,那么应该是回头的时候了,所谓回头是岸,回头就有办法。目前,“果子”不可能不吃,但可以适当地吃,现在更应该在乎的是自己的生命,应该是回头挽救生命之时了。如果不在乎生命,拼命地投入到物质生活中,距离死亡就越来越近,最后就要堕下去,此后什么时候能回来,谁都没有把握。这比喻很好,大家应该想想。

此喻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对物欲的渴求永远没有满足之时,有了一个就希望有两个,有了两个就希望有三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可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因为有限而会用完,欲望无限所以永远不可能满足,在生命的尽头就象手里的草被吃光时一样,会堕下去。那么,现在应不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有没有办法脱离轮回?如果没有,就只有坐等大难临头,但现在有办法,因为我们是人,此为其一。其二诸如佛出世、转*轮、正法住世等等条件,我们都具备了。既然有办法就不应该不做,这是自己要去考虑的事。

按理说马上修行是应该的。因为老苦毕竟非常短暂,何况也许你还未衰老就已去世,即使可以步入老年,且无孩子照顾,自己又没有钱,也还会有很多社会福利会帮助你。总之,人世间再苦也苦不了很久,老年的光景也只有十年、二十年左右。这么短暂的时间,这么小小的痛苦,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担忧?要是现在不修,那后世、后世的后世可不是一二十年的事情,可不是一桩小事!所以,必须去修行。

另外,要想获得世间利益,可以上班、作买卖,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但不能把修法用到世间法上。修行是我们精神上的依处,不是解决吃和穿的问题,而是生生世世寻求解脱的大事。现在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修法机会,为什么要用到生活上?这很不值得。譬如,有人用黄金造了一把锄头,扛着它去挖地,这值不值得?不值得。锄头为什么要用黄金来做?用铁或其它的金属都行,黄金可以做更好的东西,为什么用来挖土呢?这是很不值得的。修行可以解决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我们要把它用在这上面。

那生活怎么解决呢?生活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解决。所以修法不能用到生活上,意思是不能为了吃、为了穿而修法,不能让修法成为世间法。

无常的修法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好好听,好好看书,看了以后肯定会有收获,最重要的就是要下去修。假如一个人一定要做一件事,又没有办法逃避的话,那就越早做越好,早日完成更好。你们愿意不愿意从轮回里逃出去?不愿意就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愿意的话,那就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现在就去做,多多少少会有收获,这我敢保证。

收获是什么?就是对解脱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要重视加行的修法,不要总觉得正行才好,大圆满才好,这些加行不值得修,这是错误的想法。即使要做一件世间的事情,也要讲究顺序,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后面要做的事提前来做就不可行。修法也是一样的,先要做什么,后要做什么,中间要做什么,若按次序认真去做,每一个人都可以解脱。不仅是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都是有佛性的,没有一人是不能得解脱的,但是得不得解脱却是由自己掌握的。不愿意做,就永远都不会解脱,如果愿意,那就有办法。我们羡慕的那些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他本来也是一个普通人,而且造了很多罪业,但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修上去的。所以大家应该信任这些修法,对自己也应该有信心,在这样的基础上修行会有很好的收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关于上师教言

上师教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上师教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上师教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上师教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