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让你更加富有


不舍不得

心经》说:

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里说明观音菩萨入定了,他大彻大悟了,悟了什么呢?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的,都是我们自我的执着,心被污染了,才以为一切都是实在的,只要悟入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那么人生的痛苦也就没有了。

那么,如何悟入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的呢?就要有般若智慧。《心经》说的般若波罗蜜多被称为“诸佛之母”,般若经典花了极大的篇幅来阐述六波罗蜜多的精义,六波罗蜜成为大乘佛教所推行的修行法门

《心经》说: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里说的“菩提萨埵”就是“菩萨”,菩萨就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意思。因为菩萨了悟般若实相,一切本空,他就会放下一切去度人利人,他没有一切放不下的东西,正因为没有一切放不下的个人牵挂,就不会再有什么恐怖和烦恼,离开了世间的颠倒梦想,最后走向涅槃的彼岸

如何修行走向涅槃彼岸,把《心经》这段话反过来看:

涅槃就要远离世间的颠倒梦想,远离颠倒梦想就要没有恐怖和烦恼,没有恐怖和烦恼就要放下一切而没有任何个人牵挂,放下一切而没有任何个人牵挂,就是要做利他的大乘菩萨。菩萨要如何利他、实践大乘之道呢?那就要实行六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就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乘菩萨修行六波罗蜜多,与旧有小乘佛教的修行相比,有三个重大的不同点:

以菩萨的理想代替旧有的阿罗汉;将旧有的戒定慧三学扩充增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波罗蜜法门更详细的分析我们心灵修行境界不同的层次,而以“佛地”为最高。

修行六度,最后就会觉悟“无所得”。观音菩萨千手千眼,有求必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他就是修行六度的典范。正因为他修行六度,所以他就觉悟了一切均无所得。

《心经》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另外一个《心经》的版本,在“无智亦无得”后面加了一句“亦无不得”,就是说虽然一切都无得,却又能够一切都能得,这就是修行的结果。所得是永恒的佛性,佛性广大无边,故一切都能够得到。也就是说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就一切都有。

纵观六度,实际就是要我们消灭自我的执着,要消灭这种执着,就要放弃自我的一切,达到无我的境界。《心经》总结为“无所得”,一旦“无所得”,就会“无不得”,彻底解脱,从而悟入“五蕴皆空”,解脱一切苦难。布施就是这样一种抛弃小我,走向大我,进入无我从而觉悟“无所得”的一种重要修行方法。只要你肯无我的布施,以致布施到一无所有,那你就将永远富有。

布施波罗蜜多又称布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陀那波罗蜜,或布施到彼岸、施波罗蜜、布施度无极。亦可译为绝对完全的布施,或布施的完成。有财施、无畏施、法施三种。

太虚大师在《菩萨学处讲要》提到,布施是有多方面的。有高度的布施,如施头目脑髓身命的,曰内施;施田园家国财产的,曰外施;内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说惠舍生活资财不使人缺乏的,曰财施;以世间学问乐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导大众的,曰法施;世上发生一种威胁人的生命或自由时,以种种方法使其消灭,保障一切令离怖畏的,曰无畏施。

布施不仅仅就是你拿点钱救济别人,布施也是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没有智慧,即使拿出钱施了人,也不一定有功德。布施是修心,关键要看你的目的如何。一般来说,凡能牺牲自己,利益别人的,就是如法的布施。如果你有钱,你把钱抛弃到大海,没有任何人受益,你这不是布施。布施的前提是你要发菩提心,你想要救济别人。从这个目的出发,你才开始加入了大乘菩萨修行的行列。以利他的菩提心去布施,你将越来越富有。

佛教是大慈大悲的宗教,慈悲是佛教的基本宗旨。什么叫做慈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布施是修慈悲心,若无慈悲心,虽然同样是施舍,没有慈悲心的施舍功德甚微,甚至没有功德。若以金钱物件污辱被施者,则还有报应。嗟来之食,路人不受。是因为路人不受这种侮辱的缘故。

因此,布施的重点在于发心,而金额的多少,还在其次。若是发心真切而力量不及,虽然钱少而功德却是极大;若是缺乏真实的慈悲心,钱虽多而功德却是很小。聂云台在《保富法》中说:“必须要自己多培养慈悲心,常以利人济物为做人处世的目标。如此则子孙可享幸福。可保十分的圆满。”

布施在修行上的功夫,就是修舍弃自我之心。正如聂云台在《保富法》一开头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众生爱财如命,舍弃金钱,如割身肉。发了财的人,很难发布施心的,所以他要保财就难了。发财不难,是因为一切财富都是他前世积德而来的,所以说命中有财一定会有财。还有一种靠偷扒抢劫等不法途径,也算发财不难,只是这种发财是犯法,很快就会得到法律的严惩,就更加得不偿失了。那么,如何保财呢?一切身外之物,均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不仅身外之物带不去,就是自己的身体也没有权力能够主宰的,也是带不去的。佛教认为,还有带得去的,就是“业”,“业”是你一生行为,善业投胎为善道,恶业投胎为恶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既然带去的只有业,要想得到快乐,就只能放下一切,修舍弃之心。如果能够修到布施不求回报之心,那就是开始修出世之道了。即使以有所求之心修布施,还是能够让自己永远走在善道上的。

布施重在一个“舍”字,舍得舍得,不舍不得。首先要舍得身外之物,渐渐连身内之物也能够舍,到最后也就进入了无我的境界了。

不管是施舍身外之物,还是身内之物,都不要有所执着,不要企图获得回报,正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叫做无相布施,只有无相布施才能使人达到“无我”的境界。因为世人行施舍,心希果报,就是着相,一着相,其难以得到“无我”的境界,下辈子就只能享受所施舍的短暂福报,不能得到最终解脱。

金刚经》说:

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也就是无相布施的道理。不住相布施功德广大如虚空,不可穷尽。

月灯三昧经》说,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从布施达到忘我境界,《心经》所说“五蕴皆空”的境界也自然出现了。

般若禅

舍得舍得,不舍不得。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正观正觉

正观正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正观正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正观正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正观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