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行者能代替众生消除业障吗?


有人作如此说,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比如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遭受云门事件,拷问毒打,遍体鳞伤,几乎致死,是代全大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种种苦行,如冬天雪中卧,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为方式,来折磨肉体,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类大众的平安、健康。其实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

佛法所讲的因果,是众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别业受别报,多人造作相同的共业受共报;造恶业受苦报,造善业受福报。例如众人都吃饭众人都能饱,众人不吃饭众人皆饥饿;一人吃饭不能使得众人皆饱,一人不吃饭也与众人的饥饱无关。所以说,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业各人消,正如《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确能够影响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众都会受到益处;某时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时代的人都会受到帮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应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众趋善避恶,使得鬼神调柔护持;但这也是由于当时、当地众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现,不是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

如果大修行者也发生灾难、恶疾,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圣人示现凡夫相,视同凡夫,受灾受难,是为了能接近凡夫大众,感动凡夫众生;二是因为大修行者本身的业报所感,最后身的佛及罗汉还要受报,何况是一般凡夫阶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进修行,使天魔恐惧,或往昔的冤家债主现生于神鬼道中者发愁,唯恐大修行人,出离生死之后,不再受其控制,无法索取所欠的债务,因此而有种种的大魔难、大疾病,纷纷降临。也有由于大修行力,使得应堕地狱、畜牲、饿鬼的罪报,而以人间的灾难、疾病来抵偿,称为重罪轻报。所以大修行者的灾难、疾病都是好现象,不过不是为了代众生消业障

至于代受果报、代消业障的观念,是沿袭神教的思想而来。比如,耶稣基督是代世人赎罪而死于十字架上;中国的民间信仰也相信菩萨能够代众生消业障,比如,相信药师佛既号称“消灾延寿”,必能代众生消业,或认为地藏菩萨入地狱度众生,也就是为了代众生消业;更有人为了父母及亲人的消灾、延寿,而有发愿自己吃素、出家,或者减寿、借寿等的信仰,这些观念和做法虽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却不相应。

我们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功德力量回向众生,使众生获益;就像是用镜子接受到阳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之处,也能得到光明一样。可是如果是盲者,还是看不到光明的;能见到光明的,还是因为他有眼睛,那便是说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大修行者的帮忙。所以,佛教对于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寿等的迷信行为,不予赞成。

有人认为修行人或者是通灵的灵媒,能够为人消业、治病、赶鬼、驱魔,这在民间信仰的层次,的确受到肯定。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民间信仰的宗教力量,虽也能够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用咒术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为他人的业障做一时的阻挡,但是如果阻挡太多,或勉强阻挡,施术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会受到反击而致疾病,甚至死亡;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挡山洪爆发,必定也将被洪流冲走,这不是代众生消业,那是他自己造业而受到果报。因他违背因果,虽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暂时不受报,事实上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决没有造了恶业,而能不受恶报的道理;违背自然,即是违背因果。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基础

基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基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基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基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