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可以面露金刚怒目之相


儒家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与执着,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特别在意的地方,也有豁达容易放下的地方,这是因为每个人过去环境、种种薰修、观念,都不尽相同。

一般人不是圣人,身口意三业无法圆满是正常的,所以更需要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心行。六祖大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修行就是要去除、改掉自己的执着、烦恼,如果常看别人的缺点,往往会增加我们的烦恼,所以,儒家要我们看别人的优点,且多学习,而别人的缺点,正可作为一面镜子,用来观照自己的行为,若我们有此情形,就改正过来,这样无论别人行为的善恶,都是我们修道的增上缘,这才是修行人面对人事的正确态度。

所谓人与人的相处,贵在一个‘和’字,‘待人以和’且要广结善缘,更重要的是,以佛法来自我反省,加以实践,而不要受此境风影响。如此一来能具足他人优点,且不受他人缺点影响,对个人修持真正能有所增益。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透过听经闻法,了解了佛法的道理,建立了正知见。然而理上虽然明白了,但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却非马上可以去除,需靠慢慢的薰修,才能断除。

例如听经闻法,知道‘火烧功德林’的道理,知道起嗔心不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逆境,有时还是作不了主,嗔心大起。所以,由此可知,要将‘理’落实在‘事’,并非马上就能达到,还需要经过一番努力,但是修行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事理一如。因此在修行的过程中,就要依着佛法的道理,在日用中不断地觉察、觉照自己的每个言行举止,乃至每个起心动念,如此日久功深,慢慢就能去除自己的习气、烦恼,达到事理一如。

无始来的习气、烦恼每个人都有,只是厚薄不同;再者,每个人过去的善根也有深浅之别。所以,今生虽同闻佛法,但断除习气、烦恼的快慢亦有不同。但毕竟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只要在菩提道上发长远心、精进心,最后每个人都能断尽烦恼,圆成佛道。

金刚怒目相’乃菩萨慈悲为了遏止恶人的恶行,使其勿再造恶业,以免将来受苦果所示现的相貌。所以,虽现的是怒目相,但其内心却满怀慈悲,希望众生最终能改恶行善。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故菩萨应机示现,有时慈眉善目,有时金刚怒目,这些都是菩萨度众的方便,最终目的是希望众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离一切苦,毕竟大乐。不过‘金刚怒目相’是对非常顽劣、难调的众生所采取的,并不适合对一般人,而且,现‘金刚怒目相’的菩萨,本身需要一定程度功夫,能做到自己决不起嗔恨心,心内平静像无波清澈的大海一般,又能善观因缘

明白了以上这些道理,相信能解答您的疑惑,在这条修行的菩提道上,找到自己用功的方向,同时也能以更开阔的胸襟及方法面对众生、广度有情。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把眼睛收起来!眼睛像老鼠一样骨碌骨碌转地,只管跑到外面去玩好好的禅堂不好好坐香,一天到晚这么散乱,这么散乱怎么能用得上功呢?也不晓得参话头,就是你读书也没有办法..

药师佛解冤结咒解结解结解冤结,解了多生冤和业,洗心涤虑发虔诚,今对佛前求解结。药师佛,药师佛,消灾延寿药师佛,随心满愿药师佛。摩诃般若波罗蜜。注:这个咒语就这八..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问:法师您好,我是被家人拖到群里来学《文钞》的。我知道念佛要有出离之心,可是我的确生不起真实的出离之心,对于轮回和因果的道理也生不起兴趣。我是不是要等待因缘到了..

月灯三昧经第一卷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八十那由他皆一生补处。阿氏多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四天王释天..

关于学佛释疑

学佛释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学佛释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学佛释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学佛释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