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的“山门”为什么又叫“三门”?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寺一般多建造在山林僻静处,远离“红尘”,故名“山门”。又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
今天的寺院有的仅有一门,也可称为“三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做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做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
起初,“山门”皆指禅寺而言,后来,佛教以外的道观、庙宇的大门也沿称“山门”。如《红楼梦》第二八回:“宝玉下了马,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见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圣像,便命住轿。”这里指城隍庙的大门。不少山门是由中间一大门、两边各一小门并列而成的。但是,也有只置一门的。为什么只有一门也称为“山门”呢?因为,佛教强调四大皆空,山门中的空门是先决条件,要入佛门,先入空门,因此僧人往往自称“空门子”、“求寂子”,将寺院比作“涅柴城”,将“山门”比作“三门”,体现出教义上的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