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有七种礼,念佛行人取哪一种更契机契理?


问:学佛行仪》里面讲,我们拜佛有七种礼:我慢礼、唱和礼、身心恭敬礼、发智清净礼、遍入法界礼、正观礼、实相平等礼。前面两种肯定是不如法的,请问师父,作为我们念佛行人,应该取哪一种更契机契理呢?

答:身心恭敬礼。后面的几种好不好呢?好,但我们现在一般做不到。

发智清净礼,就是用清净心去拜。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什么是清净心?“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得到一点点利益,就起傲慢心、执著心。我们有清净心吗?有也显发不出来。稍微有一点点清净吧,一执著又不清净了。

遍入法界礼、正观礼和实相平等礼我们都做不到,即使做到,也只是相似而已,相似平等、相似正观、相似遍入法界。那怎么办?只有从第三个——身心恭敬礼开始。

为什么要讲恭敬,佛法从恭敬中求。在此要展开一点讲,这个恭敬很重要。五念门里的第一个门就是礼拜门,要拜佛,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只要你能拜得下去,尽量地多拜佛,有好处。

我们与古人的差距,已被现在的生活与行为方式拉得越来越大了。我们用机器、工具代替了修行,使我们内在心的功德呈现不出来。色身上的这种感受、启用我们得到了,但内在的、心的功德却埋没掉了,没有机会去开显出来。

没有恭敬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我们不够重视心地的教育和培养所导致的。从小到大,孩子只要进了幼儿园以后,就开始教他怎么样拿高分。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切都不重要。不管你今后考上也好、没考上也好,我们缺少心的品质的培养,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残缺。

古代的那些弟子在自己的先生面前,徒弟在师长面前,还有儿女在父母面前,真的是战战兢兢的,不敢乱说话的。这样他们必定是能够得到利益的,因为他有恭敬心。为什么我们现在圣贤的教育难以入心呢?是因为我们对圣贤的珍惜感没有了。在我们有机会受圣贤教育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挣钱要比圣贤教育更重要;当我们行持善法、积功累德时,可能认为今天有一个什么应酬更重要。

这是我们的共业,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这样一定会让我们成为功利性的实用主义者,而不是将崇重圣贤的德能放在第一位。古人讲“学贵立志”,我们的志向在什么地方?

培养孩子,孟子的妈妈很了不起。她不希望孟子今后怎么样发财、得到荣华富贵、得到什么功名,只想要孟子像孔夫子一样,有圣人的品质。在古代是比较重视功名的,但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中的有识之士,都重德行、重良好品质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缺少这种敬畏、恭敬与感恩之心的培养。

佛法乃至于一切圣贤的教育,都是在谈“心地”。培养恭敬心的好处是什么呢?恭敬心是一个谦下的心,它可以接纳一切正能量与好的东西。就像我们佛门里经常讲,法水是往下流的,你越低越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说,这种恭敬心、敬畏之心,是一个接受教育的心。一个谦下的心,一定能虚心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

其实从一个小孩子的潜力来讲,他既可以成为圣贤、又可以成为商人,既可以当官、又可以获得荣华富贵。但是从究竟的人生快乐和生命无常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培养一个良好的德行,远远要比得到世间的荣华富贵所带来的快乐更为持久、更为究竟圆满,因为荣华富贵它是生灭的,我们没有德行是载不住的。没有很厚的德行,怎么能够载得物呢?因为我们内心没有圣人的品质、没有德行作为支撑的话,我们用妄想变现出来的物化的东西,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你得到的这些荣华富贵,一定会毁了你的生命。

如果我们有恭敬心,一定能接纳所有圣贤的品质,内化成为自己的品质。感恩心、孝顺心、与人为善的心,都是我们一个人从小应该接受的引导。这些品质比分数更重要,在学校里是不给你的品质打分的,它没有分数。

所以,有恭敬心我们才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教诲,才能内敛,把我们内在凡夫性的这种破坏力、危害性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个叫克己复礼。孔夫子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归仁,就是说我们整个的生命可以得到圆满的、觉悟的状态。用佛法来讲,需要有轨范,需要有合适的教育方法开启我们自心的这种功德。你具备这些品质,才谈得上后面的幸福、快乐和究竟圆满的人生的解脱

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它是有条件的。你没有恭敬心礼佛一拜试试看,看能不能罪灭河沙?所以要恭敬,在三宝面前、在父母面前、在师长面前,恭敬心非常重要。佛法从恭敬中求啊!如果没有恭敬心,我们真的只能是在表面上飘。

恭敬心、感恩心、孝顺心、与人为善的心、还有一种自我约束的这种心等等,这是一种正能量,内心的正能量,它会开启你人生幸福的花和果。一个没有感恩心的人,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周围的人,他得到的再多也不能满足。

所以我们经常讲要有正能量,感恩心就是正能量,恭敬心就是正能量,因为有正能量才能与道相应。我们做为一个佛弟子,要去礼拜、拜佛。这些身心的恭敬,只有你用正确的方式,才能够与道相合,与我们所礼的对境的功德相合。

我们经常讲,“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你拿什么摄?拿恭敬心摄、拿信愿心摄、拿感恩心去摄!如果没有恭敬心,没有感恩心,你怎么能够摄佛功德?我们的心没有打开,一个狭隘的心、一个执实的心、一个挑剔的心,甚至佛菩萨在你面前你都会挑他毛病的话,怎么能够得到佛的功德?

恭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作为一个学人、一个弟子,要具足弟子相,要有恭敬心,这是个外在的礼仪,也是成就我们的信心、让信心不断增上的一个方式方法。古人拜佛的时候、抄经,先要沐浴、更衣、焚香,用最好的墨、笔、纸来写,甚至用自己的血。其它地方的血可能还不干净,用舌头上面的血挤一点到墨里去磨,磨的墨写一天,第二天又开始。甚至在这几天之内,要斋戒,要尽量多喝稀饭,少喝少吃油腻的东西,舌头上的血才会清净。古人那种恭敬心是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的,恭恭敬敬去抄这部经,才能得到法宝的加持,才能相应。

华严经》里讲,如果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都能够善用其心,所有三世诸佛的功德,不从他得、不从外来,而是你自己本有的,都是我们自心的功德,所以要善用其心。这个善用,我在前面举了其中几个方面,比如感恩心、孝顺心,还有恭敬心,这是一定要做的。

恭敬心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信心。有些大和尚、高僧大德,我们经常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我们见到佛像就要拜”。这个话听起来很普通,见佛像就拜是个什么概念?不分别、恭恭敬敬。有的人说,“对佛像拜什么?这是一个泥巴的,或者是一个纸画的佛像,拜它有用吗?”祖师讲,“你如果真的能够把这纸的佛像当成真佛拜,你就有功德。你不拜,失去利益的是你自己。”佛遍一切处,我们借助这个像是为了引发恭敬心,要培养出你自己的恭敬心、信心,我们是依信心和恭敬心而成就的,所以大家注意要回到自心上面来。

我们经常讲拜佛是给自己拜,我们的恭敬心也是可以让自己得到利益的。但也不是说:“师父说了,我们用恭敬心来为自己得到利益,所以我要恭敬。”如此你永远都恭敬不起来,因为你看到的是后面那个利益。恭敬只管恭敬,它没有条件,没有其它的功利性。

恭敬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无论是一个佛弟子、还是我们在世间做人。我们需要教给下一代的孩子们什么?——就给他这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关于学佛释疑

学佛释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学佛释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学佛释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学佛释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