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有何殊胜?


大愿法师在学记中为我们开示了第三个方面的特别殊胜,《首楞严经》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髓、精华,十方诸佛成佛的正印。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修心迷悟关键,最重要。我们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流转于生死轮回苦海之中,都是因为不了解这个修心迷悟的关键,用妄心在修,还妄想证得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比方说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解,很多人都还是没有真正透彻了解。当读《弥陀经》中:“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都能背,但就是依文解义,认为由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向西过一个世界、两个世界、三个世界……过一万亿个世界,乃至于过十万亿个世界,就有一个世界,叫做“西方极乐世界”,很多人都是这么理解。

其实不了解,为什么?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生灭的世界,你向西过一个世界还是生灭的世界,过一万亿个世界还是生灭的世界,过十万亿仍然是生灭的世界。而西方极乐世界是不生灭的世界,你由生灭的世界一路推下去还是生灭的世界,不管你怎么推,还是生灭的世界,所以没有真正了解。

还有些人看到净土里面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他就迷惑了:生决定可以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又实不去,那是为什么?其实我们要真正透彻了解,念佛法门同样离不开般若,我们所念的弥陀佛和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实相般若;我们现在知道念阿弥陀佛,现在这个念,这是观照般若。

当我们有心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会长出一朵属于我们的莲花。当我们念佛越精诚、越恳切,莲花就绽开得越大、越庄严。如果我们心不念佛、不行佛道,那朵莲花便使日益枯萎。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主要有三点:

1.自然界的丰美:

据《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佛经》说明,极乐净土自然界非常庄严。土地平坦,没有崎岖山陵;没有昼夜,长在光明中;宝树成行,金沙布地。物质生活的享受极为丰富,生活所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给。

2.人事界的胜乐:

娑婆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满斗争嫉妒瞋恨,造成无边苦痛。极乐世界适得其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乐。 走兽根本没有,飞禽都是变化所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功德殊胜的诸上善人,一生补处的菩萨就不少。菩萨与声闻圣者,无量无数;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学清净佛道的善人。在良师益友策励下都能不断向上。不但和乐且非常殊胜。

3.身心的清净:

①生极乐世界的都是莲花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而化生莲华中。佛经所说的佛菩萨都处莲华座。莲花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烦恼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故以莲花的出尘不染为喻。修念佛而生净土也是化生莲花中。

②极乐净土中,身无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湿生都有老病之苦,化生则没有这些痛苦 。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未得无生法忍前不会死亡 ,得无生忍也不会再感死苦。

③净土不但没有身体的老病死苦,连心中的烦恼──贪瞋痴苦也没有。初生净土的众生,烦恼习气未曾断除,但由于环境的特胜,虽有烦恼而缘缺不生。净土的物质所需可以自由取给故不会生贪心;诸上善人共聚一处和乐融洽,故不会起瞋心;正信正行,所以不会起邪见等痴心。起烦恼的因缘不具足,所以不会有烦恼而得到身心的清净。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