悭者,耽着法财不能惠舍


烦恼二十:言悭者,耽着法财,不能惠舍,秘悋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亦贪分也。

其中“耽着法财”就是舍不得把法和财富施舍给别人;“不能慧舍”就是不能恩慧地施舍给别人;“秘悋为性”就是贪著自己的钱财,舍不得让别人知道,怕人家知道了说自己是守财奴、小气又吝啬,什么东西都是自己存着好,而且是越多越好;“能障不悭”就是障碍不悭贪;“鄙蓄为业”就是卑鄙的收藏,而且收藏是为了自用。

其实,注意积蓄这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或者在什么紧急的时候,你把这些东西拿给大家用多好啊。我们有些老人家差不多上了六十几岁、七十几岁都是这样的,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会有这样的生活习惯,别说舍不得给别人,自己都舍不得用,说卑鄙的收藏肯定是有一点过了,注意简朴是好的事情,该用的也要用,要看用到什么地方,这个悭破不了,对应的贪也就破不了。比如你存在存折上的钱,数字从50万、60万……100万,越存越多,很高兴,其实还不如布施出去广积福田和善缘,这才是最好的存款。

“法财”,一个是法,一个是财,财是物质方面的,法是佛法和世间法方面的。大家一定要知道要如法地求法,如法地求财。打个比方,有些人刚刚入寺院不懂得这些,觉得师父们都是很慈悲的,有求必应。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怎么恭敬师父,那么师父也就不太理他。一看这个人都不懂得恭敬三宝,弄不好还要训斥一下:“像什么样子,想要就要的,起码你要怀着恭敬的心啊,不然这些东西对你来说不是好事。”

这里举了个例子:那天来了两个人,不通过客堂就直接进来求法,不让他们进来他们又生气地说法师吝啬。这就是他们不懂规矩,太自我无知,对法的不尊重。求法代表自己的恭敬心,没有恭敬心传一百次法也是没用的,你承受不住,也不能到你的心里去,只是表面上一个法的名称而已。

就像我们现在听课,你不是认真地用恭敬心来听,听完之后又不好好地学习,这个法一闪就过去了。你能记住多少?在你心里能有多少印象?对你心的改变又能产生多大的变化?大家问问自己。不要一说就是:我都学佛多少年了,怎么还是没有进步?碰到事情还是这样子的。

那这里面就有问题了,因为你恭敬心不够,对法的希求心不够,没真正把求法当成重要的事情来做、来学。另外,求法也不是看你给的钱多少,如果是这样,首富想求什么法就可以得到什么法了。法不可随意传的,如果你传的法用到外道的地方去了,那就是害佛教,钱再多也不能传,这些时候就并不是悭法。法要传给恰当的人,不是这个根机的人是不能传的,有了合适的人你又舍不得传那才是悭法。

还有居士问我:像马路上有一大堆的乞丐,寺院门口也有的,可能其中是有组织的丐帮,这些要不要舍呢?有些法师说:“要舍,这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当然你的善心是修了,从某方面来说也值得提倡。但是这些事情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意思是持保留的有限的态度,适当地给一部分,不然有些事情也是不好的。

另外,我再举一个小路尊者的例子:小路尊者的记忆力特别差,教他一个偈字背了前面忘记后面,这为什么呢?这就是以前悭法,他以前学佛的时候舍不得把法给别人,别人想求法他不教给别人,那到时候就得这种果报。你要舍不得钱给别人,以后你就受贫穷的果报;你要舍不得法给别人,以后你学佛就特别的艰难。

所以,因果都是对应的循环,我们现在都要舍,舍就是得。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无私奉献的人,奉献以后不再计较任何得失,真是能做到这一种才是了不起。当然,这个小路尊者最后因为行持和意持的能力强也得到了阿罗汉道,虽然他多生多劫是悭法的这么一个情况,但是因缘成熟遇到佛陀,出家后最终还能得度。

另外出家人的铃杵,如果是修学佛法用的只有一副的可以不给,这个并不是舍不得,这个是修法要用的,比如说三衣,你只有一套的情况下,可以不给。祈求的人也要了解人家的情况,然后再求。很多人是这样的,只顾自己的需求,他不看客观的条件和别人的感受,不看别人是否有这个能力来给你提供这种服务。

所以,我们对于这些东西心里要释然和安心,有就有了没有就没有,当别人有而你恰好因为因缘的关系没有的时候,就要想大家都有了,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挺好的。你把没有的机会留给了自己,虽然不是主动的,但是你被动的也要欢喜地接受,那也是修行功德

“亦贪分也”,悭是属于贪的一分,贪的里面对于法财舍不得布施就叫悭。它本身没有体,是从根本烦恼“贪”一分生出来的,以贪为主体。贪是贪得无厌,再多的都想要,越多越好,悭是拥有又舍不得给别人,特别吝啬和小气。大家受了菩萨戒之后就知道布施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菩萨戒里去做:日食三两金,迎来送去。但是,你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锻炼自己,破除悭贪之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关于学佛释疑

学佛释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学佛释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学佛释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学佛释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