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戒论师与摩诃衍那和尚的辩论(二)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在讲解《定解宝灯论》中说:“藏传佛教从拉托托日时代始创,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真正弘扬,历经五个朝代之后,在赤松德赞时期,国王培养了诸多翻译家以及班智达,此时佛法趋至辉煌鼎盛的时期。当时赤松德赞从敦煌迎请一位禅宗大师到藏地弘法,在其弘法过程中,因观点出现分歧而与当地教派分成两个派别,一者认为需要先观察而后入定;另一宗派持何者也不执著之观点,即摩诃衍的宗派,他认为无论黑狗、白狗,被咬之后都会出血,同样,好的执著、不好的执著均为恶趣之因,所以什么也不用执著,只需自然安住即可。其时,国王的王妃也修学什么也不执著的和尚宗,开始不取舍因果,不断恶行善。这种局面导致整个藏传佛教内部出现一片混乱。这时,有人提醒赤松德赞菩提萨埵所作授记:我离开藏地以后(当时论师已经离开藏地),教法如果出现混乱或不和,可从印度迎请嘎玛拉西拉(也即莲花戒论师)遣除争论。国王于是派人从印度迎请莲花戒论师。

对于莲花戒与摩诃衍的辩论,《布敦佛教史》中讲得非常多,但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则是《巴协》。根据历史记载,他们二人从见解上辩论得很少,莲花戒论师主要从比喻上击败了摩诃衍的观点,是什么比喻呢?摩诃衍认为:“自宗见解从开始到最后都是最高的,就像大鹏飞于空中,而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见解则如同猴子爬树一般。”对此,莲花戒问他:“所谓的大鹏是否于地上腾空升起?大鹏虽然飞得很高,但最后是否仍需落于地上?”对此,摩诃衍承认确实是起于地亦落于地。莲花戒论师说:“以此可以说明,最初不能遮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见解,就像大鹏鸟需从地上飞起一样;最后也不能远离因果之见,正如大鹏飞得再高仍需落于地面一样。因此,对善、恶等一切法皆不执著的观点不合理。”对此,摩诃衍无可辩驳。

总的来说,无念和尚宗在国际上是比较重视的一个大问题,1995年在印度曾专门召开国际性研讨会,他们认为宁玛巴与噶举派可能就是无念和尚宗。当时堪布南卓就这一问题的相关历史,也在法王如意宝面前请求开示。后来研讨会并未对宁玛、噶举二派造成任何影响。

汉传佛教有些历史上说摩诃衍在这场辩论中获得胜利,但藏传佛教普遍认可上一种说法。根据藏传佛教的历史,对这一辩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莲花戒论师与摩诃衍是面对面进行辩论的;另一种则说他们是通过书信辩论,并未真正见面。不论见面与否,通过这场辩论,国王赤松德赞不允许摩诃衍继续留在藏地是无可非议的事实。有人说:摩诃衍离开藏地时,有一只鞋子掉在了藏地。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缘起,因宁玛、噶举的部分修行人后来仍然修持何者也不执著,以此表明摩诃衍的部分见解仍然留存于藏地。

值得一提的是,无垢光尊者曾在《实相宝藏论》中说:“阿阇黎大和尚的密意,寻伺者未能接受,从实际意义来说,其密意完全符合正法。”后来,藏传佛教中有人说:和尚宗非常合理,无垢光尊者也对其进行赞叹,只是藏地福报太过浅薄而导致人们未能接受。对于这一点,即使翻阅无垢光尊者所有的论典,也找不到“藏地福报太浅,以致未能接受大和尚之观点”等字眼。那无垢光尊者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无垢光尊者所谓的“寻伺者”并不是指莲花戒等人,而对于和尚宗最初即断除善法这一点,尊者也并不赞叹,但于最究竟境界时则与和尚教所说观点相同。《实相宝藏论》的科判也是如此分析的——究竟应远离一切善恶分别念。因此,麦彭仁波切所遮破的,即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执著的观点。

还有些人说:莲花戒与摩诃衍并没有进行过辩论。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当时通过国王赤松德赞的劝请,莲花戒论师曾依据这场辩论造了三个“修行次第”,其中将摩诃衍的观点以及对其如何作的驳斥等每一环节都记载得非常清楚,这在藏文文献中十分明显。后来,一百零八个伏藏大师之一的酿•尼玛沃热说:摩诃衍大和尚所说是利根者的行境。他的观点与无垢光尊者的密意应该相同,在抉择最究竟见解时,摩诃衍这种没有任何执著的观点完全合理。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场辩论,因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世俗方面积累资粮、念诵咒语等善根,而汉传佛教对此不是很重视,因此,摩诃衍抉择了很高的见解而对世俗法并未着重提倡,但从有关佛教历史来看,摩诃衍后来呈给国王赤松德赞的三道表疏中曾讲到:现有弟子五千余,主要教其念诵《楞伽经》、《维摩诘经》。以此说明他个人并未舍弃世俗方面的善法。但后来或许以教派、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摩诃衍的见解与其他派别产生分歧,故而不得不离开藏地,这种现象也十分有可能。

麦彭仁波切于此处指出,即使见解再高也不要离开世俗善法。现在汉传佛教确实有这种现象,对世俗方面积累资粮、念诵咒语等根本不行持,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藏密问答录》中也曾间接...做过描述:“有些人也会手缠念珠,或胸前挂一串很大的佛珠。但仔细一看才发觉,原来很多人是把念珠当成一种摆设,或单纯的消灾避邪的护身符。”特别是某些大和尚,他们将念珠挂于胸前,却根本不念咒语,对世俗方面的善根完全不重视。

总之,诸大德对摩诃衍的观点的确褒贬不一,比如智悲光尊者、竹庆仁波切曾对和尚宗的观点大加赞叹,但他们也仅是从入定角度所作的宣说,对世俗善法不加重视这一点不应赞叹,于此二者必须善加区分。

藏传佛教个别人认为:汉传佛教完全不合理。这种说法纯粹是孤陋寡闻的一种表现。所谓的和尚宗并不代表所有宗派,汉传佛教分有净土宗、天台宗等八派,其中以坐禅为主的是禅宗,而禅宗也分顿悟派和渐悟派。从禅宗历史衡量,这一宗派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因果行为并未遮止,而且,从古至今有无以计数的修行人均是依靠禅宗成就的。虽然达摩祖师最初与梁武帝接触时,因对其过于执著世俗善根不能接受而离开,但后来通过观察缘起,达摩祖师发现他的教法在七代之内会非常兴盛,成就者非常多,七代以后不会十分兴盛。正如祖师所言,宋朝以后尤其清朝末年,此传承基本上已经失传,但仍有许多大成就者层出不穷,因此从达摩到六祖之间,这一派的教法非常兴盛,《六祖坛经》等也具有相当大的加持力。

也有人认为:大圆满与禅宗无有二致。对此应详细分析,有关本来清净方面,如无垢光尊者所造《禅定休息》中出现的很多词句与禅宗确有相似之处,但并不能以此说二者一模一样,比如大圆满中托噶、任运自成等字眼在禅宗只字未提,因禅宗根本不具足有关这方面的窍诀;修学禅宗不需灌顶,而听闻大圆满必须经过无上妙用的灌顶,否则不能听闻。禅宗的最究竟境界主要依靠《金刚经》和《楞伽经》,前者抉择空性,后者抉择光明,禅宗依靠这两部经典成就的非常多。在藏传佛教,一般《般若经》的空性方面以《中观六论》进行解释,光明方面则由《现观庄严论》解释。汉地禅宗的最究竟观点与《般若经》相同,这与大圆满相差无几,但不能说禅宗与大圆满一点差别也没有,大圆满具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窍诀和要点,在这一点上二者确实迥然不同。

对于现在汉地个别修行人无念坐禅的现象,麦彭仁波切在这里已对其作了授记。不过,对于和尚宗我们不能一概贬之,尤其一些利根者,依靠上师指点、弟子通过参悟很快开悟获得本位的现象非常多,这一点只要阅读禅宗祖师的历史就可以一目了然。因此,此处的“和尚宗”是指持好恶皆不执著之观点的一种宗派,着重破斥的对境是那些不修任何善法只是一味无念坐禅的人,并非破斥所有和尚宗。希望大家对此一定要注意,不论是按禅宗修法入定还是以大圆满窍诀入定,出定时仍需修持善法、积累资粮,否则只是在吃饭时开始出定,之后什么都不执著的话,那最好连饭也不要吃了,但这一点恐怕还很难做到吧!”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入门

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