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
△藕益大师著作《法华会义》的时候,他曾经把每一个修学的位次,或者世间的万法在修学道理上都冠以八个字,叫教、理、智、断、行、位、因、果。
△你想懂得修学次第,你必须每一个阶段有它的教,就是圣言量,佛所说这个教理。然后这个教只是语言,语言背后所讲的那个理,你还要通达。
△光通那个道理还不行,那个道理要变成你的人生观,就产生你内在的智慧。
△教和理都是知识。
△那智是知识变成智慧,有了智慧以后,我们的烦恼自然就会断掉。
△所以学佛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的烦恼有没有减少。事实上烦恼就是苦,不烦恼,就是乐。
△教、理、智、断这四个是从理上、从学上就要先开始,就修学次第的学教,学教、学理、学智、学断,学会断烦恼。那么只要你这样去学了以后,你的人生就开始修正了,所以后面是行、位、因、果。由于内在的烦恼慢慢地断除了,于是你个人的行为开始改变。
△你想改变你修行的位次,一定要问什么是改变你人生境界的内因?什么是你改变人生境界的结果,这叫行、位、因、果。
△如果想修行,你必须要知道行、位、因、果是什么?拿什么方法来改变你的行为,通过行为,你的位次就是你内在的人生境界位次,修行位次有没有改?
△根据智者大师《法华玄义》,还有谛光大师的《天台四教仪》,还有各种天台宗的著作,《菩萨璎珞本业经》、《大智度论》、《般若经》,特别是《华严经》,那么这些大乘经论都对我们走向成佛的每个阶段有所描述。
藕益大师著作《法华会义》的时候,他曾经把每一个修学的位次,或者世间的万法在修学道理上都冠以八个字,叫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你想懂得修学次第,你必须每一个阶段有它的教,就是圣言量,佛所说这个教理。
然后这个教只是语言,语言背后所讲的那个理,你还要通达。你不能当那个录音机,或者是复印机一样,把那个词背在脑子里面,那不算,那个只是教。教背后的那个道理,你要通达啊!光通那个道理还不行,那个道理要变成你的人生观,就产生你内在的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啊,把教理背下,语言背下来了,理论好像也能说通了,但是你并没有这么看,那就不是你的智慧,那只是知识,换句话说,教和理都是知识。
那智是知识变成智慧,有了智慧以后,我们的烦恼自然就会断掉。智慧越低,断的烦恼越少;智慧越高,断的烦恼越多。所以学佛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的烦恼有没有减少。事实上烦恼就是苦,不烦恼,就是乐。
教、理、智、断这四个是从理上、从学上就要先开始,就修学次第的学教,学教、学理、学智、学断,学会断烦恼。那么只要你这样去学了以后,你的人生就开始修正了,所以后面是行、位、因、果。由于内在的烦恼慢慢地断除了,于是你个人的行为开始改变。如果在生活当中还永远秉持的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或者说只是照顾一个非常微小的错误的自我的那种感觉当中去,那么这种人跟人相处起来非常累,旁边的人跟你相处也非常累,个人的行为很怪癖,别人看到你也受不了。这种行为该不该修正?应该是可以修正的。所以只要你修正了你的行为,你的位次就开始改变了,叫行、位。
你想改变你修行的位次,一定要问什么是改变你人生境界的内因?什么是你改变人生境界的结果,这叫行、位、因、果。如果想修行,你必须要知道行、位、因、果是什么?拿什么方法来改变你的行为,通过行为,你的位次就是你内在的人生境界位次,修行位次有没有改?修行位次改了,你内在的因——身、口、意三业就有变化。这个造业,每一个业,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言行举止都是你生命当中造下的业因。外在的世界是由你内心显现出来。
根据智者大师《法华玄义》,还有谛光大师的《天台四教仪》,还有各种天台宗的著作,《菩萨璎珞本业经》、《大智度论》、《般若经》,特别是《华严经》,那么这些大乘经论都对我们走向成佛的每个阶段有所描述。描述的结果把它总结起来,总共从人到成佛有一百个位次,正好一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