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误会佛教 烧香拜佛不是迷信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迷信。这里面问题很多,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几种:

一、礼佛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颜色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虽没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为敬礼的对象,有的还跪下祷告,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说佛教礼佛为拜偶像,这是西洋神教徒对我们礼佛的意义不够理解。

至于香花灯烛呢?佛在世时,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洁。信佛礼佛,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并不是献花烧香使佛闻得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西洋宗教尤其是天主教还不是用这些东西吗?这本是一般宗教的共同仪式。礼佛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或者讲话,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二、礼忏

佛教徒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话叫忏摩,是自己作错了以后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在过去世以及现生中,谁都做过种种错事、犯有种种的罪恶,留下招引苦难、障碍修道解脱业力,为了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佛法有礼忏的法门,这等于耶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内心真切的忏,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会忏悔,要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口诵心思,也就是知道里面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的礼佛,求佛菩萨慈悲加护,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杀生、偷盗、邪*等的不是,一心发愿改往修来,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教我们忏悔的仪规(耶教也有耶稣示范的祷告文),但主要还是要从心里发出真切的悔改心。

有些人连现成的仪规也不会念诵,就请出家人领导着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悔,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了。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为要借三宝的恩威来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也请出家人来礼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为了铺排门面,为了民间风俗,只是费几个钱请几个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那是失掉忏礼的意义了。

佛教到了后来,忏悔的意义糢糊了。学佛的自己不忏,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弄得出家人为了佛事忙,今天为这家礼忏,明天为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佛事为唯一事业,出家人主要事业放弃不管,这难怪佛教要衰败了。所以忏悔主要是自己,如果自己真真切切的忏悔,甚至是一小时的忏悔,也是超过请了许多人作几天佛事的功德。了解这个道理,如对父母要尽儿女的孝心,那么为自己父母礼忏的功德很大,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不要把礼忏、做功德当作出家人的职业,这不但毫无好处,只有增加世俗的毁谤与误会。

三、课诵

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饮食时候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在一部分的居士间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老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日本从中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终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四、烧纸

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于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来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

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母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佛教传来中国,适应中国,方便的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好不要烧纸箔等,佛教里并没有这些。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免得佛教为我们受罪。

五、抽签、问卜、扶乩

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的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靠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合理的作去,绝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这几样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学佛释疑

学佛释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学佛释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学佛释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学佛释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