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修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不但浪费时间,徒耗精力,而且结局也决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甚至或会留下许多懊悔,造成自己一生的遗憾和不幸!
学佛,自然也需要认清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转迷成悟’各‘离苦得乐’。
迷和悟,是相对的名词。迷就不悟,悟就不迷。不迷,就是圣者,不悟,就是凡夫。凡夫愚昧,不明宇宙缘起无常的事相,所以执我执法,起惑造业,流浪生死,长沦苦海。佛号觉者,有大智慧,对于人生宇宙缘起的事相,有透彻的理解,知道是缘生性空,缘起无我,不再执着,造恶业,自寻烦恼,以招苦果。这便是迷悟的界线,也就是圣凡的分野。
因此,学佛的目的,不外乎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但迷是迷个什么?悟又悟个什么?迷是迷昧真理实事,成了贪嗔痴的烦恼,不知修习戒定慧的道法;悟是悟理见性,明辨事相,从修戒习定,由定发慧,打破无明的罗网,截断生死的根源,证登涅槃的彼岸,生起离苦得乐的胜用。
为了世人沉迷,所以我们提倡学佛,而能获致这种修养。要使身心恬澹宁静,少欲知足,必须要了解诸法性空,缘起无我的道理。对于世间一切的事物, 看得透彻,不争不报,即于现世,便可减少许多自寻烦恼的苦痛了。若再能依戒定慧的三学去修习,断除贪嗔痴的三毒习气,那么,就可获得出世解脱的涅槃之乐。
但是,学佛的目的,不只是为自己离苦得乐;还要普为一切众生解除苦难,得到快乐。在现世少欲知足,减少烦恼的痛苦;或修习戒定慧的道法,得证涅槃。这都是在消极方面,为了自己要离苦得乐,所达到的目的。我们在达到这种目的之后,更须进一步的拿出积极的精神,来为社会服务,来教导社会,来化度社会,来为社会广大的人群谋福利,使广大的人群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学佛的人能够这样做,那么,不特学佛的目的达到,亦是学佛的任务完成。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们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那么,三宝具备的品质又是什么?
佛,是觉悟,具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僧,是圣贤僧的品质,即无漏慧及解脱德。所以说,并不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成为三宝。更重要的,是于自身圆满成就三宝具备的品质和功德。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宝。
对于出家众来说,虽然剃发染衣,成为继承并弘扬佛法的僧人。在形象上,已是住持三宝之一的僧宝,与佛像和经典一起,象征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但从内在考量,是否具足表里如一的相应品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反躬自省的。若有名无实,流于表相,终究与解脱毫不相干。发心出家,只是踏上了寻求真理的解脱之路,抵达终点之前,尚需不断精进修行,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三宝。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佛菩萨那样的品质。念观音圣号,是为了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作为学习榜样,时时激发自己,圆满同样的慈悲品质;念弥陀洪名,是为了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此作为修行楷模,时时策励自己,成就同样的宏誓伟愿。
所以说,称念佛菩萨名号,不仅是为了得其护佑,更不是祈求他们满足一己私欲,乃至成就自身的凡夫心。这一切,与佛法修行是背道而驰的。忆念佛菩萨的根本目的,是仰慕其智慧、德行,从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不断向佛菩萨靠拢,最终于自身成就和他们同样的品质。如此,才是标准的佛子所行,是对皈依的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