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托钵乞食”有什么规矩?
说到托钵乞食的规矩,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每次外出托钵,都专找贫穷人家乞食,为的是让他们有机会种植福田,以度脱贫穷。须菩提则刚好相反,为了不增加穷人的负担,会到有钱人家乞食,让富者能够继续广种福田,未来才不会穷苦。佛陀知道这样的事情之后,有一天特地召集大众开示:“佛法应该建立在平等上,托钵乞食应当不分贫富,不计贵贱,不分精粗,次第乞食。”所以,托钵乞食要依照次第,不能因为这户人家比较贫穷,没有好东西吃,就不去托钵;那户人家吃的比较好,就到那家去托钵。另外,在所得食物上,也没有荤素的忌讳,只强调遵守“三净肉”的规范。
当然,托钵也不是像叫化子讨饭一样,挨家挨户到人家门口去要,而是正好哪个信徒家里有喜丧婚庆,他会预计好当天供养的人数,把饭菜摆到门口,当比丘经过时,就一份一份地分送给他们。如果有比丘迟一点出来托钵,供养结束就托不到东西吃了。
目前南传佛教国家仍实践托钵乞食制度,而且是全国人民奉行,但是在台湾、美国等地,信仰自由,人民不完全是信仰佛教,若要托钵乞食就不方便了。因为每个国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托钵乞食的制度不容易实行。所以,中国丛林便采集中修行的方式,让出家人一起到斋堂吃饭,称为“过堂”;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到斋堂里吃饭,只是经过一下,不贪心、不好吃,也不计较饮食的好坏。所谓“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能吃饱就好。所以,在佛门里,“过堂”也是一门修行功课。
无论托钵或是过堂,都是“借假修真”,人总要吃饭才能存在。另外,“过午不食”也是佛制生活的规范之一。佛世时代,迦留陀夷比丘于傍晚时分入城乞食,由于光线不足,一位孕妇误以为是鬼魅,受到惊吓而流产,因为这样的因缘,佛陀才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律。所以,并非如某些人以为的是修行高深的象征。
现代社会由于大家工作忙碌,也不必坚持要过午不食,倒是能“过午少食”,少吃一些,晚上的睡眠将更舒服。不过,现代人反倒是有“遇早不食”的习惯,早上不习惯吃早餐;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吃得饱,对于一天的精神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想修行并不在“吃”的上面计较,当吃则吃,不当吃则不吃,身心平衡才是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