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禅的用功要领
佛法是讲止观双运的,止即寂止——禅定;观即觉照——智慧。如果只是修习禅定,还不能够引导我们开发智慧,觉悟到真理。所以,观就非常重要了。那怎么来修习观法呢?在佛教里最经典的就是运用四念处的方式,用现在西方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词汇就是正念(虽然“正念”源于古老的佛教禅修,但在当前的入世应用中常常是不涉及宗教背景的)。
一、四念处概述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式。
在佛教中,不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开悟、证果的圣者,乃至于阿罗汉,或者佛陀本人,他们都是依四念处而住。所以,作为佛弟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四念处这种安住身心的方法,这是一项基本功。因为,普通人的正念非常微弱,即使圣者,仍然会有失去正念的时候,只有佛陀才是正念不失者。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四念处,有时候会觉得教理跟生活非常难以融合。遇到境界功夫用不上,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往往是理论居多,实践偏弱,这都缘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学习和掌握基本功。
观禅不像止禅那么简单,要真正掌握,可能还需要依正确的方式长期习练,甚至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它才会逐渐融合到你的生活里。关于四念处的学习在佛教中有详尽的观修方法,在此仅介绍它的入门基础,也是重点。
二、四念处内观修习要点
正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用正确的方式来觉照我们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身心现象。
第一,正在发生。
比如我们正坐着,会觉察到身体端正不端正、紧绷还是放松;会觉察到舒服不舒服的心情感受;可能还看到灯光,听到声音,闻到气味,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接触……所有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六种现象,被称作一切法。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此时此刻所经历的。因为我们此时此刻可以去觉照的太多了,我们就归为四大类:身、受、心、法。
虽然,你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官,但并不意味着你已真正开始了四念处的禅修。以正确的方式来觉照,将是非常关键的,它决定了我们觉照的结果。很有可能,当你觉察的时候,你会更烦躁、更难受,宁愿沉溺在手机里。但是一旦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觉照方式,就一定会改善我们的身心,开发我们的智慧。
第二,觉照的正确方式。
禅修时要能够围绕四念住展开,就是佛法中真正的禅修。毕竟,在意业和行为完全以欲望为主导的人类身上,对身心的不正确理解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四念处正是认知身心本质的方法,借助这种方法,禅修者通过对身心进行反复的觉察与认知,达到破除无明,远离烦恼的目的。要正确地觉照,包括以下几点:
1.保持中立。
一是觉照像镜子一样,要保持中立。禅宗常说“不迎不拒”,即不去抓取,也不抗拒。而是像旁观者一样,只是“看着、看着”“知道、知道”这样一个最根本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我们都会评判,或者抓取我喜欢的,抗拒我不喜欢的。但是在四念处的过程中,为了觉悟真理,提升我们身心的品质,要切换到另外一种新的觉照模式。腿麻就是腿麻,不烦躁、不抗拒,对于一个熟练运用四念处的禅者来说,他会观察这个腿麻,觉照这个腿麻,意识到这只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生起、在变化、在刹那地灭去。“振动、振动”,“消失、消失”,然后又生起新的状态。他会有一种非常清新的、流动变化的、开放的心态来观察。这就是一种不一样的状态了。
2.关注它的无常性。
无常性,就是不管我们观察任何一个目标、任何一个对象,都要意识到它是无常的。比如我现在在说话,大家就标记“听到、听到”,这是法念处的觉照、一个声音现象。如果我们没有学过佛法的话,只会关注到声音的生起,但是很少意识到声音灭去。我们了解了无常观,就不光是觉照它的生起,还会体会它的灭去。此时此刻,我说的每一个字,在生起的刹那,就已经消失在虚空中了。那你有没有觉照到这一点呢?假如你觉照到了这一点,你的心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可能在刹那之间,你的心就会体验到一种空灵,觉照马上就提起来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管你听到的咳嗽声、电器的声音,还是拍照的声音,其实都在为我们演说无常和空性的道理,都可以帮助我们开悟。
当我们把无常的见地融化在禅观里,你会发现,不仅声音是无常的,吃饭的味道也是无常的,到了喉咙里的时候它灭去,是不是?苦乐也是无常的。到最后,不管是开心的、痛苦的,都灭去了。如果回观我们走过来的几十年,是不是你所经历的所有东西,都已经灭去了,留下来的可能只是你心里的影像,被称作一个概念,留在你的心里,而那个事物本身、经历的所有苦乐本身都已经灭去了。所以,我们不用太执著苦乐,要知道它们终归是会消逝的。有很多人觉得生活好痛苦、很难熬,倘若你想到了无常,你就会获得面对的勇气。
因为无常,苦乐现象都不过是如梦如幻的展现而已。所以关注无常性,特别有利于我们心的宁静和开放,帮助我们放下抓取,放下抗拒,去除掉所有的执著,如如不动。
3.无我的态度。
现象只是现象。如果你对自己说“我很累”,那此刻体验到的累的感觉就与你的自我连接在一起,把你整个淹没掉了,你就变成了累。但是当你只是标记它为“觉察到一个累的感觉”的时候,就对这种累的感觉产生了觉照和关怀,它是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吗?是在心里吗?你就不会再沉浸在痛苦中,而是展开一种带着好奇心的探索、一种自我关怀,对自己的身心现象,会产生进一步的领悟,了解它是怎么回事。
对生气的情绪,也要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这样一种无我的态度,来标记所有的部分都只是现象,而不是把它跟自我放在一起,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种非常不一样的生命态度。
我们的智慧从哪里来?就是来自这样的非常彻底的觉照,非常清晰的观察和了解,万法的实相就会展现给你看。所以心烦了,你不要说“我很烦”,这样你就会被烦淹没。如果你告诉自己:观察到了一种烦的感觉、一个烦的心念,那么你就会启动自我关怀和自我觉察。
所以学了正念,特别有用。修习多年以后,我慢慢地形成这样的习惯,就是不管自己出现什么状况,比如心情不好、身心不舒服,首先都会去觉察它。每次这样的觉照,都会给自己带来很不一样的启发和了解,产生领悟转化和疗愈。佛法其实充满了慈悲和智慧,可以终身受用无穷。
4.无为、无所得的态度。
我们平时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首先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无常故空,无自性故空。声音是空的,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只有现象没有本质;味道是空的,都是众缘和合。最后说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我们在禅修中也要用一种无为、无所求的态度,比如腿疼,你想通过觉察让它赶快消失掉,那么就变得有所求了。我们觉照腿的疼,不是为了让疼消失,而是要知道这个疼本身是怎么回事,是为了帮助我们觉照,只是体察它的生灭的实相,观照我们的感受本身。所以,不需要添加任何的东西进去。
有时候,我们为了治病去禅修,扫描身体,觉察自己,希望把病治好,让身体更健康。有的人想打通气脉,有的人想开悟,用力去观察,反而把自己弄得身心紧绷。其实最关键是要观察自己心里的执著,放下它,用一种非常纯粹的、非常干净的方式来修行。所以,观禅比止禅更轻松。它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修行方法,完全不需用力。
作为初学者,为了训练觉照,可能会用一点意志力不断地提醒自己,但是一旦熟练了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觉照是非常自然的,跟呼吸、吃东西一样,随时随地在展开,重点是一定要用无所得的方式。如果说我们有所得,用力地想抓取一些东西,想修出一些东西来,就会带来疲劳、紧绷,甚至可能会带来禅修的障碍。有的人修行的时候为什么特别累,或者觉得头痛、上火、身体失调,原因就是有抓取,在禅修过程中,添加的东西太多,就不够放松,没有放下。
5.合理选择觉照目标
本来“觉照”两个字,已经把四念处讲尽了。但是初学者,有时候会感觉此时此刻目标太多了,心念、呼吸、听到外面的声音、看到灯光……铺天盖地的都是现象,这会让自己的心很累、很忙、很动荡,都不知道该怎么观了,找不到禅的宁静。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选取主要的目标,比如说走路,就以观脚步为主,把心一直放在脚步上,“走路、走路”,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会相对地宁静下来。坐禅的时候,观你的坐姿;“坐着、坐着”,体验坐着的感觉;“接触、接触”,你的脚跟垫子的接触,臀部的接触,手的接触,嘴唇的接触,眼睛的接触……
也可以用一个很好的方法——观呼吸。因为,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在呼吸,呼吸是一种非常现成的但又非常纯粹的目标。像有的人会体验在鼻端的呼吸,就静静地关注鼻子前面一点点的地方来了解吸气和呼气,吸气的时候自己标记“吸”,呼气的时候标记“呼”,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吸和呼,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心宁静。慢慢的,一边观呼吸一边放松,一边放松一边观呼吸。
有的人呢,观鼻子会觉得比较紧绷,就喜欢观腹部的起伏,这时你也可以体验到,随着你的呼吸,你的腹腔会慢慢一起一落,你可以标记“起、落……起、落”,来观腹部的起伏。
总之,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方式,通过更多的把心放在主要目标上为主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帮助我们觉察。
当我们这样持续地观察,自己的觉照力增强的时候,慢慢地会看到一切现象会呈现出它的本质。什么本质呢?无常性、无我性和空性。当你听声音的时候,你会发现声音灭去了,刹那灭去;当你尝味道的时候,味道在变化;当你看呼吸的时候,每一次呼吸都在生灭;当观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最后会发现,这个感受也是无数个密密麻麻的微细的感受在刹那生灭。慢慢的,降服了五盖(即贪、嗔、昏沉、掉举、疑)之后,再进一步去观察自己的整个身心,会真正地看到无我,契入涅槃境界,证得实相。
所以,静观,作为四念处的起步是很简单的,但也是甚深的,一定要把基础打牢,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深入观修,直至究竟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