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寺院吃住都有哪些讲究?


寺庙里的任何物件都是十方供养,十方善心人的供养啊!就连一些出家人都受不起,我们又有多大的福报白吃白住寺庙里的?出家修行受十方供养,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对出家人尚且如此,何况居士在家人?

我们发心来寺庙做义工培福报当然是好事!但不能想着我是来帮寺庙里做事,我来这做事又没有要工资走了为什么还要我捐钱出来?千万不要这样子想,来做义工培福报是你为你自己培福,但你吃住可是十方供养!寺庙里的任何东西不与取,哪怕是一针一丝,到时可是千倍万倍地还。所以吃住寺院走时尽量将足够的钱放到功德箱中。

贪占寺院的便宜,白送(如寺院僧人、净人、义工等为私交、私情故将三宝物赠送给俗人)、白拿(俗人从寺院或从僧人手中随意索取或接受三宝物品,而无相应补偿)、白吃寺院的东西,不论是否不予取都是造罪,贪吃贪得贪便宜,凡是贪寺院的都是大贪大痴。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白占“三宝”的便宜,正是贪小便宜吃大亏!寺院淘汰的供果往家拿也可以,但务必如佛所教依法赎请!——按照市价付钱,一丝一毫不能白要。

三宝之物能不能随便享用?

《佛说因缘僧护经》说:“有九种人常处阿鼻大地狱中:一者食众僧物。二者食供佛物……”

正法念处经》中佛说:“若何等人取佛财物而自食用,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叫他取……堕阿鼻大地狱黑肚小地狱……”

《大般涅盘经》佛说:“若佛灭后,一切信心所施佛物,应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宝幡盖,买诸香油、宝花以供养佛。除供养佛,余不得用!用者,即犯盗佛物罪。”

优婆塞戒经》佛言:“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尚先一受用,然后自服。若上佛者,以华香赎。凡所食啖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也。”

什么样的人可以享用信财?

佛在经中讲:第一、戒律清净;第二、每天不停地闻思修行。佛在经中讲:“虽然戒律清净,但若不闻思修行而享用信财,将来要用自己的血肉偿还。”信众拿来供养三宝的财物叫信财,众生发心给亡人超度用的财物叫亡财。能不能接受供养不是你说了算的。你想接受供养,你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不一定有这个权利,佛也没有给你这个权利。若是你接受了,将来就要感受果报。你说你不能受供养,那也不一定,看看你戒律是否清净,在这个基础上是否不断地闻思修行。若是你戒律清净,在这个基础上有闻思、有修行的话,你就是佛在经中所说的福田,即使享用三界财富也不会有罪过的。若是戒律不清净,享用信财或亡财的话,将来要下地狱,尤其是在无间地狱里感受痛苦。戒律不清净的人,没有一点一滴享用信财、亡财的权利。

一些出家人和居士不懂因果,随便享用信财,能占点便宜或好处时就赶紧占。若是人家可怜你,给你做布施,那不叫信财,而叫布施。以信心给你的供养与以同情或慈悲给你做的布施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上供,一个是下施:上供是以恭敬心、信心进行的,下施是以悲心、施舍心进行的。发心、动机不同,行为和结果也不一样。

大家应该多发心,最好上供,最起码也要下施。是不是布施,这要看你的发心。若是以悲心,即使是给儿女、给父母财物也是布施;若不是以悲心,即使是给穷人、给残疾人财物也不是布施。现在很多人都做慈善、做义工,但都是表面上的,根本没有发慈悲心,甚至连同情心都没有,只是借着做慈善的机会谋取一些暂时的利益,这不是布施。

我们可以以同情心或悲心帮助、施舍他人。人家施舍你的时候,不要贡高傲慢,认为自己了不起,是不是已经有功德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同修道友之间,有困难可以帮助,但这是布施,供养是不允许的。

开许的情况

对于三宝物,出于私心擅相授受,则双方皆有罪。若寺僧见落难人,行将倒毙,大发慈悲,而取饮食以活之,被救难民原非贪心,活命要紧而接受,则双方皆不应有罪。受恩之人日后也应涌泉相报,护持三宝,做增上因缘。故不可一概而论。

非常之时事,做非常之处理,未可厚非,但不能做常态化理解。若今人有困难自有政府救助,若非与寺院或僧众物品牵扯不清不可,那就纯属自作之孽。因果务必要清楚,寺院的东西,僧人的物品,给我我也不要,白给且不要,“不与取”就更不能要。我想,这也是信众在处理自己与寺院及僧人的关系时,所不能犯糊涂的一个原则。

一般情况下,寺院的东西、僧人的东西,以私人关系拿来送人情固然是不可以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非以佛门物不能救济黎民百姓,要说一定不行,完全不行,也不是佛法,——佛无定法。譬如岁逢饥馑,或值军阀混战,人民有难,赖托僧寺派斋施粥接济,僧人以佛食布施若反哺,无须割肉以饲民,佛心无外乎大慈大悲,谁说此举与佛心违背?!抗战时期,国难当头,虚云大师即曾大权示现,以济难民。

《虚云和尚年谱》记载:“民国十五年丙寅八十七岁近年滇中多事。兵住民房。已不相安。秋收稻熟。民不敢收。畏兵也。予往军部商。得其允许。如有僧人领导农民收谷者。兵不许阻。因是数千乡人。共来寺住。始则同食干饭。继则粥。粥尽则同食糠。饮水。乡民见僧伽同甘苦如是。为之下泪。及军事略定。农民乃得返居。此后共同维护寺庙。皆出至诚。”

数千乡人共来寺住,寺僧与民同食同饮,所供饮食都是信施于佛法僧三宝之物,若拘泥经文,则僧俗岂不都在造罪?若怕造罪而忍视苍生受难而不顾,则又何谓佛家之大慈大悲心怀?

《阅微草堂笔记》有两例,也可说明问题。其一曰“深得佛心游方尼”,文如下:

沧州有一位游方尼,常到人们家中去化缘。小门小户为她提供一些粗茶淡饭,她也很满意。她不劝人们布施,只引导她们存善心,作善事。有一次,一位妇女对她施舍了一匹布。尼姑合掌拜谢,过了一会儿,她拿起布来说:“您的善心义举,佛已心领神会,既蒙您施舍,布就是属于我的东西了。现在已经阴历九月了,我见尊婆母仍身穿单衫。现在我把这布奉送给您,请为您婆母缝制一身棉衣穿,您看好吗?”这位妇人听了,面红汗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姚安公说:“这位尼姑真是深得佛心。”遗憾的是:尽管家家户户都在传说她的轶事,却都无人能说出她的法名。

其二曰“供品济贫菩萨心”,文如下:

沧州插花庙有位董尼姑,为观音菩萨的诞辰置办供品,事后稍感疲倦,便倚案休息。恍惚中梦见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不会挨饿,你上供了,我也不觉得更饱。庙门外有好几个逃难的乞讨不到吃的,快要饿死了,你把这些供品给他们吃,你的功德就比给我上供胜过十倍。”董尼姑惊醒,开门一看,果然有几个逃难的饿得有气无力。从此,她每年供奉完毕,把供品都施舍给穷人们,并说这是菩萨的意思。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今天在座的人,90%以上都是学习佛法的,而且有些人学了很多年,这是非常坚强的。虽然在生活、学习当中,遇到了一系列障碍、困难以及命运的坎坷等,但都没有倒下去,还更加..

说老实话,修净土的人多,会念这句佛号的人不多,为什么?他没有把他的妄想分别执着念掉,他没有把他自私自利念掉,他没有把名闻利养念掉,他没有把贪瞋痴慢念掉,就不会念..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民间的道教,相信人死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后,万民匍匐在上帝座前,像一群羊般静候上帝的审..

佛法无比,妙不可言!你想发财、你想升官、你想长寿,能不能做到?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谁给你的?自己,不是佛菩萨。佛菩萨把佛法教给你,你自己依这个方法去做,就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十方诸佛太多太多了,你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别的佛?最简单的回答,就是照《弥陀经》上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四次劝导我们念阿弥陀..

妙法莲华经简介《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Pu??arīka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

关于礼仪

礼仪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礼仪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礼仪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礼仪。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