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常见词汇简述(入门必读)


佛学入门常见词汇简述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佛为人们指出一条解脱人生烦恼的道路。只要我们遵照佛陀慈悲为本的教诲去做,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

佛法

佛法是释迦摩尼佛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读诵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也甭想痊愈。同样的,如果将经典奉为能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药、了生脱死的真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佛教

佛法是本来宇宙中就具有的,而佛因为悟道了,他把这些佛理告诉世人,世人按照佛教导的言行去做,而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的佛教,其根本宗旨就是觉人救世、自救救人,理论本身就博大精深。许多宣扬佛教的人没有理会到释迦摩尼佛理论的本旨,忽略了佛陀教化在世间的精神而侧重玄谈,使许多信仰佛教的人,也偏离了佛学理论的本来轨道,逐渐演化把他当神供养了,成了无所不能的天神。

求佛

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来藏祈求。求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身通过多闻熏习,如理作意,积资净障,降伏客尘烦恼,恢复清净自性,显发种种殊胜妙用的过程。求佛,并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平安、发财、健康,而是他们的教法在指导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远离伤害。

佛像

佛像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看到佛像,就联想到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许许多多的教训。有时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来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遵照佛陀的教训去做?

磕头

磕头,表示对佛的礼敬,向觉悟者学习,在觉悟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是为了制伏傲慢心。佛菩萨是觉者,我们磕头是为了众生觉悟,是生惭愧心的时候。很多众生还有从无始劫以来形成的高慢心,每当我们磕头的时候,为所有众生去掉这颗高慢心。

木鱼

佛门法器中的木鱼,是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诵经时敲打鱼头,其用意在于:鱼有一特殊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要懈怠。另普贤警众偈的经文“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

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花代表因,代表修德。供花是给人们自己看的,提醒人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修德。花开了以后,才会结果,花开得好,果才能结得好。因此,只有常修善因,将来才能够得到好的果报

水果

水果表示成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从佛理上讲,果代表性德,是圆满智慧之果。

灯代表光明,凡是光明都表示智慧,所以我们看见一切光明的时候,就要想到应向智慧的路上走。

烛代表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佛教给人们,要想求智慧,就要能够舍己为人,去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体力、自己的技能服务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而不求报酬。也就是要人们提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水代表心境。水很纯净,代表心要清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平等。所以供养这杯清水,看到它就想到我们的心也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这是供具里面最最重要的,你甚至可以不烧香、不点蜡烛,也没有鲜花和水果,但是不能不供养一杯清水,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诸如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中,要知道修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业障

业障在于自心的执着,如果我们对相上不执着、不分别,那么,我们内心里面的业障就不存在。什么事情看不开就会有业障,要是什么事情都看得开,那么业障就不存在。烦恼也是一样,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克服心里障碍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因果

因果,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每件事都有一个因,没有因的话,是没有果的。当这个果结了后,我们要找因,这个果肯定和我们所做的事有关联,或许一句话,或许一件事,或许我们做了什么,都是我们种下的因。当果出来后,我们不要沉浸在悲伤里,我们只能找方法,去面对。我们应该好好检讨自己,不对的改正,对的就吸收。

修行

修正我们的错误想法和行为! “行”是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就是“修行” ,把佛法当作镜子照自己,千万不能照别人!自己度自己!发现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是开悟。悟后起改,改正了错误就是“修行”。

持戒

因为我们常常造恶业,佛教我们“持戒”,断恶向善;学佛皈依佛法僧三宝,自觉求受佛陀正戒,以戒律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制约心的粗显活动,令不作诸恶。学佛是为了能够更加智慧的去生活,当破戒比守戒更加智慧时,我们应该破戒,功大于过。

口业

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口业里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包括谎言、恶口(即骂人的话)、两舌(也是不实之言,即对人三面两刀,挑拨离间之类)、绮语(即淫秽的语言,或者其他无礼仪不正经的语言)。

布施

布施主要表达了一种慈悲心意,布施能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布施可以克服我们对财物的贪着。一个肯布施的人,他对财物的贪着就会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经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贪着心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淡,而一个贪着非常重的人,他看什么都好,什么都舍不得。因为我们有贪心,所以佛教我们修布施,布施就是舍,舍贪心。

忍辱

忍辱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辱是一种智能、力量、承担,真正懂得忍辱的人,在大众利益之前,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我们有嗔恚、所以佛教我们修“忍辱”,忍辱是对治嗔恚。

精进

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我们有懈怠、懒惰,所以佛教我们用精进来对治懈怠、懒惰。

禅定

“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定”是内不动心。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我们散乱,所以佛教我们用禅定来对治自己的散乱。

般若

佛教用般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我们有愚痴,所以佛教我们用般若对治自己的愚痴。

开悟

开悟就是我们破除了迷执,见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开悟是开智慧,名事理的意思,不论身在何处都能用安静平和之心对对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开悟者能够正确地圆融地对待生活,因为他体证宇宙世间和自己的本来面目之后,知道什么才是真实无虚,而什么是虚妄烟云,所以就能够正确和圆融地对待生活。

莲友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必须是无贫富之别、无贵贱之分、爱我恨我、逆我顺我,皆永为其友,随时帮助,从不舍弃,历久弥新,才称得上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在是最吉祥、最美丽、最尊贵的称呼。真心普愿、恒愿一切众生念佛成佛,不论其贫富贵贱、作恩作怨、逆我顺我,常做此想,是即莲花之德。

随喜

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我们要随喜;对声闻缘觉的有学、无学道的善根,我们也要随喜;对所有佛和菩萨的善根,我们还是要随喜。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风水

风水通俗的讲就是好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富贵无比;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风水并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的,“心为万善之本”古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关键是看自己是不是福善之人。“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一切风水的源头都来自我们的存心,对外部环境的风水不要妄求,最根本的、最首要的是看看我们存心善不善,我们内心的风水如何?境是随我们的心而转的。

随缘

随缘意思就是说随顺著因缘,任何事不勉强。随缘,要能随顺缘,也要能随逆缘。如果只能随顺善缘,不如我意的缘我就变了脸,那叫随什么缘?如果能随顺逆缘,则逆缘也能化为顺缘,恶缘也能化为善缘。随缘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同流合污,在修持上要中心有主,不随境转,在生活上要随顺因缘,一切不勉强。至于其间的分寸,就要靠自己的智慧来抉择了。

回向

“三个殊胜”中的后行回向殊胜,就是把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我们做功德,种善根,积福德,都不是为自己解脱,自己成佛,而是为了众生,所以要把自己所做的这些都舍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使它们成为众生解脱成佛的因缘。做功德要回向,做事情也要回向。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求回报,就是回向。括干家务,只是付出,不求回报,不要看别人的脸色。今天干了很多活,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做了很多好饭菜,自己满意得不得了,认为他们回来了肯定会高兴,肯定会表扬我。但是他们回来,没有表扬你,也没有对着你笑,心里就觉得受委屈了,又开始烦恼、痛苦了。如果你觉得受委屈了,就说明你没有发心,没有回向。他们无论是否高兴,你都是在付出么!如果他们赞叹你了,给你什么回报了,你一高兴,这个功德就毁了。你求回报,就没有回向。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心,我们为家人做事的时候,为大众做事的时候,为他人做事的时候,是不是没有要求,不求回报?如果有要求,求回报,想得到一些好处,这样统统都是发心不纯正。发心一定要纯正。不求回报地去付出,这才是菩萨的行为,这才叫回向。

放下

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应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弃学习,而是放下知见。真正的放下,不是放弃修行,而是放下强行。真正的放下,不是放弃万物,而是放下错误。有智慧的放下、真正意义的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弃追求,而是放下妄求。

无明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我们的世界,如果没有光明,就会一片黑暗。我们人生路上,没有智慧,人生就一片黑暗,这里的黑暗即为无明。“无明”就是我们完全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念珠

念珠是念佛、持咒、诵经时用以收摄心意,消除妄念,专注精进的法器,同时又是记数的下具。 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佛珠的数量、构造和质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缘,不可过于着相和执着:“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

功德

功德,功劳和恩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

打坐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打坐也是一种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逆境

不顺利的境遇,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就是人生的低谷。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各种各样不幸的遭遇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但除了经历种种困难,身边美好的画面也从未断过,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尘土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我们的人生轨迹又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外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加持

加持即是转变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转变了他们的力量。所谓神力的加持,主要在于帮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过难关,加强他们的勇气和毅力面对现实,不是叫他躲债、逃债、逃避现实。加持最主要是给予加持者一个好的心态和自信心,相信这一切都会顺利。

罪业

地藏经》上讲得清楚,“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

忏悔

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之心,痛改前非,保证永不再造。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忏悔不单是嘴中说,更重要是行动,所谓身口意皆应忏悔。

涅槃

涅槃,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涅盘就是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增也没有增相,减也没有减相,也没有什么是跟非,也无所谓的对跟错,简单讲涅盘就是不落入对立,是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包容。人绝对的包容就无诤,社会绝对的包容就不会战争,国家跟国家绝对的包容就没有争战。那么人民就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如果一个人懂得涅盘的心,不管他走到那里都是那么的忍辱,那么的平和,那么的安详,包括他晚上睡觉都不作恶梦。这是佛弟子要积极追求的就是涅盘的智慧心,菩提心

超度超度含义有三:一者,令现生中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在思想上纠正之、破迷启悟,此为思想之超度;二者,另现生中能依正见而起修,因修而得悟,得悟而入涅槃,从而得以解脱,此为现生超度;三者,肉体灭后,家眷以虔诚之心请出家人念佛诵经、做佛事等以求亡灵得以归往生净土,此为善后超度也。

放生

放生就是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而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救他们的命!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称之为“放生”。放生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体现了佛门广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菩提心

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学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发菩提心。只要有一个众生,你不喜欢他、讨厌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没有菩提心。念念想众生,念念想社会,菩提心就现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没了。

清净心

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是一种“不迷于万法万相”的境界。在工作中、爱情中,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心就清净了。念佛求的是清净心。持戒念佛得清净心,愈念心愈清净,妄念少了,烦恼轻了,智慧自然就长。心清净,身一定清净。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净,外面的环境就清净,境随心转。

本性

人一出生就具备的遗传既有的特性,叫做本性。但是,人的本性染上了虚妄后,本来具有的德行和才能被虚妄盖住了,再也显现不出来了。人的本性就好比一面镜子,本来是光明的,但是染上了尘垢,就会被尘垢所蒙蔽,尘垢就好比镜子的虚妄,当镜子被尘垢蒙蔽之后,就失去了表面的光滑,反射光线的能力,不再光明。那么为什么人的本性会染上虚妄呢,其实虚妄本身就存在于人的本性里,就比如金子是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熔炼出来才能成为金子,石沙就好比是金子的虚妄,人的本性,一开始就存在了虚妄,也是这个道理。镜子去掉一分尘垢,就会多一分光明,去掉十分尘垢,就会多十分光明。人的本性去掉一分虚妄,即会得到一分的德能(德行和才能)。去掉十分虚妄就会得到十分的德能。从而可知,善和恶,在人的本性是染和净的关系;提升和堕落,在人的本性中也是染和净关系。金子经过熔炼,去除了石沙,从此以后便不再被石沙所混杂;人的本性经过修持,断绝了虚妄,便不会被虚妄所污染。

烦恼

烦恼指令人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人或事。令人不顺心不畅快,烦闷苦恼。

烦恼可以分为五种:

“贪” 贪五欲,即:财、色、名、食、睡;贪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而不肯舍弃。“嗔” 遇到不顺意的事情,就发怒气。“痴” 整天昏昏迷迷的,不明白事理。“慢” 高傲自大,轻慢他人。“疑” 对真实存在的事物,真实的道理,犹豫不定,似信非信。

佛经

佛是智慧,经是径,佛经就是走向智慧的捷径。佛经是佛弟子纪录佛陀在世时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门,以及开示宇宙真理的文字。每一部经书都蕴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

为什么要诵经

读经是为了了解如来真实义,只要有文化的人谁都会读经,你读经的时候是不是了解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如果明白了,就是离文字相了、离说相了,按照佛的教诲去落实,这样读经才有价值。而许多佛弟子看经文都是只看表面文章,还是不了解经典的真实义。遇到难题的时候,总认为是别人的错误,总是向外去找原因,这是心外求法,让别人给看看、给算算,你说谁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你看释迦牟尼佛讲法四十九年,从来也没说给谁看一看、观一观,给谁做作超度什么的,都是教育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觉悟的人,为众生着想,总是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苦,发心求出离。 所以,以后在诵经的时候,要仔细琢磨经文的含义,把理论上的东西学着运用于生活中,用佛理指导生活,真正象一名佛弟子一样,为众生作出好的榜样,学习在事相上运用佛理,长期熏修,让事理圆融。如果只是读,却不去运用,那就好比我们背了一篇课文,只知道里面的内容,而不知道里面的含义。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读多少部经,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经上讲的完全不相应,一天读两百遍也枉然。

佛咒

佛咒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佛咒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民间信仰的符咒力达到驱邪、避凶、趋吉的目的。然依根本佛法,应该是有病看医生,有灾难要忏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释结,消除业障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要念咒

念咒不能仅强调其“咒力”的神秘性,若一味的将之神秘化,那便跟“喃巫”没有区别。持咒是一种收摄身心的修行方式,通过反复的地念咒有助于你集中精神,收摄身心, 断灭各种妄念。咒语中的不同发音对你的身体五藏也是有影响的。持咒兼带持戒、修定,产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够去执著而消业障,这样也必定能感通诸佛菩萨的本誓愿力。除了邪法、邪咒,用来损人利己,或者是报复、报仇、泄愤等以害人为目的的咒术之外,都可以持诵。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门深入指专攻一门技术或学问,以期深造,是修定,长时熏修是从定里开慧。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成就戒定慧、成就清净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再求解。没有根本智,心不清净,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哪怕是一句佛号,或一句经咒,长时的熏染,修持,也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从最初的一门深入,到以后的广学博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重重法喜,唯心自知。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一经比较容易契入,诵多经很难契入,除非这一经已经通达了。

皈依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皈向、投靠;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小孩子皈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皈依。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皈依了。

皈依三宝三宝分别是佛宝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概括地说,三宝的含义为:佛为觉,觉而不迷。法为正,正而不邪。僧为净,净而不染。皈依三宝的含义是:发心翻旧日恶,依止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脱,具足三宝功德,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们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三皈依的真实意义是皈依觉、正、净觉,是觉而不迷,为众生念佛,为众生做事,念念都是为了众生去做就是觉悟。比如,扫地是把众生的业障扫掉,愿他们早日露出智慧,皈依三宝,求生净土。吃饭是为了众生而吃,愿所有众生都能吃到这弥陀佛无量光化现的智慧法食,早日破迷开悟;事事都是这样加念,加上念头以后念佛,这就是坚决不为自己而求,每件事情都是在觉悟中做的,所做之事有公德。正,是正而不邪,用佛的教诲当作为人处事的原则,不入自己知见,不如别人知见,自己知见和别人的知见都属于邪知邪见。知见就好比方向,方向错了,只能离 正道越走越远。所有的经典上都告诉我们做个好人,孝敬父母,尊敬丈夫,尊敬妻子,恭敬爱护众生,对人慈悲。告诉我们深信因果,迎面而来的都是命中有的,要用慈心感化,把业力转化成愿力,这是根本。净,是净而不染,对时间的一切,好的环境,好的缘分,我们不贪著,随缘享受;遇到逆境我们深信因果,不生瞋恨,这都是自己前生所造的不善因得到的果报,认账认命,也不逃避!我们深深的明白,世间的福早晚有享到头的那一天,不羡慕,不攀缘。对自己的命运知足,知足就能够常乐。好坏事情都不在心中留印象。

出家

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庙宇里去做道士或僧尼(也就是俗说的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斋念佛,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

出家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做众生的人天导师。出家不能是要逃避什么挫折或者世间男女情感之事,他应该做佛法的传播人,佛陀的使者,他应该是人天的导师,佛法能够在世界上流传下来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宝的千辛万苦的努力,要有一颗“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的大菩提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么出家以后,有着这种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业,相反地,只是一段时间的挫折或者情感问题,或者愿意清静几天,那么贸然出家,而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支持的话,出家生活也不会太平坦的。

出家与在家学佛

如果一个人他彻底证悟了空性思想,对于他来说,确实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有几个人是真正证悟了空性,还是只是学了“佛在心中”或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口头禅呢?出家人要弘法利生,把佛法传承下去,在家人是护持佛法,协助出家人,使正法久住在这个世间,利益人天。这在职责上稍稍有点不相同,修行功夫上没有差别,完全一样。

学佛三字:闻思修

闻:闻是听闻,‘佛法难闻,今已闻。’能够听闻佛法,甚为不易。思:听闻后,没有进一步思惟,也是枉然,‘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所以必得深入思惟与研究。修:光研究是不行的,必须实修。真正的学佛,真正的修持,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学佛只有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实实在在的利益。要知多闻不如多思,多思不如多行,三者缺一不可。

素食

素食是一种不食肉、家禽、鱼等动物产品的饮食方式。佛陀以‘慈爱与乐,悲愍拔苦’的精神对待众生,更为护生而制律戒杀。戒杀即为慈悲精神的实践,所以提倡素食。

五辛

经文所提到的五种辛菜为:葱、蒜、韭、薤、兴渠。虽然其本身并不具有毒素,也不是荤菜,但是辛菜里面所含的成份,对于学佛修道的人来说,犹如毒药一般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因为如果生吃这类辛菜,会使人动肝火,容易增长嗔恚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则会壮旺相火,助长淫欲的念头,所以佛教不提倡佛弟子吃五辛。

佛教为什么提倡不要喝牛奶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去保护动物」,以及各取所需互不伤害。若大家对于牛奶的需求不是这么大,或许就不会造成商人为了谋利,而使用不人道的方式对待,养乳牛的目的是供奶,而为了让乳牛持续泌乳,就必须不断让它怀孕产子。一只乳牛一年之中,有9个月是在怀孕。无论产下的是小公牛或小母牛,在出生二天后就被带离牛妈妈身边,因为牛妈妈的奶要给养殖业者赚钱用。如果产下的是小母牛,则它会步上牛妈妈的后尘,必须不断地怀孕产子。而母牛泌乳年龄有限,奶量在生前二胎时最好。当产奶率下降后,养殖场当然不会浪费钱继续养着它们。约6岁它们就会被送往屠宰场。而小公牛仅3至16周就被送入屠宰场。牛奶含有钙质,但喝下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喝进饱和脂肪、胆固醇、注入牛体的贺尔蒙及抗生素。而很多蔬果中亦含有大量的钙,人体对这些蔬果中的钙吸收率,甚至超过牛奶。例如,牛奶中钙的可吸收率是32%,根据美国饮食协会的立场文件,绿花椰菜,大白菜,秋葵及甘蓝中钙的吸收率是49%~61%,石膏豆腐中钙的吸收率是31%,钙片也很容易买到。且经常作负重运动,以及不抽烟都对骨骼健康很有帮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自己做的,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己之私剥削乳牛,抢走本该给牛宝宝喝的牛奶。(羊奶,鸡蛋亦是同个道理)

三净肉

三净肉应具备三个条件:一、眼不见杀,即没有亲眼看见动物临死的凄惨景象。二、耳不闻杀,即没有听见它惨叫的声音。三、不为己所杀,即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这是对于一般学佛弟子,一时无法马上改过吃素的人,个人的立场有种种不便,给予他们一种权宜方便之法,令他们逐渐对佛法的道理所有了解,而后再改除吃三净肉的观念,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如若对佛法有了更深入的体悟,就知道三净肉是慈悲开立的前方便。

五净肉

就是由前面三净肉再加上两种情形,合称为五净肉,何等为二?一、自死:所谓自死者,就是众生自己命终,非他人打击之死,亦非种种策谋之死,得其肉而食者不犯。二、残食:所谓残食者,就是众生被弱肉强食,因而剩下之残余之肉,若得其肉可食,食而不犯也!譬如老虎追杀山羊,羊肉吃不完,剩下残肉,得其肉者,食而不犯。

由三净肉加上后两种情况者,称之为五净肉,这是佛教界,为一些要茹素者,一时办不到而开的方便法,减少犯重之嫌,特立所为,最终目的还是要全茹素才对!

四大菩萨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在四大菩萨中,文殊主智,普贤主行,观音主悲,地藏主愿。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阿”,是没有的意思;“弥陀”二字,是限量的意思。“佛”,是极具智慧的人;“阿弥陀佛”是无量功德的觉悟者,是一尊佛的名字,这位佛的寿数,是几千万年无穷无尽的,没有限量;又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来可以达到虚空中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是没有限量的。这里的“无量寿”“无量光”指佛的智慧、慈悲是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是很完备的一句话,阿弥陀佛,这一句话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相应,因为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所以与一切众生心相应。世间所有一切好话都在这一句当中,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称念阿弥陀佛,就圆满了。

迷信

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特征:①不具备分辨能力,不能足够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②没有判别能力,而又为某种现象或说法信以为真,甚至坚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③盲目地将所谓“信仰”和“崇拜”的现象和说法付诸于积极不懈的行动。

信仰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当信任变得极端化,将会形成信仰,这是构成幸福的一个积极因素。信仰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

迷信和信仰的区别

迷信对社会的危害较大,宗教信仰对社会有许多积极的影响。迷信不能解决人的心灵归宿问题,宗教信仰能够为人的心灵提供一个较好的归宿。有宗教的人对自己的信仰有理性的认识,知道自己为何信,如何信;迷信是指盲目相信,迷信的特点是盲目,没什么特别原因就相信,一般出于盲目的恐惧或崇拜。所以,迷信多以骗钱或控制人身为主,是自私的,宗教信仰是无私奉献的。现在很多人,打着宗教的旗帜,搞的是迷信活动。邪教是属于这种情况。迷信没有完整的理论;宗教有一整套的理论体系,有完整的教义和教规。宗教有其特有的宗教感情和宗教理论、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宗教组织、宗教制度。迷信没有固定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迷信的对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树木。有人把圣经当驱邪的工具,放在床头当安眠的法宝,有的把十字架当驱鬼法宝,十字架是基督福音的象征,十字架若没有基督就不是救世的记号。迷信关切的是世间的事物和自我的安乐,非终极意义;宗教关切的是世界之根或万有之源,是超乎此生此世的人生意义,是具有终极意义。迷信是一种非理智的信仰,即盲从、盲目的信念。如果不了解要信仰的对象和内容,事后也不去了解它,毫无主见地跟人信奉,那就是迷信。

天堂地狱

天堂与地狱的差别在于心态、思考角度或看问题的立场、出发点不同所致,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思考点,所产生的行动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人总是担心自己死后是否会升天堂还是会下地狱。他们其实不知道天堂地狱本来就不在死后、将来,而是存在于活着的现在。一念之间,善恶分际。天堂地狱大门随时在为我们打开着,就看我们如何选择了。

天堂地狱就在我们心里,能够给他人带来爱的人活在天堂,自私自利的人活在地狱。如果你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世界上最需要你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天堂”,往往在世界上的“地狱”里的人们更需要你的帮助。我们要有一颗平等而无差别的爱心,要有一个平等而无差别的奉献心,随时随地为“地狱”中的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感化“地狱”中的人们。

《文殊说般若经》所说的“众生亦不可度”,是从理法界,即人人具有,个个不无的如来佛性而言的;地藏菩萨所说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从事法界来说的。

从理法界来说,菩提自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本自具足,本来自在,本自清净。所谓诸佛菩萨度众生者,不过是让众生放下各种的妄想执著,还其本来面目而已。众生觉悟自心,并没有多些什么;众生迷失自心,也没有少些什么。故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

从事法界来说,众生以假当真,认幻为实,遗失本体,而轮回六趣,若非诸佛菩萨讲说般若法,指明心性,众生何以得度?

《传心法要》云:“凡圣心是妄”,《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来佛性(菩提、涅槃、心性)“空空洞洞,不挂一丝毫”,本来没有迷悟、凡圣、人我、等诸分别,学佛者执著于度众生,自心即受众生相、我相之障蔽,就会有人我的分别对立,并由此产生出种种的痛苦和烦恼。故《金刚经》云:“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当今一些学佛者不知涅槃真空无相之理,执著幻相,妄计人我,自己尚在生死海中,却大言不惭地声称要度尽众生。还有一些佛油子,在世间极尽贪鄙之能事,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却厚颜无耻的说,这么做为了普渡众生,是在为众生操劳,因为传播佛法需要钱,众生需要钱来供养云云。还有些佛油子随意剽窃、抄袭、盗用高僧大德的文章,四处宣说,以图个人名闻利养,其行为明明是个贼,却打个传播佛法的高尚幌子……

在这里,本人奉劝那些拿传播佛法和度众生说事,诓惑愚蒙、毁坏佛法的邪魔外道,你们还是先度自己吧。你以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谁都能说的吗?你就是凡众,你怎么能度尽众生呢?你就是个鬼,你怎么能让地狱里的鬼空掉呢?

人们若是真的学佛和菩萨,就学佛菩萨的无心、无相、无住、无欲、无求、慈悲、忍辱,别以为放几句大话“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自己就是菩萨了。自己在说大话之前,最好先把这句话搞明白了,如果搞不明白,就虚心学习,别自以为是,胡言癚语。

经云:“一切唯心造”。真正的地狱和众生,实指情爱、嗔恚、愚痴,以及一切的执著妄想都度干净了,众生便度尽了;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为什么说“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六祖惠能大师为什么不说“心外众生无边众生誓愿度”啊?为什么不说“惠能度”啊?因为自性本空,“本来无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来就无我、无佛、无众生。

心不空,真正的慈悲心就出不来;没有真正的慈悲心,整天嚷嚷着度众生,这叫假慈悲,叫自欺欺人,叫别有用心。

从究竟义来说,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释迦牟尼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即是毕竟空,即是到顶,即是涅槃。人们不要闻空,就著空,若著空,空反成有,还是不空。如何真空?得死心化性,去除各种的妄想执著、贪嗔痴慢,这需要真实的功行……

《文殊说般若经》是般若法,是如来真实义;唯此般若法,才是最殊胜的;唯此般若法,才是一乘真法;唯此般若法,才能够使众生获得究竟的觉悟和解脱;其它的一切法,只是方便说而已。《传心法要》云:“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

如《文殊说般若经》中所言,学佛者若能信受此经,就能臻至一真法界,具无分别智,获大解脱,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功德无量无边。读者别来信问我《文殊说般若经》讲的究竟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所说都不能让你明白,我能让你明白吗?自己反复学习,慢慢理解吧。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佛法不但没有凡圣、生死、来去、垢净等各种的分别和对立,而且是含容一切的。当今一些学佛者未理解佛法的真实义理,却近乎宗教狂热般的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以佛法当武器,攻击异己,诽谤他人,心性恶毒,极尽小人阴损、卑鄙之能事,却自以为是在护持正法、拯救世界、普度众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