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礼仪:佛弟子穿海青的佛教基本礼仪
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气候、国情及实际需要等种种关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适用,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实际情况仅择一衣披搭。现今之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仅著海青,不得披搭袈裟。一为黄色,为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著。
从上文可知,出家、在家二众均可以穿着海青,因为这算是一种中国化的“礼服”。寺院在上殿、过堂时,比丘、沙弥、居士都能穿的就只有海青了,这样保证了队伍的庄严整齐。一大队出家人、在家人排班走过回廊到斋堂去过堂,衣袂飘飘、庄严肃穆,如雁阵行空,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如冰莲道人夏树芳辑《名公法喜志》卷三记载:“程颢,字伯淳,洛阳人,神宗朝进士。以道学为己任,世称明道先生……一日过定林寺,偶见众僧入堂,周旋步武,威仪济济。一坐一起,并准清规。乃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说起佛家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今天小编不说这个,小编要说的是佛教礼仪。那么同学们对于这个佛教的礼仪又是了解多少呢?佛教礼仪一般分为三大类,藏传佛教礼仪、汉传佛教礼仪还有就是南传佛教礼仪这三大类,说道这里小编也就不多废话直接入正题。本章文章要讲的是关于佛教礼仪中衣食住行之礼,希望大家喜欢。
海青为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据明人郑明选《秕言》卷一中说;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广东还有俊鹃名海东青,白言翩翩广袖如海东青也。因此,后来把鸟名借做僧袍名。
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只要穿上海青就意味着已经是受持了在家戒律的真正居士,与一般的善男信女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海青”缝合袖口,也有一种傅说。据说:“梁武帝的后妃郗氏,她不信奉佛教,时常想用方法诬害僧尼。有一次她命宫人做了一些猪肉包子,召请宝志禅师师徒用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门。如果僧众当时不吃,就会构成违逆皇后旨意之罪。宝志禅师乃是得道高僧,早已预知其意。於是事先命令门徒,都把‘海青’袖口缝合起来,先把馒头预藏袖筒之中。当进宫接受午宴之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里,一手取出馒头来吃。这样子才逃过了郗氏的诡计”。——这一种傅说是否属实,还须要一番查证。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着。
“海青”的服式,它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在从前,无论僧俗都穿用它。不过由於世界潮流的演进,生活方式的变革,世俗大众都早已改穿“满服”、“西服”、以至於穿着多彩多姿的“时装”了。
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
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由於“海青”体量庞大,用布过多;而且宽松摇摆,动作不便,同时又非“佛制”;所以近世以来,已经有人提议改革。民国太虚大师等,就曾经倡导过新式的僧装。不过在同时也有一些人士,抱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傅统的服式,肃穆庄严,不宜轻言改革。
穿着要领:
1、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2、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3、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
4、长跪时起身要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右脚收回。
5、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6、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7、穿海青时,要保持操手的姿势,两袖不要一前一后的大幅摆动,如此看起来不但不威仪,心念也容易散乱。
【结束语】海青又称“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成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