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的七觉支,对生活中有什么帮助呢


作为中国儒释道思想的佛教文化,很多人理解不同,所以想法也不等。在佛教的功能里,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就有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可见,佛教文化中的佛法就是能解决人生烦恼的方法。本文就通过佛教的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七觉支”来看看此法门对学佛修行者有何帮助,并也通过看看佛教的七觉支到底是什么意思。

之前大茶经文中讲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五科。本文主要讲七觉支,在佛教的三十七道品中七觉支和八圣道。与之前五科加起来是七科法门,在三十七道品中,也就是三十七种善法,在佛家文化中前面五科是为方便道,八圣道是为见道,七觉支是为修道。那什么是七觉支呢?

那什么是七觉支呢?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菩提是梵语,中译为觉或觉悟。七觉支以觉为本,以智为本,也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这七件事是达到觉悟的七个组成部分。七觉支的名称叫法有很多,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那有哪七觉呢,对我们生活都有什么帮助呢。

七觉支第一:“择法觉支”当代的净慧法师曾在开示中说:“择法者,智慧也。七觉支以智慧为体,以觉悟为本,严格地讲起来,只有择法觉支才可以称为觉或者称为菩提,其它六种仅仅是觉悟的支分。假如‘择法’是一棵树,其它六法就是这棵树上的枝条。择法为主干,其它六法为枝条,故名七菩提分或者七觉支。”

佛家修行干嘛,修行以智慧为本。就是要破迷开悟,断烦恼得智慧,以智慧为先导。对此,净慧法师在书中曾说道:“智慧用择法二字来表述。择者,简择、辨别、判断。择者,当下判断,不是思考了以后再去判断。它是佛教讲的现量境,现代心理学称之为直觉。直觉者,当下的第一个念头,不是第二念。第二念就成了推理了,就不是直觉;第二念就成了比量,不是现量。”

可见,生活中,我们的烦恼与迷惑,当下第一念很关键,当下一念就是觉照,就是现量境,当下一念觉照不了,管不住自己,我们的烦恼就会变成一种行为。所以照顾当下一念,安住当下很关键,佛家有很多安心法门,所谓安心法门,就是用某种方法来断除我们当下的烦恼。

对此,净慧法师在书中说:“这种功夫力度很大,但是难度也很大。这种难度表现在众生的迷惑重,烦恼重,勇气不足,智慧没有,所以不能当机立断。”那我们智慧不够怎么办呢?看看七觉支第二内容怎么说。

七觉支第二:“精进觉之”当我们智慧不够怎么办呢?就要精进不一,就像我们做任何事,要精进不一,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在佛家的修行中,就是在修行上做到废寝忘食,不舍昼夜,那是才可以说得上是精进。这就是修行中的人们精进不一的表现,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很多人精进不一,努力在努力,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通过自己的智慧,加之精进,一定能得效。

关于佛家的精进的法门,有许多力度非常强的方法。如净慧法师说:“比如说一行三昧。所谓一行三昧,分为常行三昧、常坐三昧、常立三昧。常行不是只行一个小时而已,而是以九十天作为一个期限,在这九十天当中只可经行,不坐不卧,专心致志不舍昼夜,或持佛号,或参话头,或观心。那种方法,才是克期取证的方法,那才是精进。”

七觉支第三:“喜觉支”喜觉支。在佛家的修行当中,由精进而断了烦恼,就增强了智慧的力量,就会获得一种欢喜。但这种喜是法喜,不是我们平常中的欢喜微笑的欢喜。就如在禅定境界当中,有说不出来的喜悦,而在表情上并不外露,只是一种自受用,只是一种自我的最最良好的状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那种感受。

七觉支第四:“除觉支”“除觉支”这里的除就是断除烦恼,在修行的进步过程中,就是要得智慧,除去烦恼,烦恼断了一点,那我们的智慧就有所增长。

七觉支第五:“舍觉支”在佛家修行上所得进步,这个时候就要懂得“舍”,修行中不断地有所突破。那么就要舍掉我们最初的第一步,才能迈出第二步,总不能原地踏步,停滞不前,那样就会成为一种包袱。如果在修行上的有所得成了包袱,那就很难进步。

所谓有舍有得,如我们生活中,遇到欢喜之事,也不要过于自满,得到也要懂得“得舍”,因为只有这样,懂得舍,我们才会有进步,我们总不能自满现状吧。当然,对某些烦恼执著,更应该要懂得舍,有舍我们才会另行办法,不会停滞不前的为一事而烦恼忧愁。

七觉支第六:“定觉支”我们都知道,禅定是佛家的修行核心内容,特别是佛教的禅宗文化。对此,净慧法师在书中有说:“没有禅定,所有的功德没有依托。修行的功德所依就是定。智慧所依是定,精进所依是定,喜悦所依还是定。在讲戒定慧三学时有一个比喻:慧目、定身、戒足。这个比喻说明,无论是戒律还是智慧,都要依托禅定,都是以禅定为体。”

可见,这一觉支,与佛教的禅法门息息相关。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七觉支第七:“念觉支”念觉支的念,就是使修行的法门持之以恒,忆念不忘。只有对所修行的法门经常加以忆念,所修行的法门才能得以保持。有亿念在,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故名念觉分。

所谓念念不忘,一切功德法财都要靠念力使它保持不失。念字在世俗文化中用得很普遍。比如说:纪念,留念,挂念,这都是要让人对某一种事物保持长久的记忆、长久的印象,永记不忘。

以上就是三十七道品中七觉支,是修行方法的整体。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这七觉支。对于七觉支,关于从我们普通的学佛修行人来说,怎么样运用这个法门呢?如净慧法师所言:“我觉得记住三点就可以了。首先记住修行要有智慧,再就是记住智慧是从精进修行而来,精进修行又要念兹在兹,经常忆念不忘。”

佛教的“七觉支”对我们生活有什么感触和帮助呢?以上基本上是关于修行中所用的,当然在我们学佛修行者,乃至平常我们生活中,一样的可以应用。精进不一,特别在我们工作中要努力;生活中要懂得“有舍有得”;欢喜中要懂得不要过于自满,在精进不一中有智慧。有舍得即会有进步,所谓的“定”,我们生活中也要有定力,经常自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定力,特别是工作,要精进不一的同时,还要有定力,不要妄想过多,以乱分寸,遇到问题,要有定力,就不会分寸散失。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关于学佛释疑

学佛释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学佛释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学佛释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学佛释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