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书有多难求?
古人经书难得,求法之心特别坚固。且看唐三藏玄奘法师的出家因缘,他十三岁时很想出家,当时整个中国度僧只有二十七人,要考核方录取。因他年纪尚轻未够条件,只好徘徊在考试场外。试官好奇,问他为何要出家?他答:「远绍如来,近扬光大」。试官见他年小志大,便马上录取他。到了十九岁,他把所有经书都阅毕了,所以便从东土出国往天竺取经,经过种种艰难,「宁去西土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九死一生才成功请回经书。
宋朝义净法师有偈曰: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者成百归无十 后人安知前人难
路远壁天唯岭结 沙漠遮日力疲殚
后贤未有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可见古人求经书之不易,往往为法亡躯。
正如楞严经当时在印度是国宝,不准带出国外,有位梵僧“般敕密谛”把经文写得很细,藏在手臂皮肤下,待伤口复原便乘船到中国,当时丞相房融在广州码头迎请法师到法性寺(即光孝寺),再割开手臂将经取出,但经书已被血液封着,不能看见经文,丞相房融坐立不安,后其女儿想了个办法把血溶解,楞严经才能被翻译出来。
宋朝有一位法珍比丘尼,发愿印一部「碛砂藏」,当时她年纪太轻,只有二十多岁,化缘不容易,便割断左臂,以示决心,到九十多岁往生时,还未能满愿,便交给最小的徒弟去完成,徒弟也效法师父自断左臂,立誓要继承师愿,可惜亦未能成功,最后要再交给徒弟,祖孙三代经过千辛万苦才印成「碛砂藏」。
所以经书是要好好拜读,把佛法的精神发挥作用。自利则利他,经书是修行及弘法的一个好工具。
十方诸佛在因地修行,自古至今,大德求法,往往不惜舍却身命,如释迦佛在雪山禅坐,帝释要试试他的修持,便化成老虎,说:「诸法无常,是生灭法」。释迦一看,原来是老虎,但他很想知道下一句是甚么,不惜把身体供养老虎作交换,老虎便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毕,佛即献出生命,老虎亦现帝释身,称赞释迦为法忘躯,精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