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就是观心,清净心就是净土
有人说,末法时期,以念佛为导向,以净土为归宗,是为稳妥。说的没错,但什么是念佛,何处是净土,不可不考究。如果念错了佛,如果认错了净土,虽则一番辛苦,未必能如人愿。因此,我们还是先来辨别一番何为念佛,何是净土吧。
什么是念佛呢?念佛就是观心。观心才是真念佛。如果不观心,谈不上在念佛。为什么呢?因为心就是佛,如果你念佛不去看心,不去观心,如何称得上念佛呢?祖师让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提起瓜藤看见瓜。阿弥陀佛名号好比一个瓜藤,心好比一颗瓜,让你提起瓜藤的目的是为了看见瓜。让你念“阿弥陀佛”的意思是为了让你看见心。是让你以念“阿弥陀佛”这个念头为因由观心。这才是念佛的要领,这才是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意义,这才是真念佛。若不如此,则和念佛没关。如果念佛号不涉及观心,那和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社会中普通人读书朗诵有什么区别呢?阿弥陀佛四个字本身是无任何意义的,它唯一的意义是为把你牵回你的心。如果它能把你牵回你的心,它就是阿弥陀“佛”;如果它不能、没有把你牵回你的心,阿弥陀就是阿弥陀,不名为佛。
祖师们说,念佛有四种,所谓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但不管哪种念佛,本质都是观心的借口,观心的入门。目的都是让你归心的。只不过路径不同,由从名到心的,由从相到心的,由从分别到心的,有从对性境的认识到心的。不管哪种途径,不忘回心,不忘归心——不忘观心。能回心,能归心,能观心,是名真念佛。凡是涉及到佛这个概念,必定和心有关,若不有关,必定非佛。为什么?因为心即是佛,若不涉心,如何涉佛呢?所以,不管你念佛名号也好,观想念佛也好,观相念佛也好,实相念佛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观心,都少不了对心的亲近、观照和看护。若不如此,不名持名念佛,不名观想念佛,不名观相念佛,不名实相念佛。只是喊号子,只是坠妄想,只是入幻相,只是研究诸法学问。
总之,若不观心,和念佛无关,不管你表面上做了哪些和修行念佛有关的事。念佛决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同是念佛号,有人可能只是念佛号,有人就叫念佛。并非所有念佛号的都叫念佛,只有那些通过念佛号来观心的人才叫念佛。同样的,并非所有观想的人都叫观想念佛,并非所有观相的人都叫观相念佛,并非所有了解实相的人都叫实相念佛,唯有那些透过这些活动来观心的人,才称观想念佛,才称观相念佛,才称实相念佛。若不涉心,则不涉佛;若不观心,则无念佛。
既然念佛即是观心,那么念佛所抵达的美好境界——净土,又是什么呢?当然也是说心。所谓净土就是清净心。什么才是清净心呢?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心就是清净心。此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心便是真净土。什么是清清楚楚的心呢?对一切内境、外境,对一切内外境,对一切心前法尘清清楚楚了知的心即是清清楚楚的心;什么是干干净净的心呢?不着一丝概念,不染一丝劳尘,不浸染一丝故事的心即是干干净净的心。此心不是修有,也不是不修就有,不是就是孩童的心,也不完全与之不同。此心是什么呢?就是诸佛心。自性本有,不修如无。虽修而现,并非再造。此个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心便是常寂光净土,诸佛住处。
诸佛心不同孩童心,若诸佛心完全同于孩童心,那么天下孩童生来就是佛,则佛不假修行则成,不修行而成佛,天下无有此事。若是孩童就是佛,生来即佛,而后来越长大越远离佛,越长大越不是佛,若是如此则诸佛有退转,而天下无有退转佛。所以,不要将孩童与诸佛同等,不要将孩童心与诸佛心同等。有人将退行到婴儿当成佛,无知天真如婴儿行当成佛行,勿作此想,此非成佛,亦非佛行。婴孩心和诸佛心不同在于,婴孩心虽然也干干净净,但它不清清楚楚;婴孩行和诸佛行不同在于,婴孩行虽然也无心率真,但它带着俱生无明习气,诸佛则经过漫长的修行将之完全消退。这是婴孩和诸佛不同之处。
有人将自己退行到小孩,不除无明习气,不修清楚观照,持一无知天真当作是佛作佛,当作佛行,此是妄想,此是谬见。莫作是行。佛是要修的,不修不足以成佛,譬如一颗琉璃珠宝埋在地下,如果你不将之挖出,如果你挖出不将之表面的淤泥杂草清除,不足以就是琉璃珠宝,不就是琉璃珠宝。琉璃珠宝和带泥的琉璃珠宝是两法,并不是同一法,为什么呢?如果带泥的琉璃珠宝就是琉璃珠宝,应和琉璃珠宝作一样的用,显然,带泥的琉璃珠宝不能如干净的琉璃珠宝一样光照四方,映显万物。所以,带泥的琉璃珠宝和琉璃珠宝不是同一法的,因而,莫将婴孩的天真等同诸佛的天真,莫将经过多年修行的诸佛等同从未修行的婴孩。
悟道之后的菩萨,不修而修,不证而证,并不是不修不证。若完全不修不证,那和一位天真、从未修行的孩童有什么两样?大菩萨不修而修,是以不修作修,因为他们找到自性妙明本心,只是安住此妙明本心,即是不修而修。不修而修,是他们不再采用对治的方法,不再采用以幻制幻的方法,而是采用安守本真,以最小的力,最小的造作,作最大功效的修行。并非他们不修,他们修,只是和从前克服、消灭、消除等不同。同样地,不证而证,亦复如是。不证,并非没有什么可证的,有可证的,只是那个可证是你本有的。不可得,并非无得,有得,得的是那本来就有的妙明真心及其照耀下的一真法界。若修行真的无修无证,那么三世诸佛所修所行,皆落入虚妄。那么佛行佛教,还有什么值得被诸佛传扬的?所以,莫误解佛心佛意佛行。
南无释迦牟尼佛。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