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理念精髓是什么?
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佛教的根本追求是什么呢?佛陀当初从皇宫逃离到深林中是为了求得人生痛苦、烦恼的解脱。我们常把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称为小乘佛教,实际上,小乘佛教指的是这一时期佛陀弟子对修行的基本理解,但从佛陀本怀来说,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痛苦、烦恼离家修行,而是为了他人和万物众生痛苦、烦恼的解脱修行。因此,佛教的大乘精神实际上已经蕴含在佛陀身上,只是在机缘成熟时,由后世大乘菩萨发扬光大而已。 先说人生痛苦、烦恼的解脱,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四谛、八正道、三学、十二因缘等,揭示人生存在的本质是苦,因此应从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无明、爱欲。所谓无明,就是不了解人生存在的本质、现象世界的本性,也就是看不破,没有智慧的意思。所谓爱欲,就是因为无明,对现象世界生起执著、贪求,为虚幻的现象生起贪、嗔、痴。人的生老病死、六道轮回便都是从无明、爱欲而次第生起。那么,如何解脱呢?这就是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这方面内容在前面讲过。(相关链接: 八正道与戒定慧)简单地讲,所谓戒,就是因为我们贪欲的心、执著的痴爱等不简单去除,所以必须持戒,当然这是从自心来讲的了;所谓定,就是依法禅定,按照佛陀教的方法打坐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有许多禅定方法,有的是佛陀教的方便法,有的是一脉相承的教外别传,也有的是后世人自己的理解甚至猜想,大家要善加区别啊;所谓慧,就是对现象世界、人生乃至修行境界正确的看法了。重视智慧解脱是佛教区别于其他一些宗教的重要特征。佛教所说的般若即是佛教智慧的重要内容。所谓般若,就是对现象世界、人生的空性的认识了。后世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派,将般若空观进一步阐发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就是说要从空、假、中三个角度看待现象世界和人生。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体的,不能分开来认识。所谓空,就是说不要将现象世界太当真,但并不是说现象世界不存在,因此还是要肯定现象世界、现世人生作为“假名”的存在,能够看到它的空性,而不执著,又能够肯定其缘生的存在,随缘任运,便是中道的态度。实际上,后来大乘佛教所说的空性,在原始佛教中是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表示的。也就是说,现象世界、现世人生比如一个人的缘份不过是众缘和合的,时刻都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执着于某一个角落某一时刻的存在状态。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痴情,说到底不过就是想留住过去某一刻的因缘,当因缘变化的时候,我们放不下,在那里为痴爱生烦恼、生恨。不管是戒,是定,还是慧,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从痛苦和烦恼当中解脱出来。佛教认为,人生和现象世界都是虚幻的,解脱就是从这种虚妄中解脱出来,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来人世受苦。后来佛教传到中国,就偏重于谈心性,强调解脱不是离开人世,而是从心性上离开自心烦恼的状态,而不大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了。因此,也有人认为中国佛教背离了佛教本意。
到底有没有背离佛教本意呢?我觉得可以从几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中国传统儒道自来并不否定人生的价值,中国佛教受这种观念影响,也将出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观念结合起来了。如果,中国佛教光谈入世,忘了出世的追求,那就是背离佛教的本旨了。但实际上,禅宗讲入世,是试图将解脱的追求融入到平常生活当中,其入世可以看作是对世间的随顺,出世则是其根本追求。所以,你看禅师跟平常人一样,那是外表,不想让人家觉得他跟常人不一样。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跟凡夫一样了呢?他的心态不一样,他往生后也绝对不会如凡夫一样迷迷糊糊,让业障牵着在六道轮回中流转。近代太虚法师人间佛教强调做入世的事业,那人间佛教的行者做入世的事业,是不是跟我们平常人做入世的事业一样呢?当然不一样,平常人做入世的事业常常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人间佛教的行者则是以一种出世的精神、大乘的精神,为了救世度人,而做入世的事业。如果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说中国佛教背离了佛教的精神。但是,如果不了解中国佛教的这一根本,以为平常心是道,就放纵自己的爱欲;以为参与世间的事业,就是可以追求名利,不知道佛教还有修行解脱的追求,那这样理解的佛教当然是背离了佛教的根本了。
中国佛教观念的根本是继承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精神,是要以一种菩萨的精神担当救世度人的事业。太虚法师在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列强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倡导救世救国的人间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