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还要不要努力赚钱


很多人学佛,什么都没学到,就学会了两个字“随缘”,或者“放下”。工作业绩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

佛陀真正的教导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人学佛以后,就不能从事赚钱的事,也从此与世俗幸福无缘了呢?

大多数人的理解,佛法与赚钱完全是相对的两个极端,学佛修道只能避坐深山,远离名利,黄卷青灯,暮鼓晨钟。浑不知佛法从来都是世间法,鲜活生动,而且,能生万法,妙用无穷,即令佛祖释迦牟尼佛,也曾开示过很多直至今天仍然卓有效用的赚钱之道。

佛在《法华经》中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在《维摩经》中也说,真正的学佛是入世不是出世,非入世不能成道。

大宝积经》中也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封邑,非不如法。”从这几部最重要的经典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初步确证,佛陀从来都未曾反对过入世创业投资赚钱,甚至反而把这一切治生产业视作极好的修道法门。据此我们足可以正视听明真伪,以佛陀的智能正视赚钱。

六祖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当然佛法说的赚钱不是我们平常想象的那样,不好好经营打理,到庙子里烧一柱香,乞求佛祖保佑赚个盆满钵满。

佛陀时代有一名婆罗门教的青年问佛陀说:“佛陀呀!如何而得现法安乐呢?”佛陀就跟他开示说:“要得到现法安乐,必须要具足四项方法,第一、方便具足。第二、守护具足。第三、善知识具足。第四、正命具足。”佛陀所说的“守护具足”,意思就是说财产的保存,佛陀在这里强调的是你既要会赚钱,也要会赚钱,更要会守业,而“正命具足”,则进一步说不要浪费,不滥用财物,同时亦不可过于节省吝啬。唯其如此才能够获得现法安乐。由此可知,佛陀并不反对现法安乐,认为这是学道的资粮,同时也可见其对赚钱的重视程度。

如何发财呢?佛陀一直如我们的祖先一样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在《杂阿含经》中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卧。”这六种资生事业,都可以合理合法的赚取应得的利益,都是佛陀认可的经济营生,其它不法勾当只能敬谢不敏,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茍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换言之,佛陀两千多年前就给我们开示了几项亘古不变的生财之路,种植业、零售与贸易、畜牧业、资本运营、房屋租赁及房地产开发、轻工制造业。当我们在苦苦寻找投资项目与市场热点的时候,佛陀早就于千年前洞若观火,不信试看,佛陀推荐的行业至今都还是热门,而佛陀反对的行为基本都成了坑人的陷阱。佛陀的教导,果能正信,自然趋利避害,何愁没钱赚?

真正的佛教徒做生意,也讲究“随缘”、“放下”,只是这个“随缘”是在尽人事之后的不强求,“放下”是身在其中,而心不染着。正如《坛经》所言:“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

真正的佛教徒做生意,赚钱不是唯一目的,赚钱只是弘法利生的一种手段,他不会计较利润的多寡,更在意自己商业行为的社会效益,凡是有损社会公平、正义,违背道德的事,利润再丰厚,也不去坐,凡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事,利润再少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因为他真心为大众服务,因此人们都会主动的去回报他,所以他的收益是丰厚的,他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学佛释疑

学佛释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学佛释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学佛释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学佛释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