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小妄语戒与大妄语戒


妄语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

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

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

四、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

小妄语戒呢,就是它的过失比较小,影响的层面也比较小,它有四种:

第一个,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这个我们说过了,你心中想的是一回事,讲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你的目的要欺骗他人,得到一些个人的名利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绮语,你经常讲一些世俗的浮辞,增长放逸。这个你经常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当然在菩萨戒有开缘就是说,他这个人心情不好,你说说笑笑,讲一些开玩笑的话,一时的方便,为了解他一时的烦忧,可以。

除此之外,你不要讲太多绮语,因为你绮语,你开玩笑话说多了,你有个缺点,言不威肃,你讲话没有力量,以后你再跟你的同参道友讲法的时候,人家听不进去,你讲话没有力量,因为你那个话的力量被你破坏,它没有摄受力了,你讲什么,人家根本不想听了,这个从菩萨道的角度就比较麻烦。

第三个,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目的勾起双方的是非,这种情况,我们会招感亲友的乖离,会招感我们一种不和睦的眷属,就是家庭经常争吵,就过去生有两舌的过失。

第四个,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用粗恶的言词来骂詈,或者用不吉祥的言词来诅咒对方,使令他身心感到难过不堪。

这小妄语戒,蕅益大师他比较强调恶口,同参道友之间,尽量不要出恶口。因为恶口,蕅益大师说,折损你的福报,这个口德,其实在针对恶口,我们讲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蜜胜比丘的公案。佛在世的时候呢,佛陀有一天带着弟子,要到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去应供,这个家看那样子是很远,佛陀从僧团出发,慢慢、慢慢他经过一个树林子。

佛陀带这个诸弟子,拿着钵,经过树林子的时候,突然间,从树上跳下一只很大的猴子,这个猴子看到佛陀,向佛陀顶礼,佛陀讲了一句话:善哉善哉。赞美这个猴子。这猴子听完以后很感动,就伸手去接佛陀的钵,佛陀就慈悲,把这个钵交给这个猴子。

这猴子拿到钵以后,就跑到树上去,就摘了很多蜂蜜来供养佛陀,佛陀喝了几口以后,就把这个蜂蜜就分给所有大众师,大家都喝了几口。走了以后呢,这个猴子因为供养佛陀蜂蜜的因缘,就没多久就往生了。

往生以后呢,他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在古代的印度,这小孩子出生,尤其是有钱人,他要卜卦卜卦,请这个所谓的道士来看相,卜卦。这个道士一卜卦说,喔,这个人有大福报,而且他的福报跟蜂蜜有关系,所以就叫做蜜胜,就蜂蜜的蜜,殊胜的胜,因为蜂蜜而得到殊胜的果报

这个蜜胜他慢慢长大了,有钱人当然整天就是吃喝玩乐,就到处跟好朋友去玩。他有什么特点呢?他去外面玩,他口渴他也不要去买果汁,他拿一个碗往空中一抛,这个碗在空中翻几下,下来全部是满满的蜂蜜。他吃完以后呢,他同伴也想吃,没事,再抛一次再抛上去,转几圈下来又是一碗蜂蜜,吃到每一个人够为止。

这个蜜胜他长大以后呢,他跟三宝有缘,他看到佛陀欢喜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呢,人家去托钵,他也不用去托钵,他肚子饿的时候,拿那个钵往空中一抛,下来整个钵都是蜂蜜,这个善业就是跟着他。

但是后来的时候呢,弟子们就问说,这个蜜胜比丘,他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他的钵往空中一抛,下来就是满满的蜂蜜。佛陀说,这个蜜胜比丘,就是他以前是个猴子的时候供养过我,所以这个福德力招感这个殊胜的果报。

弟子们就问说,那这个蜜胜,他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猴子呢?那么猴子的因缘供养你以后,他为什么又证得阿罗汉果呢?佛陀说,过去迦叶佛的时代,有一个比丘,这个是个年轻的比丘,他很精进的修学,但是他有时候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看到一个老和尚走路的姿势不庄严,他就讥嫌这个老比丘,走路像猴子一样。

但是不幸的是,这个老比丘是个阿罗汉,这造下一个重的口业,造了口业以后他就堕入猴身,直到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向释迦牟尼佛忏悔、供养以后,脱离了猴身,过去的修行善根成熟,今生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这个在蕅益大师的说法里面,就是这个两舌、绮语、妄言、恶口,这个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

我们再看第二的具缘成犯,大妄语戒具九缘成犯,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对境是人。二、人想。三、境虚。四、自知境虚。五、有诳他心。六、说过人法。七、自言己证。八、言了了。九、前人领解。

总共有九条,我们也是分成意乐、加行、究竟。意乐呢是第一条到第五条。

第一个,对境是人,这个人,妄语戒的人,有条件的人,他是听得懂你话的人。如果他是个小孩,你对小孩说也不妄;你对一个外国人,你讲的话他听不懂,也不犯,必须要听得懂你言词的人。

第二个,你心中也做人的转想,你也知道他是一个人。

第三个,境虚,你所说的个人的果证跟神通感应,完全是虚而不实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第四个,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虚。

第五个,有诳他心,关键,你不是一时的口误,你是有心的规划,这是欺诳心,就是这样的意乐。

第六个,说过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之法,包括个人的果证,包括感应神通,就是一种过人之法。

第七个,自言己证,你如果说你师父得到初果,没有犯到根本,中品,因为我没讲我自己,我讲我师父。

第八个,言了了,你讲得清楚分明。这个地方呢,律上说,你不是用暗示的口齿,就很清楚地说,我证得了什么什么果,很清楚。如果你用暗示的说,在律上说,它说,我听说有一个人证得初果,那个人刚好站在你的前面,那暗示你证得初果,但是我没讲明白,不犯,不犯重。不犯重,暗示的口吻不犯重,就是你要讲得很清楚明了,说你自己证得初果,才犯重。

第九个,前人领解,对方也理解你所说的情况,这个时候这个业就成熟了。

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个第四条拿来讲一讲,叫做这个自知境虚。

这地方是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

大妄语戒,另外一个就叫增上慢,就是说,这个人他也没有学佛法,他也不知道修行的次第,那也不知道初果长得怎么样,二果是怎么样他完全不知道,他自己有一点相应,他就以为他自己证得初果、二果,他自己真的是这样以为,他没有骗你的意思,他完全是不学,无知,他从头到尾都没有骗你的意思,但是他没有学佛法,他哪知道什么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哪知道什么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哪知道什么叫开悟?他都不知道,他以为他开悟了,他以为他得到禅定了,他以为他成就圣道了,然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你,不犯,这个只能叫增上慢,这个是他一时的误解,但是它没有欺骗你的心情。

这个是无知,但是不能构成罪业,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所以这个你要自己知道是境虚才算。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关于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净界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净界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净界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