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无住分第四】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隨缘自在第五章般若要解《修行心法》修行修心离心则差心是法体法是心用依教奉行契入本心善男女子当发菩提勤修三学息灭三毒心地无非自性持戒心地无乱自性禪定心地无痴自性智..
第六次课(讲于2009年4月18日)上节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们已经学到第六次课了,下一次将是最后一次课。上次课我们讲到“叹奉持功德”的“如来劝行叹胜”。如来劝行叹胜,包..
下节劝发奉持一、别明离相(一)应如是知见信解我们用什么态度奉持这部《金刚经》呢?看经文。“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第七次课(讲于2009年4月25日)上节各位同学,大家跟我一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
下节(二)世间所尊胜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总说:一切众生;别说:..
《般若佛眼佛母瑜伽观行法》简识顾名思义出生一切智慧功德之本源,为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之母。因为智慧而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故而般若能出生一切如来、菩萨。智慧之本源乃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界文法师主讲慈云记录(内容经界文法师过目)第一次课(2009年2月28日)上节阿弥陀佛!今天下午来参加这次《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各位同修,大家下午..
第三次课(讲于2009年3月14日)上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
下节二、伏心菩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伏心菩提。发心菩提是发菩提心,伏心菩提则是发菩提心之后,修菩萨行。这也是佛陀所讲的,降伏之后如何安住的问题。妙行无住分:“复次,..
第五次课(讲于2009年4月4日)上节大家跟我一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
第四次课(讲于2009年3月21日)上节大家一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
下节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般若经》做了简要介绍,现在正式进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属于根本般若,在《大般若经》里是第9会的内容,体系是独立的,..
下节一、再次校量福德我们来学习下面的内容,“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
下节4、寸丝不挂真正的般若,心是寸丝不挂的。只要有一点点执著,就还落在生死间。有这样一个公案。当初,雪窦山的祖师雪峰义存禅师,禅法很出名。有一位比丘尼,法名玄机..
第二次课(2009年3月7日)上节大家跟我一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
下节继续介绍发起序。“入舍卫大城乞食”。佛陀进入舍卫城乞食。“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论》中说到有三种次第乞:1、一日到一家,得食则食,不足即止..
日本和尚“电音”唱佛经?DJ版《般若心经》一响,网友:我服了
佛教般若思想的现代意义觉真法师2001年11月6日晚,慧觉法师从上海玉佛寺打来长途电话,约我为《觉群丛书系列》第一辑(共6种)写其中的一种。他提出了详细的具体要求,如篇幅..
《仁王护国经》的般若思想◎觉真法师仁王经的全名是《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汉译四种,首译为竺法护,译于西晋秦始三年(267),名《仁王般若经》。次译为鸠摩罗什,译..
全网被佛经洗脑,日本和尚用电音唱《般若心经》,真正的佛系歌手。
般若心经略说(四)日慧长老如前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诸法实相中,既不得生死,也不得涅槃,其心遂无所罣碍。行于生死,不罣碍世法;究竟涅槃,不恐怖退堕二乘。如是,远离..
般若心经略说(一)日慧长老壹、绪言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都是梵文prajntilde;āpāramitā的音译,后者,只是省略其语尾的多(tā)音而已;意译智慧到彼岸;般若亦简译..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六、修定与生天(一)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32~p.33:由于修习者的用心不同,而有得定,或依慧得解脱的差别。依佛法的因果法则,修得某种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