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四(大日经卷四)密印品第九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前言此品是说明诸佛菩萨的各种秘密手印及咒语。每种手印代表佛菩..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五(大日经卷五)阿阇梨真实智品第十六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摘要释题:此品是说明阿阇黎的修行方式,修行者应持本..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五(大日经卷五)持明禁戒品第十五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摘要此品说明因守住、明白戒律,终得悉地成就。由肉身内的..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第六(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摘要此品是指学习大乘菩萨,以方便法度生时,行为、戒律所..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五(大日经卷五)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摘要三密加持方式修持秘法以进入坛城的修行。秘密:以三..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三(大日经卷三)世间成就品第五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前言以世间看,有下列如此修为即代表修行有成就。真言教法是..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第一(大日经卷一)转字轮漫荼罗行品第八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经文大意:进入坛城中修习成佛的种子。若欲见佛、供养佛..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三(大日经卷三)成就悉地品第七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摘要化佛修行成就如下:本尊坐金莲花持阿字或真言句,住圆镜..
识得业力,不随业转(因某寺院失火之因由,师父和大家谈到业力)在这个世界上啊,不论在家还是我们出家人,每个人呐都有不同的业力。这个业力在什么时候显现出来呢?那说不..
老和尚开示:空心秤的善恶因果,老员外的故事给你的启发有多少
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我们一般说五无间,五无间就是犯五逆罪,到地狱去受无间的痛苦mdash;mdash;受苦没有间断的时候,一时都不停息。杀父、..
问: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才可以灭罪呢?良因法师答:依此运心,随所兴起,计功分课quot;,依着这个仪轨虔诚恭敬,随文入观,然后要计功分课,每天要做定课..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咸见如是种种云雨。亦闻如是诸法音声。随意所乐。各见其身种种香华。宝饰。衣服之所庄严。又各自见两手掌中。持如意珠。从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种种宝..
忏悔业障非常地复杂,复杂到什么程度?我们开阔一些讲。还有共业。我自己造的业我自己受,心里很平静。不是我造的业啊,他们造的业,我也跟着受!好象是冤枉,一点不冤枉,..
我们刚才讲到一个横死,不该死死了、意外发生的,这里有九种。有病处在没有医生的地方,也没有药。本来你寿命还没尽,意外得了病,没有医药治疗,死了,死于非命。还有王法..
学佛的想求解脱,我们知道,不想执著,不想烦恼,这么容易吗?离得开吗?咱们比较而言,现在我们比社会上的人为名利奔走mdash;mdash;为正经事吃饭、正经事穿衣服,有了家庭..
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生相。如果他有执著的心,那就是法执了,就有执著了。有执著了不但度不了众生,连他自己也变成众生了,就是这个含义。..
李娜佛教歌曲《赞佛偈》,静心聆听,加持平安吉祥
佛法进入末法的时候mdash;mdash;现在我们已经快三千年了,进入末法已经有两千年了,将近两千年了。这个时候已经恶法很盛行,善法、做善业的减少,如果善恶两个对比起来,善..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所以佛对阿难说,这个咒,阿难当知,是咒,这个《楞严神咒..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这个《楞严咒》的咒心就是佛的真法身,真法身而示现的报身是卢舍那,卢舍那的下头又示现千百亿释迦;卢舍那佛的莲华叶(化)..
《地藏经》又给我们一个启示:地藏王菩萨每日清晨随顺人间,他就入恒河沙定。这个定包括好多定,恒河沙有多少沙子,他这个定就包括多少。这一个定,看十方法界哪一个众生受..
出世高僧.入世菩萨──佛门泰斗本焕老和尚105岁寿诞以下将當日宽运大和尚祝寿贺词全文刊出,与诸网友、读者们分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有佛教徒的地方..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直心是什么样子?直心是道场,没有一点虚伪的。佛跟阿难说:十方诸佛都是..
为什么要学佛法?佛是觉,你要生极乐世界有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方法就是念佛。有的不念佛,没念一声佛,只修观想。大家看《观无量寿经》,观想阿弥陀佛的佛像,没有念佛只观..
追思当代佛教大师净慧老和尚香港中文大学学愚教授如果说中国禅宗的出现,是对早期佛教的回归,那么,这种回归不但表现在宗教思想方面,更体现在宗教实践方面,即生活与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