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家后,基本在佛学院度过,前后已有三十多年。对目前这种沿用社会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诸多感慨。事实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有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

问:最近两年,国学热和佛学热日渐兴起,纵观中国历史,佛教在中国皇朝乃至民间的流行往往出现在国富民安的时刻,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济群法师答:事实上,佛教并不仅仅盛..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问:弟子是学前班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佛学教育,而且让不信佛的家长不误解为对其孩子进行宗教意识灌输?大安法师答:作为学前班的老师,出于慈悲,应对班上的孩子先进行道..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陈颖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是当时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

传喜法师简介释净庆,字号传喜,一九六七年生于上海市。父讳韩家树,母讳崔银兰,在家行六,俗名富洋。八十年代为探寻生命意义而学佛。一九九零年在圆明讲堂上明下旸大和尚..

中国的佛教在逐渐地恢复发展,我们大家现在学习,特别是汉地的佛弟子,在学习佛法的路上存在三种缺失:第一种是缺少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没有一个真正带我们修行,或者说一..

达照法师,俗姓林,笔名天台子,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文成县,1989年于七甲寺依了识长老出家,属于嫡传天台教观第46代。1991年春于福州鼓山佛学班就学,1991年秋考入南京栖霞..

(一)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二)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是报兄长的恩。(三)忠:就是尽忠..

问:佛法的基础、佛法的核心、佛法的结果是什么?达真堪布答:依晋美彭措法王的教言:佛法的基础是清净戒律;佛法的核心是闻思修行;佛法的结果是弘法利生。..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开示一下。我经常跟大家讲,要学佛,就要系统地学;要修行,就要按次第来修。修行不系统,今天觉得这个好,就学这个;明天觉得那个好,又开始学那..

戒律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在别解脱戒里我们讲了居士五戒。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居士五戒、沙弥十戒、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和三百六十四条比丘尼戒,才是真正的别解..

(一)宗教常识在世界上,属于全球性而且历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个:1.发生于印度的佛教;2.发生在中东的基督教;3.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头都是犹太教。犹太教是属于民族性..

问:如何分辨忍辱修行与姑息养奸?答:忍辱就是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佛教徒常会弄错忍辱的意义。忍并不是不去处理,而是不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遇到..

「佛」,是觉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彻大悟、自觉又能觉他、圆满彻底觉悟的圣者,尊称为「佛宝」。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释迦世尊是佛教的教..

如何使用方法一、放松身体1、头部①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轻松,无论是睁眼或闭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球想。②脸部肌肉松弛,从心里有股安定的喜悦升起,表现在脸上,有松弛的..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学佛修行的基础。(1)戒:从消极面说,戒是止一切恶。诸恶不作,恶业恶因便不增加。从凡夫阶段做起,到了大小乘圣者的..

第一篇三藏十二部壹前言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

问:老法师说过,学经教要趁年轻,在记忆力尚好的时候全心投入,并且不能离开讲台太久。如果出了家,不能常有这样殊胜的因缘,而又必须随顺僧团里的生活型态,可能就面临学..

安世高大师简介安世高大师(约西元二世纪),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系安息国(今依朗)太子,博学多闻,信仰佛教,后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西元148年)..

问:我想在中国办一个大型的念佛堂来供养大众,请问老法师是否肯协助我们法宝流通与佛学的教导?净空法师答:你的弘愿非常值得鼓励,但实际环境你了解得不透彻。我在海外接..

问:请问上‘佛学班’好不好?净空法师答:上‘佛学班’要看什么情形,现在一般的‘佛学班’,学的都是一些佛学常识,如果对佛学常识想知道多一些,这个对你有帮助。如果不..

问:可否在修密宗的基础上同时修念佛法门?净空法师答:可以的。禅也可以,密也可以,教也可以,像华严、天台。因为《无量寿经》上,你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在「三辈往..

问:提倡佛学,以何为本?印光法师答:提倡佛学,当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能如此,则于世出世法均不悖。否则尚是名教罪人,何堪学佛,以望了生脱..

问:学佛以什么来打基础?印光法师答:由外道而复入佛道,非宿有善根,何能如此。当生大感激,生大惭愧。惭愧心生,邪僻心灭。惭愧为入道之初步。既欲学佛,当极力敦伦尽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