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犯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南华寺主持虚云法师的弟子广济,想还俗从军保家卫国,临行前特来向虚云师父道别。广济:师父,五年来我出家侍佛,深沐佛恩。如..

无爱心和情执轻,这个是两码事。没有爱心是对人冷漠、自私自利导致的,他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这就是没有爱心。没有情执,这个人他会很有爱心,他这个爱心不是由情执里..

菩萨、阿罗汉、凡夫三者所见境皆不相同选自《法宝论》,明贤法师著八地菩萨是完整地走过三解脱门和八解脱门两种解脱门的修行者。修行这件事,八地菩萨以后的境遇不是凡夫所..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昔佛在舍卫国。祇洹说法。时有年少比丘入城分卫。见一年少女人端正无比。心存色欲迷结不解。遂便成病食饮不下。颜色憔悴委卧不起。同学道人往问讯之..

黄檗禅师唐朝的宣宗是一代英明君主,俯仰佛教,拥护三宝,修复旧寺,广兴佛法。他未做皇帝之前,遭武宗猜忌,便诈死潜逃,到香严禅师门下剃发作小沙弥。有一天,师徒二人游..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

世间上很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例如生是从哪里来的,死后又去到哪里,在世上几十年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等等问题。所以说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叫做欲界,人只有一口气存在,所面对..

贪睡懒惰的果报十分可怕僧人尚如此,何况你我!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教导比丘应当精勤修行,转化所有障蔽自心光明的烦恼;世间诸法尽皆无常,若能净心,即得智能..

佛典故事:捕象记久远以前,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为天人、国王、大臣及四众弟子宣说无上大法。当时,在舍卫国南方的深山中,经常有身具白、青、黑三色的野象出没。国王心里..

日本比丘尼[原标题]李长声:尼姑真命苦尼姑,尊称法师,似乎比和尚更神秘,人们也就愈加感兴趣,起码是出于窥视心理。听说台湾女子出家多过男人;日本有一处星云大师的佛光..

问:宗教与迷信有什么区别?答: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如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宗教与迷信划等号,把宗教活动误认为是迷信活动,从反对迷信活动的立场出发,禁止、抵制或打击宗..

比丘尼拘萨国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度,那里国泰民安,风俗教化井然有序。可是近来王城中出现了几个经常惹事生非、伤风败俗的恶棍,并且不时调戏妇女。他们欺压贫困、聚众哄闹,..

齿木也称为杨枝,磨齿刮舌的木片,古代比丘常用的十八僧物之一,功能类似于现代的牙刷。在古代,当比丘口臭时,佛陀允许他们通过咀嚼齿木清除口腔中的异味。对于比丘咀嚼齿..

你虽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坚固。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或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地走在前面,小沙弥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

积功累德第八。积功累德第八,看字面就知道讲的就是积功累德。如果我们不积功累德,大愿就是空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梦想能实现,心想事成;而有些人的梦想最后都成..

病重比丘得佛开示突破修行盲点来源:杂阿含经有一次,许多比丘住在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另一位名叫“差摩”的比丘,也在拘睒弥城,但另住在跋陀梨..

佛经故事:阿保托空钵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个儿子,取名阿保,父母请看相师为阿保看相,结果这孩子其貌不扬,无一相好,注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对无福的阿保毫不怜..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等五百人共会一处。那时,舍卫城中有一位敬奉三宝、受持五戒的优婆塞,命终之后投生于舍卫城中大长者家,长者的妻子怀胎时,..

比丘坐禅救母脱离恶道明朝末年时,有一位出家比丘,大清早便望着山门发楞,他时而走到门口,时而徘徊在禅堂前,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原来比丘心中正想着:“在这里参禅打坐..

问:觉性和觉知有什么区别?答:觉性是本具的,觉知是回归自心。自己明白这叫觉知,本来那个叫觉性。这样分开讲也可以,但实际就是一个。..

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云水僧道:“你年纪太..

佛弟子问:书本上说众生都本具如来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佛慢”与“我慢”的区别呢?答:首先每个人的烦恼中都有“我慢”,我慢是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中最隐蔽﹑最难察..

我曾遇到一位想成佛却怕念佛的人,他告诉我说:我怕念佛就会往生。很显然,他把往生当成了死亡。那么,死亡与往生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常说人生等于生老病死,这话只说对..

佛陀的光明,照耀十方。编者按:此文原典出处:《付法藏因缘传&卷三》。凡夫之心是粗中之粗,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而佛的心是细中之细。在未成佛道前,我们的心都还不够细..

网友:顶礼师父,弟子近日读了梁武帝和达摩祖师“毫无功德”的公案。请问师父,功德和福德有何区别?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既修功德又修福德?感恩师父。学诚法师:功德是人内心..

网友:真正入佛教当僧侣,与仅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普通人有何区别?例如我不想执着于僧侣这种形式,但我想利用佛法中的智慧。佛教历史这么多年,有非僧侣修成一定境界的吗?..

很多初发心学佛的菩萨们一直不明白什么是许愿,什么是发愿,把两者混淆的也大有人在。佛法虽然说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但是学佛般若为先,我们要明明白白的知道这里面的区别..

五百位比丘恶口嬉戏生为牧童,因愿得证罗汉。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萨迦国王恭请世尊及比丘僧众在祇陀太子园应供三个月。国王用上好的牛奶、酸奶、醍醐等食物供养,并派五..

漏尽比丘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证得“人我空”了,没“我”的观念了,当然也没有“我所有”的观念了。如果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有一个“我”和“我所有”的观念,那可了不得..

恒顺众生是一种菩萨行为,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不过,若是自己没有能力去影响他人,还是要尽量远离,先保持距离,否则容易被带坏了。有些人本来是很清净、很精进的,..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