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具足戒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第407经、408经(思惟经):此二经教导诸比丘:不应有世间之思惟,而应具备出世间之思惟。我们知道,佛陀具备彻底究竟的“五眼六通”,其中为我们所津..

第499经(石柱经):本经以大石山喻比丘修心,四方之风无能倾动,便得离贪瞋痴,得正解脱。我们知道,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在佛陀晚年的时候阴谋分裂僧团。提婆达多另立僧..

第372经(颇求那经):本经叙述颇求那比丘对于四食不甚了解,佛示之以因缘解脱之理。佛陀有次对诸比丘谈到了“四食”,他说:“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

念佛具足止观【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

为新戒比丘开示慧净上人2013年5月13日讲于悟真寺恭喜大家。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不但得到了难得的人身,闻到了难闻的佛法,而且能够依法出家,现出家相,代表佛住持佛..

过去,在贤提国的精舍中,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为长期卧病在床,精神委顿、身体非常瘦弱,生活无法自理,以致于全身垢秽不堪,发出恶臭,没有人照顾。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西方净土是法界藏土,念一佛就等于念无量无边的佛,往生西方就等于往生无量无边的佛的刹土。所以大家一定要一门深入,专修,不要搞得那么杂。 有很多..

过去,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全身上下长满了恶疮,不断地流出脓血,大众都避得远远的,不想靠近;因此,病比丘移居到偏僻又低矮的小房。世尊知道后,以神..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当济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刍及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长忆念。增长守护忆念。增长寿命。增..

比丘(佛教解释)比丘,佛教指和尚。梵bhiksu。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云冈石窟藏品基本信..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位须达长者,最小的女儿名叫苏曼,相貌端严,容颜殊妙,最受长者疼爱,胜过其他子女,每当长者外出游行时,必定带着苏曼同行。一日,长..

摩偷罗国有一位男子,向父母表明自己想要发心出家,随即前往四祖优波笈多尊者驻锡处,向尊者顶礼后禀白:请问大德!我是否有在佛门中出家,受持比丘具足戒的因缘呢?我想于..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常随在旁。当时国内有一户大富长者喜获麟儿,全家上下莫不欢欣鼓舞地迎接新生儿的到来。这个男孩不仅相貌庄严,出生..

人生最可靠的是信心和正见ConfidenceandRightViewAretheMostDependableThingsinLife凡夫人在修行过程中,WhenworldlypeoplepracticeBuddhism,倘若各方面享受过于优越,ifth..

自行本自具足(图源:网络)现影虽妄镜实有,四科七大本周圆。《楞严经》中:“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即众生的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

尤其许多自称为上师的人,会以巧妙虚假的外相,让很多人用三年也无法分辨真假。甚至有些弟子穷其一生,都不知道上师所教的,并不是正法,这是业力造成的。弟子的业力不清净..

福慧具足,福慧都在这一句佛号上,我们修福怎么修?修大福报,修无量福报,修真实福报,无过於念阿弥陀佛。我们这些年来,讲这部经讲得很多,一点都不假,为什么?这句阿弥陀..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三讲二持戒(方便轻遮戒)第二段说比丘不得做与外道相同的邪术,敛财求利,迷惑众生,使智慧受损。有五种邪命事不应作,思想见解不正..

谈到福德因缘,真是不可思议。有人天生就拥有美貌、尊贵、家庭和顺,也自然而然被众人所推崇,就是不想要的地位财富不要都不行。有的人争到你死我活,想尽机关,最终还是得..

有一个大富长者,家财万贯,金银财宝取用不尽,尤其妻子贞美贤慧,更使他欢喜。长者结婚多年才生下一个儿子,自然欣喜万分。可是很不幸,这孩子才牙牙学语时便害起病来,经..

好弟子要具足三事供养佛教修行里面说,能够具足三事供养的徒弟,是最好的徒弟。什么叫三事,就是财供养、事供养、法供养。你都要为众生服务,都要供养众生,那为什么不供养..

我们现在通过修金刚萨垛除障法、念金刚萨垛百字明消业,具足四种对治力是最重要的。我们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三聚经》、百字明,或金刚萨垛心咒,最好有大光明、大圆满..

佛母寺及比丘楞严道场飞龙寺夏安居通启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佛制夏安居时间了,今年的夏安居应该是历史上的一刻,有心要参与比丘楞严道场建设而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或想..

具足了所有功德的六个字阿弥陀佛把他因地当中,无量劫以来备修菩萨六度万行,所有的功德,以及果地上佛的十种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涅槃的种种的功德,来庄严这六字洪..

问:佛弟子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应具足怎样的心态?索达吉堪布:《华严经》中讲过,依止上师要有十种心:(一)给侍心:始终有承事上师的发心。(二)欢喜心:承事上师时非常..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