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入灭前,阿难提出“佛入涅槃,以谁为师?”佛陀谆谆教导“以戒为师”。佛陀最初建立僧团时,并没有制定任何具体的戒律。据《四分律》说:佛陀最初制戒是因为“故诸弟子..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通戒与别戒;声闻戒和菩萨戒;止持戒和作持戒;性戒和遮戒。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最基础的佛教..
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1寺庙内的一..
戒律(佛教解释)梵语尸罗,S/ila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
五戒、十戒、具足戒僧团最初成立时,并没有约制团体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地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这些戒律主要分五戒、十戒、具..
佛教的戒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佛教戒律佛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是独特的,是入世的,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的。1.克己利他,提升个人的道德素..
佛教需要面对时代,既要保持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这是任何一种古文化都面临的问题。佛教的个别内容,如出家人的戒律、仪式,以及密法中仪轨、法义等,不能因为要迎合时代,..
第一种,通戒与别戒。在《四分律》中有记载,过去七佛共同通行的戒律偈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种偈子相通于僧俗的禁戒,这是小乘上讲。那么大..
大家都知道佛教和道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多有摩擦,两者的教义也是并不相同的,但是对佛教道教都有相当理解的人会发现,在佛教和道教戒律上有一些是完全一样的,那么这是什..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十三掉举纷恬不寂静《集颂》:“1、心不寂静掉动粗,喧哗嬉戏身跃腾。望他欢笑染违犯,若忘念等犯非染。2、再再遣除乐欲兴,方便解息他嫌恨。灭他忧恼摄引..
提起佛教徒,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人不食荤腥;出家人则不能婚恋。对于佛教信仰者的这些饮食、行为的约束,在佛教里就称之为戒律。戒律对于佛教徒,就相当于纪律对于团队..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狭义讲,一个人的思想言行是真,是善,是美,还是假,是恶,是丑,可以用道德与不道德标准去评判。广义讲,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
那么现在也有二宝,现在很多地方提倡二宝,不承认僧宝,也就是说二宝居士,皈依佛,皈依法,而没有呢,僧宝,不承认僧宝,为什么?他说僧宝已经没有了。佛也没有这么说啊,..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为什么要规定你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这也要禁止,那也要禁止呢?我常打比方,人就象一潭水一样,如果这潭水是浑水,再好的月亮、太阳在你那个水池..
学佛修行有戒、定、慧三无漏学。第一是持守戒律,防非止恶,无戒则无以生定。第二是修习禅定,六根虽涉境,但心不随转,无定则无以生慧。所以第三是增长智慧,去除疑惑,以..
诗曰:恶口欺言骂比丘,随行忏悔罪成周;此因五百生为犬,一语伤人苦不休。释迦世尊在祇园精舍说法的时候,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每天都以他的天眼,观察六道中受苦难的众..
学习戒律,首先要了解这一名称的内涵。为什么叫戒律?戒与律有什么不同?戒律有哪些种类?出家人学戒、持戒,究竟为了什么?一、戒的名称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
老和尚教弟子的故事1.接下来我们讲上广下钦老和尚的故事,好让大家仔细体会。当年土城承天禅寺在兴建的时候,大众师父都很忙,要帮忙建筑,非常辛苦。有一天晚上,当大家做..
戒律可以说是洗清我们心灵污秽最好的清洁剂。某一种清洁剂可以洗净某一类污秽,这就好比某一条戒律可以洗净某一类的心病烦恼。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去体会每一条戒文,就会..
简单的说: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
无戒则无以生定,无定则无以生慧学佛修行有戒、定、慧三无漏学。第一是持守戒律,防非止恶,无戒则无以生定。第二是修习禅定,六根虽涉境,但心不随转,无定则无以生慧。所..
一、戒的类别有那些?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大智度论》云:破戒者堕三恶道,若下品持戒生人天;中品持戒生六欲天;上品持戒践行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寥无几。比丘本为七众之首,统领下六众,时至今日,白衣上座,比丘尼指示比丘,已是屡见不鲜了。对于戒律的重视渐渐淡..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这个地方是讲到佛陀的教诫。我们看看佛陀教诫弟子们是怎么修学的。佛..
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必乱;佛教内僧团倘若没有戒律,僧团同样也乱。中国佛教自唐宋禅宗盛行,清规取代了戒律。然而今天的禅林,清规似乎也有名无实,使得整个教界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