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觉悟,生死了脱很多人有这样一个疑问:修行禅宗要起“疑”,这不就与佛法教义所要求的“信”相悖了吗?其实不然。就基本教义而言,佛法修行确实是要从“信”而入的,即..
破禅的智慧第一篇禅宗话头玄机台湾正流行参禅热,其盛况一如“传灯座上花常茂”。名山大刹,远离滚滚红尘,加上老和尚谆谆善诱:做人做事不可以作伽作框,自锢手足。活菩萨..
第六日祖师的权便药山惟俨禅师,一日坐次,僧问:“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师良久曰:“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
第三日无头公案我们所参的话头,既然是个“无”字,总不能不谈谈它的来由。它的来由,本出自中唐赵州从谂禅师答僧问狗子有无佛性的公案。但是,看“无”字话,却是始自北宋..
禅七讲话外一篇参话头开悟解疑参话头开悟解疑参话头是悟入心性的最佳方便,悟入心性就是开悟。什么是心?如何认识它?这当然不是指心脏的心,而是指能思考能分别的心。如果..
第五日修行歧路为了避免在参禅道上走上歧路,应该谈谈一般人常犯的几项心理障碍。所谓障碍,就是障入正道;所以,障碍本身就是歧途。在这里,我特别提醒,修行人不可忽视。..
赵州公案『无门关』二则净慧[编者按]2010年8月31日上午,邢台玉泉禅寺秋季禅修法会刚刚圆满,德国本笃禅修中心参访团一行二十人,来到玉泉禅寺,拜访净慧老和尚。应客人的..
第七日禅宗的独特家风佛教各宗派都有其不同的见、道、果。显教各部派论见、道、果,都从因上论见,进而依见修道,最后成就见的果证。以遵奉佛说的小乘诸部为例,先由闻思上..
第二日疑#8226;疑情前说参禅贵在起疑情,须知这个疑情是用来参究话头的,决不是十根本烦恼中的疑心所。烦恼中的疑心所,是疑业果,疑三宝,岂可与疑情之疑相提并论?也不是..
第四日离心意识大慧宗杲说〔1〕: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下与之相酬酢,日久月深..
禅七讲话甲篇禅七·话头禅佛陀所转*轮班有两种:一是教*轮,一是证*轮。教*轮乃指佛陀所昭示的甚难遇的道理,证*轮乃指佛陀所觉悟的最高出世的境界。而且,教是证的导入,..
问:古人云:lsquo;参究,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rsquo;今之学者,要在静坐,参功有力。若在四威仪中,与物交接,心念纷飞,话头沉没。若惟静坐,又违古人操履。若与物交,终..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下,丝毫不存,单提一则公案话头。如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审实念佛的是谁。随举一则..
读“一宿觉”公案的思考月悟在《坛经》里,有一则“一宿觉”公案。号称“一宿觉”的高僧是唐代永嘉玄觉禅师(?—713),温州永嘉戴氏子。八岁出家,少习经论,精通天台止观..
(一)公案本文僧璨禅师以居士身得法于二祖,之后隐居皖公山。隋开皇十二年,有沙弥道信,年十四,来向他求解脱法门。(缘起于现象界,四祖道信年仅十四,已为解脱事,前来向..
(一)公案本文僧问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曰:「真佛住何处?」(识起迷情于真佛住处,觉悟之性体,本来存在于甚么地方?)禅师曰:「言下无相,也不在别处!」(来无所黏,过无..
(一)公案本文纸衣道者来参抚州曹山本寂元证禅师,师问曰:「莫是纸衣道者否?」(缘起于现象界,纸衣道者来参,师先与之客套一番。)云:「不敢。」(不敢劳师称呼道者。)禅师..
(一)公案本文潮州大颠和尚初参南岳石头山希迁禅师。石头禅师问大颠师曰:「那个是汝心?」(缘起于现象界,禅师试问大颠师何者为心?)大颠师曰:「言语者是。」(能说话的是..
(一)公案本文药山惟俨禅师问云岩禅师曰:「闻汝解弄师子,是不?」(缘起于现象界兼带本体界,听闻汝常依空起用,玩弄根识之神通乎!)云岩禅师曰:「是!」(吾常依识起用,..
一、前言佛教的出世间法是要证涅槃为目标者,行者能真去三毒贪瞋痴当得涅槃心,此法不通外道法,也只有心地法门才能得此涅槃妙心,悟真空实性。禅宗悟境有三不等,且看镇州..
(一)公案本文道悟问洪州黄蘗希运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识起迷情于何是佛法大意,佛说一切法,惟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禅师曰:「不得不知!」(以无..
(一)公案本文福州鼓山兴圣国师神晏禅师问僧曰:「鼓山有不跨石门句,汝作么生道?」(缘起于现象界,世尊说以戒为师,戒为道源功德母,凡、圣一体适用。)僧曰:「请!」(自..
(一)公案本文僧问临安府慈月堂道昌佛行禅师曰:「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识起迷情于大用境界,行者对大用尚无正确认知故,始谓大用起时,有不存轨则情事发生。)师曰..
一、前言禅宗行者修行至此,已能认知自性的功用,可以进而扩展到佛性的利用方面。行者能经历开悟、牧牛、制心于死地后,妄心随缘不起,祇有真性主行,威灵之心面境应缘不失..
一、前言抚州龙济山主绍修禅师曰:「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此两语一理二义。若人辨得,不妨于佛法中有个..
(一)公案本文僧问西川布水岩禅师曰:「宝剑未磨时如何?」(识起迷情于所有习气未净尽,是何境界,将如何自处?奈未能开悟者,何有剑可磨?)禅师曰:「用不得!」(色、受阴..
(一)公案本文僧智通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识起迷情于何谓三身四智,三身者报身、法身、化身,四智者前五识、六、七、八识清净后之智慧也..
(一)公案本文天台山德诏师谒潭州龙牙山居遁和尚,问曰:「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识起迷情于法身活现,有雄雄之尊样,如此境界为何万物近不得?)龙牙禅师曰:「如火与..
(一)公案本文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二祖。(缘起于现象界,向居士未知何许人也,深居山林修清净行,适值二祖慧可大师宏化于北齐天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