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生死的书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

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洹精舍度众时,城中有一大富长者,育有一子,年约十二、三岁。当长者夫妇往生时,其子年纪尚幼,不善理家,所以没有几年便散尽家产,落得以乞讨为生。一天..

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本来是清净本然,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本来没有生死。但怎么会有生死呢?答案只有一个--“仁者心动”,..

黄龙慧开禅师有一首诗偈,广为流传。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偈中所表达的意境可谓禅人追求的参悟后的大境界,最能表..

核心提示: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传高僧。1840年出生,母早逝,父亲于泉州为官。幼时乐闻佛法欲出家,父为娶妻两房而清净无染。19岁逃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

我们讲道,它有世间之道与出世间之道之分。一、世间之道(一)、世间之道最有代表的就是孔孟之道。我们今天研读上下篇的《论语》,到底《论语》讲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

人死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死后的意识本体重新轮回转生,如此反复轮转不休。《楞严经》: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

这是我人生中的真实经历。一场大病之后,我一直想把我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为报佛恩,为和我一样还在困厄中挣扎着的人,也为我自己。谁也不知道二十四小时到底有多长二〇一..

编者按:这个故事取自《楞严经》,故事中的主人公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

参禅一事,不是小根基的修行人做得到的。即使大彻大悟,只要烦恼尚未断尽,仍然无法出离生死。现在的人暂且不说,就说宋代的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等禅师,他们的悟处,名..

常常在病人的床底下,或者桌子上都会放着一小锅,或是一小盆的活泥鳅、活鲤鱼准备进补。我每次去查房,就会听见鱼儿挣扎跳动的声音。有一次,我去看一位二十七岁就患了乳癌..

中阴身有没有生死?真是七天一个生死?中阴身有没有生死呢?有生死,七天一个变化,昏过去再醒来。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一般书上讲中阴,很呆板的,说是七七四十九天的生命..

编者按: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

下面这篇佛教故事,阅后非常令人震撼与感慨,且您心中必会升起一股「出离心」。因为就算再怎么恩爱、亲情、六亲天伦围绕之乐,若不修佛法,亦难免沉沦与流浪生死,一去不复..

到正宗分的时候,佛陀就问阿难尊者一个问题。他说,我今问汝,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发心要出家,你阿难尊者是王子嘛,你愿意舍弃世间的五欲,跟随佛陀出家,过清苦的..

这五蕴当中,我们每一个人的重点会不一样。我们可以把五蕴在你生命中有所住,你所住的地方不同,就产生三种不同的人。最低层次的人,他的心住在色蕴,他把物质世界当做他人..

问: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大安法师答:我们要发一种心,今生得人身,闻到佛法,走上了一条解脱道路,就得要有壮士断腕的那种勇猛,一定要截断无量劫以来生死轮回的湍流..

世事无常。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已经拥有了暇满人身,十六违缘也没有出现,但生活却意外不断,就连生命也可能随时会失去,譬如火灾、水灾、疾病、武器、车祸、地震等等,这个..

为了这个肉体、躯壳,我们都谨慎得不得了:“草地上不能坐,凉,会得风湿病的!”“这个东西不能吃,凉,吃了会得胃病的……”但是对于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些事情,我们这..

编者按: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

原文: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专执前之二句者,终日营营,唯勤募化,曰: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斋僧也。此虽是万行之门,而有二..

一个清净的比丘跟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乡间的小路走的时候,尚且不踏生草,作为一个生草它虽然没有生命,但是它却充满了生机。那么菩萨为了保护自己的慈悲心,对有生机的生..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开示生死之轮图的起源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

观音菩萨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解决死的问题。生命是一门艰深难懂的学问,尽管人类的知识愈来愈丰富,但是生命的奥妙知多少?生命究竟有多大?生命究竟能活多久?生命究竟..

“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称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如果你没有愿,没有执持名号的行,你就不能说你..

《印光法师文钞》:“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婆罗门,他虽家财万贯,却顽固闇昧,悭贪成性,不肯布施,难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规范,也不解无常之理,每天忙于谋求家计,更热衷..

人身难得而易失,三途时长而苦重。深心誓出爱欲海,念佛顿断生死流。诸仁者,身见我执,乃人之大患,诸苦所因,轮回之本。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之场,图为百世子孙之计,用尽..

每个人在饱尝了一生的苦乐之后,都不可避免地要趋于陌生的后世。到了弥留之际,身心就会开始瓦解,一般人都要经历四大分离的巨大痛苦。喇啦曲智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大疏》中..

儒家修德,道家保真,释家清心,归根结底都在醒世明理,指点“迷津”,说的都是人生之道。即明白事理,身心双修,去除杂念,一切顺其自然。不盲目追求什么玄言秘籍、金刚不..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