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人人都能修,我们没有一个理想的修学环境,在家里修。家里面我们不懂仪规没有关系,仪规是小事,我们跟著念佛机念就好。念佛还是以绕佛为主,家里面小客厅,把这些..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过了..
大部分人对佛教不是很了解,只是有个模糊的印象,就只是知道佛教吃素,不杀生,知道佛教修行,但是并不知道修行的目的和方法。佛教起源于释迦牟尼的慈悲心,目的是让人们摆..
在学佛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迷茫与不解,当我们做善事的时候却不小心帮到恶人怎么办?我们要怎么正确看待修行路上的善人与恶人呢?我有一天,路上遇到母子二人,母..
人生的一切烦恼事,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有真正放下,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苦。淡定、坦然,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修为,有时候学会放下,也没有什么不好。学会知足,学..
我常常劝同修,我们在一生当中,没有一个冤家对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一个怨恨,这一生多快乐!法喜充满,像弥勒菩萨一样,一天到晚笑咪咪的,什么都能包容,什么都不在..
如何在家庭里的夫妻之间,丈夫与妻子的父母,妻子与丈夫父母的生活中更好的用佛法来处理好矛盾?正如有些大德所说,最难的修行就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中。的确,我们有时候跟外..
真正的修行人,不是没有烦恼,而是面对一个烦恼,解决一个烦恼;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同体众生痛苦,内心生起慈悲。我们要放下心中执念,不要刻意去逃避烦恼痛苦。使心无挂碍..
修行就是心灵的跋山涉水,每个人都应该时时省察自己所处的境界,立志,发愿,精进,解脱。宋代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悟渐深,..
我们刚出家的时候,老法师就教导我们说:“修行人就是要学减法,天天要减少习气毛病。”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有个宋国人养了一群猴子,猴子们特别聪..
现生如法修行的人,身心会平安,即使环境不如意,有种种打击阻碍,但内心不会受影响而产生怨天尤人的烦恼。何况存善心、说好话、做善事的人,多半会受大多数人的欢迎、爱戴..
修行的阶段不同,则修证的程度、重点也会不同。比如:有的人诵经、有的持戒、有的念佛啊等等。我在五台山静修的时候,有一个居士,对佛法很是虔诚的,说话合掌,走路还得正..
夫学道,非志士莫能行,然天地无亲,常付善人,虽愚夫愚妇也可行之,这就是道不远人,人自远道!道在目前,百姓日用而不知,日用者,精气神也,不知者,不知此乃延命之本,..
第一点,生起确信,强烈的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思维“什么是修行?”接着要生起确信来修持。修行不是“因为别人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的一件事情,修行、学佛不是因为大家..
念佛修行唯有解行相应才得真实利益,才有无量功德。解,就是要理解为什么念佛?行,就是按照这个道理去念佛。今天的学佛人或者明白了道理却不能念佛,或者每天念佛却不明白..
万物生长因静始发,身心宁静昼夜均等,动静湛然四季循环,大道至简回归自然。长寿型的动植物,静态远远超过动态,所以才长寿。人要长寿,身心宁静的时间必须多于活动的时间..
有句古话讲“地狱门口僧众多”,“僧众”我们不敢加以妄言,但对生活中不少自称学佛、学道的修行人,大家都会觉得他们怪怪的,更有甚者觉得他们不可理喻。如果你在学佛,或..
学佛人要自利利他,要发心度人。你度一个人学佛,承此功德,自己修行时能减少障碍。你无心度人,怎会有福报?若能发心度十人、二十人,甚至一千人、两千人;这样你修一年,..
修行先要修止,就是要把心定下来,心不能浮动、不能浮躁。心动,心浮躁,我们所学的是佛学常识,是佛教的知识,不是智慧。一定要记住,智慧、德能、相好都是从定中生的。在..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仅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如果说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最好不要学佛,尤其是不要学静坐。如果我们以后遇到心理不健康的人想要学佛的话,可以教..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印光大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难免没有魔来。魔有内魔,有外魔;外魔易退,内魔难降。如不能降,必要着魔;不但修功走失,亦且危险甚虞。若论降..
刚刚和同修聊天,说到对众生救度的问题。或许每个学佛人各自都会在媒体上、经书上看到类似的内容,也会有很多同修跟随发心,愿救度众生。能升起慈悲心、菩提心,这都是非常..
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有愧智慧圣七财,知余财物无实义。佛陀在《宝积经》、《长阿含经》等经典中,都讲到了圣者拥有的“圣者七财”。为什么叫做“财”呢?因为..
我们需要知道,使用手机对一个初学者来讲完全和所修的法相违,所以我就讲一下这个问题。使用手机和所修的法相违:从我们修暇满开始一直到修甚深的法门,使用手机都是修法的..
我们修行的人,如果真想修行,真想出离,真想度众生,那这些事情非避免不可。否则的话,自己度不了,怎么度众生呢?自己还在欲界跳不出去,在五趣里轮回,哪里谈得上度众生..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离开我这一念虚妄的妄想,就没有这一切差别境界可得。你经常这样子修行,就能够解脱生死的业力。从唯识学的角度,我..
如果你问什么是修行,答:“心平气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事情,做到有事成无事,操心用心不累心。”修行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心能转境,我们就和佛念念相应;如果心被境所转,..
在佛教中,往生是指人死后,精神前往极乐世界达到另外一层生的境界的说法,实际上一般就是指已经故去的人(生前行善、善终后才能称往生)。在佛教中,通常认为人死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