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禅道的三个境界是什么宋代禅宗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地: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顿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么..
禅宗的起源和历代禅宗的祖师禅宗是我国释教宗派之一。建议彻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办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宗旨,亦称佛心..
马祖道一,是我国释教的著名人物,他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爷,也是释教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释教在我国的开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改造下,释教的禅道形成了新局面..
释教传入我国后,禅学或修禅思维一向取得广泛的撒播,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适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
禅宗与念佛关系的历史演变情况如何?在中国佛教史上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富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拟着重论述禅宗与念佛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
圣空法师开示:你真的了解禅宗吗?我们上一节课学到,我们要修学耳根圆通反闻自性之法,首先要从闻、思、修,能进入禅定功夫。我们在世间也是要通过闻法而来悟道修行。“耳..
圣空法师:你真的了解禅宗吗?开示:圣空法师我们上一节课学到,我们要修学耳根圆通反闻自性之法,首先要从闻、思、修,能进入禅定功夫。我们在世间也是要通过闻法而来悟道..
参话头是千年来禅宗门下最重要法门,但随着禅宗的没落,法门传承也一丝如缕。民国至今,仅能高举高旻寺来果禅师、云居山虚云和尚做为法门标帜。而仔细检索古代祖师语录,实..
日本当红花艺大师川瀨敏郎(KawaseToshiro)插花艺术:-----是“自然野趣流”的代表人物,他喜欢用一些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最当令的..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
中国佛教中蕴含着丰富的保护生命和生态的思想,其思想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众生平等思想;二是生态整体主义。一、是众生平等思想众生平等思想何以成为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呢?..
有声佛经——李罕与令见的思想碰撞,修行的本质就是回归平凡!关注公众号:普众礼佛,获取更多有声佛经。
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是常说知足常乐吗?乐什么,就是乐我们的心富,虽没有多少财产,收入也没有在职的高,但我们心无牵挂。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富有才是..
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沩山灵祐禅师(771-853)和仰山慧寂禅师(814-890)师徒两人为宗祖。因灵祐常住湖南沩山(今湖南宁乡县西),慧寂常住江西仰山(今江..
曹洞宗宗名之由来曹洞宗创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901)先后在江西宜丰县洞山、吉水县曹山弘扬一家宗风,后世称为曹洞宗。曹洞宗也称洞家,宗名之由来有二:..
第六意识扮演的是我们所强调的受用缘起,它受用果报的时候是经过受、想、行、识四个阶段。我想这四个蕴,大家学过唯识的会知道,想是一个重点,就是你心中的分别对我们这个..
广西龙华古寺圆通宝殿千手观音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摄影:张满常)佛经中有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全文268字,包括了..
编者按:赵州禅师在寺院里同时对三个不同背景的人都说吃茶去。以前曾来过观音院的和尚被请去吃茶,以前没来过的和尚亦被请去吃茶,觉得纳闷而发问的院主也被请去吃茶。赵州..
第一节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心论点,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总相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
“央庠座主”一词,见于禅宗的语录。最初是记载于大慧宗杲禅师的《宗门武库》中:“保宁勇禅师,四明人。初更衣,依雪窦显禅师问道。雪窦呵为‘央庠座主’。勇不意,堂仪才..
佛经中有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全文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
佛法的基本思想02——在网络佛学班的开示之一济群法师5月23日:佛教的情爱观去年,我曾应邀在南澳亚德来德大学做过一个有关“谈情说爱”的讲座。我们的人生是以情为本的人..
咱们常说要实修佛法,但是许多人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实修,其实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最后要得到的便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止(梵语奢摩他),一个是观(梵语毘鉢舍那,读四声,鹳)..
南怀瑾先生2005年讲座
佛法的基本思想03——在网络佛学班的开示之一济群法师6月10日:佛教的缘起观(我这次去新加坡,在十三天内做了十个讲座,主要讲了《十善业道经》。新加坡信佛的人真多!据..
佛法的基本思想05——在网络佛学班的开示之一济群法师6月23日:佛教的道德观道德就是合理的行为准则。佛法的道德实践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依正见生起道德的行为,达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