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原文多少字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香积佛品第十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亦名不思议法门之称佛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

六祖坛经原文机缘品第七卷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他本云,师去时,至曹侯村,住九月余。然师自言:“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此求道之切,岂有逗留?作..

自序品第一卷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

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内容提要:法相唯识宗作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一大宗派,曾在南北朝时期初传入华,接着由唐玄奘自印度..

六祖坛经原文般若品第二卷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

唐以后唯识学的南下严耀中学术乃至思想意识之兴衰,必有因果可寻。这里所谓因果,不仅是说促成其兴衰的条件环境,也指它的前源后流。从后者言,如其所谓衰,则并非是亡,即..

从阿赖耶识之染、熏说生命现象——对中土唯识学的一点体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内容提要不管是把人的生命看作仅是自然现象,还是将其叠加上社会现象,都有学术上的诸..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尔时曼殊..

僧伽吒经第一卷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山中。共摩诃比丘僧二万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

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韩廷杰印度唯识学派,亦称瑜伽行派或大乘有宗,其创始人一般认为是弥勒(Maitreya-nātha)。弥勒这个名字是大家所熟悉的,即未来佛弥勒菩萨。据日本..

散体《唯识三十颂》韩廷杰1.因为我和法是虚假施设的,所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转。那种虚假施设处于识的转变之中,这种转变共有三种。2.异熟、称为思量的识,以及境的了别。..

唯识宗哲理略论韩廷杰圆光佛学学报创刊号1993.12月出版页89-112--------------------------------------------------------------------------------页89提要本文简要记述..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一、问题的提出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

欧阳竟无“唯识体用”观疏解陈坚一、“粗言”明“唯识体用”欧阳竟无在反思中国佛学的时候,非常痛心地发现中国佛学由于没有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唯识学中的思想元素和学术方法..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魏德东方东美先生说:“假使你讲唯识而执着识,认为识是真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思想,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注:《华严宗哲学》上册,黎明..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

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魏德东提要:我主要和大家讨论四个问题。首先是唯识的基本义理,我希望能用三个命题予以概括,这就是万法唯识、八识理论和转识成智,最后讲一下唯识思想..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义[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55-64页--------------------------------------------------------------------------------【作者简介】魏德东..

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魏德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提要修行问题可能是当代汉传佛教面临的最重要课..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水野弘元一、原始佛教的心识论(一)佛教与心识论[301]在这里所谓的“心识论”,虽然相当于普通所谓的“心理论”,但是,佛教的心识论在意义上并不是像..

《成唯识论述记》佛教论书《成唯识论》的注释书。亦称《成唯识论疏》,略称《唯识述记》。窥基撰。20卷(或作10卷、60卷)。全书分五门。①辨教时机。主要说明法相宗的三时判..

答云中君先生请问:怎么样系统学习唯识学?道坚法师开示请教道坚法师:我是一名在校学生,很想系统的学习一下佛教理论(有点皮毛基础,但是很乱)尤其是唯识宗的理论.但是实在不知..

以现象学方法分析佛教中观学到唯识学的过渡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中观学和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最重要思想体系。一般认为,唯识学的出现晚于中观学,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

南北朝唯识新学的传入李四龙南北朝时期,般若思想在中国佛教界深入人心,被公认是“诸佛之母”。与此同时,印度唯识法相学逐步输入中国,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出现奠定了义学基..

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华方田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法相唯识宗和慈恩宗,是建立于唐朝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创始人是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一、玄奘玄奘(600—664..

居士: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曾看到一位居士说:《大集经》没有此说,这是以讹传讹。弟子没有余力..

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唯识根本义理辨肖永明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