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益法师。如何护法才如理如法,才能有无量的功德?宏海法师答:护持三宝,要从信仰的建立开始。首先,你要认定佛法僧在世间确实就是宝。你要知道,佛他是无所不知、无..
问:弟子按照印光大师说的耳听心念的方法来念佛,但是我不太清楚真为生死是一种什么心态?真信切愿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弟子已经把往生西方作为目标,只是现世生活安逸,总是..
大兴(1894-1985),姓朱,字了维,名万全,俗名毛和。牛镇镇禅源村(原大明村)朱家岭人。生于1894年10月24日。大兴和尚7岁时被坏人拐带外出,两年后被家人找回。民国7年..
编者按:你应该熟知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吧?你了解金山寺的历史吗?历史上真的有法海和尚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三位僧人为金山寺成就了传奇的历史。江苏镇..
有不少人发心吃全素,但很快就放弃了,倒不是受不了美食诱惑,而是感到头晕贫血,于是便放弃了,真是可惜!末学也同样经历这个过程,听医师指示补充铁质,又吃维生素B12同..
释虚云长老是谁转世释虚云长老自从十九岁成为和尚之后就一直潜心清修,不断的拜访各位前辈,钻研学习各种佛经教导,之后还曾经到各大寺庙中学习,后来他又创立了佛教系会,..
中国佛教史上不少法师(禅师)得享高寿,外国来华高僧就有千岁和尚宝掌,本土大师也有很多寿登耄耋。其中有两位老禅师,一古一今前后辉映,都住世一百二十年,他们就是唐代..
龙树菩萨著述等身,被尊称为千部论主。(图片来源:资料图片)龙树菩萨大约出生于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天竺的婆罗门种姓。龙树天资特别聪明,在很小的时候,听婆罗门诵读《..
俗话说,老天有眼。但现在许多人不信,认为这是迷信。在河北省第二届公民德行教育论坛上,就有一个老天有眼的故事。不孝偷情毁亲坏女子天打雷劈这是一则非常精彩的访谈,也..
问:顶礼法师!弟子在学习《复盛机师书》这篇文章时,印祖从空间上来讲事事无碍的境界,故善财入弥勒楼阁,入普贤毛孔,皆于十方世界,行六度万行,经佛刹微尘数劫,汝看此..
六祖慧能大师六祖诞生唐朝时候,在岭南新州地方(今广东省新兴县),有一位原籍范阳(今河北省宛平县)的卢行瑶先生,本是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的官吏,因贬官削职流放..
阿弥陀佛于未成佛前,在过去无量劫中,为妙喜国的国王,名为乔尸迦,他的父王名为月上转轮王,母亲是殊胜妙颜。在当时有一尊佛出世,称为世自在王如来(定光佛以下的第五十..
茶道是从中国禅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这不仅因为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而且从文献中看,唐代禅门吃茶之风极其普遍,甚或丛林中吃茶也有一套极详尽的仪规,这从宋代宗赜的《禅..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翻译于东晋,公元四世纪初,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后来在河西走廊的北凉有一任君主叫河西王蒙逊,他把《妙法莲华经》里的《观..
问:法师您好!《印光法师文钞》中印祖说: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可是,有的书上说定业不可转。请您慈悲为弟子..
问:顶礼法师,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印祖在开示中反复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可是又有人说:我们念佛就是发大菩提心,无需头上安头再去发什么菩提心。所以教内很多人说学净..
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
妙莲老和尚(1922-2008.6.25),祖籍安徽省巢县,九岁出家,二十岁(1941年)时至南京大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受戒之后于印光祖师的道场苏州灵岩山寺参学,1949年,法师前..
“地藏”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教传说,其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发下大愿,自誓必须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
窥基,俗姓尉迟,是唐代开国元勋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其父尉迟宗,官至左金吾将军。窥基的出家,以至于变成一代高僧大德,其中有一段奇特弯曲的故事。这一天,窥基之父尉迟..
史迹上的地藏菩萨(即金地藏,又叫金乔觉)的诞生地(公元696年)在如今南韩的汉城,便是古代的新罗王国。其时,他是一国的王子,生活得十分富奢;但生性淡泊的他却毫无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有位朋友,已很长时刻失掉联络。她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生结业后出国留学三年,后回国经商且很成功,但看上去一点不象..
问:请益法师,经书之类都好难,整理好多笔记,但是不能真正理解,天资不行,咋办?还是放弃那些只念佛号?从哪里入手好,快?宏海法师答:我们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那我们印..
曾经我有个师父养了一只猫,这只猫它就茹素,跟着师父一向茹素。一开端也不茹素的,跟着师父住了好久,有一次师父跟它说你能够受五戒了,然后给它受了五戒,它就开端茹素,..
敬安是个奇僧,为了激起诗歌创作的灵感,他参悟禅法,从禅宗实践的体会中罗致作诗的冲动。为了寻找诗歌创作的资料,他遍游江南各地,时而奔走风尘,登高远眺;时而泛舟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