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仙之心通的特征

念佛的人,只要至诚恳切,心佛之心,行佛之行,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具一分虔诚,得一分受用。望大家努力。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应当至诚恳切,循序渐进,逐渐让自己的心..

有一天,目犍连的弟子和阿难的学僧在一起谈话,二人相约同声赞颂经呗,看谁唱诵最好、最妙、最胜。这件事情被其他比丘看到,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佛陀,佛陀就叫另一位比丘,..

佛法里讲忏悔,忏悔的根即是惭愧心。有惭愧心才有真正的忏悔。惭愧之心是修法的根本。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人要有惭愧之心。如果有惭愧之心,这个人一定会有改变,他的人生会..

信众: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请示要怎么样将此句含义真实的融入自心,平常怎么修?传喜法师开示:这问题来了,这就要问,大家..

许多人学佛有个毛病,好高骛远,一上来就要成佛,连天人都不在话下了。其实,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从做人开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里头特别注重这一点..

【一】心中有佛是佛缘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十方一切如来以智慧眼来观察这个欺诳的过失,就像劫杀,就像盗贼劫财害命一样的可怕。所以菩萨见到心中生起这..

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不怨天、不尤人,必能为大众所爱戴,社会所接纳。有一些人往往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吃了一点亏,马上就怨天尤人。有的人本来信佛..

有些人读了《地藏经》,受地藏菩萨大愿的影响,非常地感动,就要发出大愿来,要留在这个地球上像地藏菩萨一样普度众生,不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请问:地藏菩萨能够去西..

【经典原文】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楞严经》【经文解释】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假设他在七趣里边,得..

众生的共业都在面前,我们也没有能力去扭转狂澜。但平时由于久习相安,这个厌离之心很难出得来的。我们念念佛,好像念得很感动,等回到家里,又赚了很多钱,又有很多享受,..

凡夫的心灵世界中,每种心行皆有各自的特征:贪心有贪心的特征、嗔心有嗔心的特征、慢心有慢心的特征。那么,菩提心的特征又是怎样的呢?《华严经》告诉我们:“发菩提心者..

好的心态很多人在初闻佛法之前,多有经受过世间的坎坷与生活中种种烦恼。他们往往苦闷不已,难以解脱,于是才想到祈愿佛法的指引,度化自己脱离苦海。而这种修心的基础,便..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佛后,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负责园艺的僧众人称园头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盆中,或..

从前,有个聪明、善良的妇人,深信佛法,经常在家中做好斋饭,款待僧人,以便学习佛法。有一天,她又在家中做好斋饭,招待云游的行脚僧和附近寺庙中的僧侣来用斋。僧人们用..

这种事情,“或时心诤”,我们常常见的,我们自己能克制,可是一般人克制不了,不肯让。因为这个就结怨了,引起往后冤冤相报,这决定的错误。我们学佛,在这方面要特别谨慎..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凌乱的人事;所谓修行,即是要借凌乱的人和事来练心。人要经得起困境的锻炼,逆增上缘,把浮躁的心静下来,静定空心;磨难是导师,指引我们走向光亮,感..

【原文】客曰:弟子复忆昔念佛时,遇一禅人教云,念佛法门,只在第七识上用功,参禅法门能在第八识上用功,何不舍念佛而参禅乎?弟子愚蒙,不了此义,未知是否,请师证明,..

一日禅:以大爱之心行菩萨道人的烦恼,都是因为有爱。有了爱往往又产生恨,有了爱也可能带来空虚的感觉以及无法避免的压力。这是因为在“小爱”的烦恼中摆脱不出来,所以会..

一日禅:常存感恩之心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借复杂的“人和事”来练心。人要经得起逆境的磨练,“逆增上缘”,把浮躁的心静下来,静定“空”..

智慧法语:成佛根本起于因地之心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觉经》【注释】一切如来是已证果觉之人,果觉不离因心,故曰本起因地,..

常行于慈心,去掉敌视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佛家以慈悲为本,所谓慈即维护众生,有给众生以安泰的心;而痛惜众生,有拔除众生痛苦之心,则为悲。观世音菩萨既有广博..

以真诚之心待人接物《佛遗教经》云: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真诚无妄的言行,必能获得众人的信任。若以谄媚阿谀之心奉承别人,或许一时能博取对方的欢心,然..

顶礼欢悦威德母,顶饰光鬘诚斑斓,喜笑大笑圣咒音,怀柔群魔与世间。欢悦威德度母:具有无漏的欢喜大乐,依靠她的威德,能度化无边众生。这尊度母有个特点:她头顶上的装饰..

从前的人没有禅堂,坐什么香呢?没有。六祖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他骂人吗?其实不是骂人,是要我们不要执着坐与不坐,是要我们无论行住坐..

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试逃离痛苦;第三,它忽视追求愉悦的危险。一味追逐感官享受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深入观察曾经渴求的对象,就能..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