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慈悲超越分别与狭隘若要对众生产生真正的慈悲心,我们就得摒除所有态度上的偏见。通常我们对他人的看法都是受到起伏剧烈和分别心情绪所主宰。我们对珍爱的人内心生起亲密感..

有些人可能有疑惑:到哪里去发利他心啊?你就给身边的人发,给同一宿舍的人发就行。如果能发一个利他心,这个功德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但一定是要发自肺腑的。我们现在很多..

悉达多太子离开妻儿修行佛陀成道的第三年,从南方的摩揭陀国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上自净饭王,下至释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欢迎佛陀,这中间没有参加欢迎行列的唯有耶输..

一、清净心积大福报富豪们的巨大财富,几乎富可敌国,有人对此会非常惊讶、赞叹,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其实,现在世间特别有福报、人们特别羡慕的名人、富商,也不一定是前世..

慈悲三昧水忏古往今来有不少的医学难解的怪病。有一种疮,长在人的膝上,五官齐全,还有一张口,每天向你乞讨饭菜。这则人面疮的故事,是发生在唐朝悟达国师身上。唐朝的知..

问:满一上师:如何理解慈悲和智慧的关系?答:其实慈悲和智慧在根本上是一回事,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智慧是开悟了——对世界的真谛有了正确的认识;慈悲呢,有了智慧才..

问:发菩提心时,如何避免流于表面,发起真实的利他之心?答:我们不能妄图利用菩提心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某些自诩为大乘佛子的人,虽然在表面上..

佛陀证悟南怀瑾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

慈悲是高尚的心态和智慧的表现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对物质利益与名誉的追求之中,根本无法去理解和体会慈悲的真正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生起的,先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给大家介绍《十法经》中开示的生起菩提心的四种方法:第一,了解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对如..

“梁任公,有出群之才,值相忌之世。何不卷而怀之,赋归欤而力究出世大法,以期彻悟本具妙性。又须力修净业,回向往生。俾所悟者,一一亲证。然后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以不..

灵动的猕猴在一座深山里,住着一只猕猴,这只猕猴不但有过人的力量,更有着出众的智慧,同时心中时时怀着普济众生的悲愿。有一天,猕猴爬上树梢采集果子,远远看见有个猎人..

泰国警方突击搜查了位于北碧府的“老虎庙”巴銮达博寺(WatPaLuangtaBuaYannasampanno),怀疑这家寺庙饲养的100多头老虎来自走私。泰国北碧府的“老虎庙”受到国外观光客..

舍卫城中有位妇人养了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将鸡蛋打破吃掉,惹得母鸡非常生气。因此,下一世转生时,母鸡投生成猫,妇人投生成母鸡。巧合的是,它们皆投生在同..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2、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

心怀慈悲,是度人也是度己。怀善念,行善举,必得福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修菩提心,做好人,说好话,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一念之慈..

怀善念,行善举,必得福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修菩提心,做好人,说好话,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一念之慈,万物皆善;一心之慈,万物..

色属无常法,随着因缘条件不断生灭变化【经典原文】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

悉达多太子一箭射穿七面铁鼓悉达多太子十岁时,在释迦族当中有五百位与他年龄相仿的童子,比太子小的提婆达多、难陀、孙陀罗难陀等,个个相好庄严,身怀技艺,尤其力气超乎..

出离心和菩提心是怎么修出来的慈成加参仁波切2016年4月6日开示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体会。今年我已经看了三遍,我还要继续看,希望一年能够看七、..

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了解吧,1997年我34岁,因为我一路以来对宗教都有一些亲切感,但是什么原因自己找不出来。那个时候我在生命、物质方面都有一定的基本保障了,可以不为一..

梵名Buddha-gaya^。又称菩提道场(梵Bodhi-man!d!a)、佛陀伽耶、摩诃菩提(梵Maha^-bodhi)、菩提场。为佛陀成正觉之地。位于印度比哈尔(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

问: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发慈悲心真的很困难,怎么办?达真堪布:很多人说的慈悲心是一颗怜悯心,是一颗同情心,根本不是慈悲心。慈悲心和同情心不一样,不是觉得他没有吃的,..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

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从佛教层面讲,是一种因缘。结上因缘的,是“智慧与慈悲”。智慧可以分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是从专业技术到为人处世等,我们从小到老一直..

在童年生活里,除了从小就成熟大乘佛性者以外,许多孩子都杀过青蛙、蝌蚪、蜻蜓、蝴蝶、蚯蚓、蚂蚁等。不过,现在的城市里,人口密集、高楼林立,除了学校的水泥操场外,孩..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众生,才能成佛。慈悲可以培一切福,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被「自我」紧紧控制,执着一切与「我」相关的东西。我们一方面会为此消耗很多能量;同时我们也在增加很多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为什么?因为每个人..

问:别人对慈悲冷漠,何以我们收获的是安乐?答:我们不可能除尽大地上的荆棘瓦砾,但是当我们给自己的双足穿上一双舒适的好鞋子,我们的脚下便变得柔软。如果你把自已的快..

真实说来,每个学佛人的真正行持都会给社会、家庭、及个人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与正面价值。但可惜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却根本不懂得学佛及学佛者的价值所在,这种认识上..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