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修行成就不同来分,菩提心的种类可以分为:胜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等四种。一、胜解行发心我们进入大乘佛法,必须要学习发菩提心。刚开始练习时..
慈悲与善良是有区别的,善良是本能,慈悲是选择。慈悲跟善良之间是有共性的,但是慈悲是理智的结果。善良就如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当他有一次看到邻居家在杀猪的时候,..
问:五逆加上谤法,不能往生。这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大安法师答: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谈到十念必生我国,最后有句话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个个性,难调难伏,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那么这个众生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就..
依照修行成就不同来分,菩提心的种类可以分为:胜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等四种。一、胜解行发心我们进入大乘佛法,必须要学习发菩提心。刚开始练习时..
一粒种子,放在桌子上永远不会发芽。一粒种子,你把它种在土地里,用不了多久就会发芽长大。这离不开阳光,雨露,清风,这也叫做因缘和合而生吧。我们每一天不知不觉产生的..
《佛经》《即心即佛》《与佛结缘》《因果》《心经》《佛前一朵莲》《菩提心愿》《一切随缘》
很多人以为慈悲就是对别人好,其实最先解脱的倒是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如果能拥有这个“强大的武器”,何愁成不了“人生赢家”?一个闭门羹有位老和尚走在返回寺院的路上。天..
大乘行人发菩提心,由于当人的根性与时节因缘的差异。遂致发心的因缘与相状错综复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曾将行人发心的相状类分为八种,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
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坎坷和快乐有很多次,这些都值得去珍惜。怀着一颗坚强温柔的心行走在生命的路途,对万物感恩,对众生慈悲。感恩每一次磨难坎坷,让你体味到平淡的美..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
黄帅老师带来《楞颜一笑》《寒山僧踪》《青青菩提树》等歌曲
世事翻云覆雨,正是因为懂得你的难处,方能与你比肩而立,共看沧海变桑田。人活一辈子,遇见的人太多太多,可最终真正知心知底的人只有那么几个。酒肉之徒,日常谈笑风生,..
居士:经言: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师父,什么是“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
月菩提尊者月菩提尊者,即月觉菩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十载:当佛陀成道时,大地震动,世间众生惊恐不安,此时,他及世间各处菩萨,由地中涌出,安慰众生。心怀慈悲,..
净菩提尊者净菩提尊者,即唐代禅僧净觉(683-750?)。俗姓韦,为唐中宗庶人之弟。心体无污染称为净,对境不迷称为觉。佛,意为觉;佛之体清净本然,故一般以净觉为佛之异称..
佛在《发心住经》中说:发起菩提心后,有十种相:一、亲近善知识;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
法王菩提尊者法王菩提尊者,王有最胜、自在之义。法王为佛陀的尊称。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法..
修习《慈经》,就是修炼慈悲心,培养无我利他的精神,从慈悲自己开始,进而拓展到宇宙万物。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慈悲心、如何以慈心待人接物呢?我想应该包括以下四个..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涅槃之无漏智慧,名为菩提,亦名智德。菩提,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无漏的智慧。为什么智慧加了无漏呢?因为它..
〖经文〗菩提夜菩提夜〖释义〗菩提夜菩提夜;这两句咒语是梵语;意思就是觉道或觉心。你想要得到觉道,必须要先有觉悟的心;你若没有觉悟的心,就不会修觉悟的道。所以我们..
〖经文〗摩诃菩提萨埵〖释义〗「摩诃」是个「大」,「菩提」是「觉道」,「萨埵」是个「大勇猛者」。这句就是就是一个大觉悟的勇猛菩萨,发大菩提心,修大菩提行。发大菩提..
〖经文〗菩提萨埵婆耶〖释义〗叩头顶礼自觉自度的菩萨。「菩提」,我们大家都知道菩提就是觉悟的觉,梵语叫「菩提」,此云「觉」,觉悟。「萨埵」,也就是个「度」。「菩提..
文|果甚一、缘起不知不觉同学们已经在菩提路上携手走过了三年的时光,恰逢假期,故组织外出参学活动,巩固道心、洗涤尘劳、回归自然。二、找回初心同学们达成一致后,决定..
佛就以慈悲的口气答道:“阿难,你问得很好。你们大家都是我的高足,而且出家修行也很久了,可是有些事情你们还是不知道哩!”..
佛在心中,法在心地。“百千三昧,不离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心中的菩提,缅怀佛陀,体认生佛本一体,心净佛土净,烦恼即菩提,欢喜无挂碍,永远度众生。..
听了就能看破放下的佛教歌曲金灿-《菩提心语》